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

2022-04-13 08:41:59 | 浏览次数:

摘要: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是在回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党和国家正是根据这一思想,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和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邓小平;科教兴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11-03

收稿日期:[HTK]2006-05-20

作者简介:徐光临(1964-),女,辽宁海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邓小平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巨大的新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样重大的问题应该进行研究,并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新科技革命首先在美、日等国兴起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新科技革命充分利用了战前、战中科技革命的成就。20世纪初,微观粒子理论、量子论已经产生。30年代产生的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诸实践。1942年美国芝加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裂变核反应堆,1945年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这些都是第二次大战前或战争期间的成就。战后美国挟这些成就开始了新的科技革命。

2.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垄断资本家为了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要加强发展科学技术,力争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企业,使产品不断更新,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现代资产阶级主要依靠发展新科学技术大发横财,美国好多资本家在新技术领域大量投资。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政府大力扶植促进新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在19世纪上半叶主要还是科学家个人的活动。其集体研究是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的。20世纪30年代后由资本主义国家组织大规模的集体研究是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自50年代以来,美国国家的科技投资一直居世界首位。

4.新技术革命能够在西方发达的国家兴起是国家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的结果。科技的发展主要依靠杰出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没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科技不可能位居前列。美国政府战后除了普及中等教育外,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日本也很重视教育,重视智力投资。日本尤其重视尖端技术教育,这对发展新科技很有利。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应用科学,重点是开发研究。日本人的特点是善于引进,然后消化和创新,使日本的技术很快在二三十年内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这是很聪明的做法,避开世界理论研究的难关,侧重于应用和开发研究,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把别人的成果吸收过来,变成自己的科技成果。

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不能带头兴起新科技革命主要也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主义国家原先的基础较差。192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的2%,20世纪30年代苏联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40年代打败了法西斯。战争期间苏联的损失是很大的,牺牲了2000万人,它的工业有一半遭到了破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科技基础也较差,东欧和中国在战争中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2.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政策过“左”。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把科学家看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之不信任,甚至严加打击。

3.社会主义国家不重视应用和开发的研究,只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再加上苏联军事工业畸型发展,所以苏联就只有在航天技术方面具有某些优势,而在其他很多领域是落后于西方的。

4.僵化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苏联20世纪20年代以来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科学—技术—生产”单环的科技体制,而不是市场竞争和协同连环的体制。这种体制使企业之间缺少竞争,使国家行政机关和科学院与生产企业互相脱节。

5.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对外实行封闭,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实行封闭政策,难以吸收国外的新成果,使很多科学家目光短浅,视野狭窄。

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在新科技革命方面领先,并不是因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优越性。而是苏联和东欧各国长期“左”的错误难以改正,最终助长了右的势力抬头,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

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该加倍努力,尽快迎头赶上,加速发展新科技,使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并增强社会主义阵地。

二、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在回应挑战中形成和发展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

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48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1982年,邓小平在论述20年内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2]9

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2]108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120

1988年,邓小平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74这个划时代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2]377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邓小平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

1992年,党的十四大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江泽民在会上深刻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提出了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

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阐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重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3]。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整个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是在回应新科技革命挑战中形成和发展的。

三、科教兴国战略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国家出于种种政策上的失误和体制中的弊端未能带头搞科技革命。但只要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确地对待新科技革命,端正路线和政策,加快改革和开放,急起直追,完全可能迎头赶上,甚至可能争取后来居上。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科技中心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驻足于某个国家。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那么,下一次科技革命的中心将要转移到哪一个国家?下一次科技革命的中心很可能将于21世纪中后期转移到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的中国很可能在21世纪的中后期成为世界新的科技中心。我们应该为这样的目标而努力。我国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曾经是世界上科技的强国,历史上的四大科技发明曾经对西方社会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专制统治和思想禁锢等原因,从16世纪起我国的科技已越来越落后于西方。科教兴国思想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指明了有效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局面。但是,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及教育的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当今时代特点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注意吸取现代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正确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这点我们自己可能还认识不足,而国外报刊前几年就已提出这样的看法。在科学技术方面如果说20世纪是犹太人的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犹太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人在20世纪的确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华裔科学家也已在美国显露头角。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已经授予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以诺贝尔奖金。1985年第一个登上太空的美国华裔科学家王赣骏博士回国参观时也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他说:“21世纪绝对是中国人的世纪。”从种种迹象来看,我国定能追赶上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不仅会加快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也会加快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新科技革命不仅会促进社会主义国家迎头赶上去,而且还会促进世界趋向社会主义,归向社会主义。如果社会主义的中国经过今后几十年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科技的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那么我们就会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的广大人民起来选择社会主义。所以,新科技革命一定会加速未来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从邓小平提出和倡导的科教兴国思想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对这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动力的重大课题所做出的科学回答和最佳选择,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科教兴国思想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正确抉择。从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来,世界各国均在考虑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需要足够的智力资源的支持。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在这个国情背景下,邓小平始终把加快发展教育、加速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同时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4]。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实现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我国同时选择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中长期现代化建设两个基本发展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5]这是国情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是着眼于人类未来的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人民日报,1995-06-05

[4]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31

[5]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1996年3月5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

〔责任编辑:徐光宗〕

推荐访问: 科教兴国 中国社会主义 思想 未来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