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不进位)|
笔算乘法(不进位) 课题 不进位乘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生将初次接触乘法的笔算,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本领,如何开个好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自主探究,体验笔算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师适时地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在探究中自主建构新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面的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仔细观察,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算理。
在学习乘法竖式时,教师先不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演示了解乘法竖式的写法,体会乘法竖式的算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强化学生学到的知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信息卡片。
课 1课时 时安排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6分钟) 1.计算。
2×20 3×30 2.观察下面的算式,与上面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12×3 1.在练习本上完成习题,小组之间交流答案。
2.找出两组算式的区别,小组之间讨论。
1.算一算。
8×10= 4×20= 8×7= 6×5= 8×9= 6×4= 3×30= 7×20= 答案:80 80 56 30 72 24 90 140 2.填一填。
①24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②143是由1个( )、4个( )和3个( )组成的。
③4个3是( ),5个10是( )。
④6个100是( )。
答案:2 4 百 十 一 12 50 600 3.改一改。
改正 : 改正 : 答案:
4.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答案:4×3=12(分钟) 二、探究学习新知(25分钟) 1.探究12×3的计算方法。
(1)想一想,该怎么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总结算法。摆学具;
口算;
用连加法计算;
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比较一下,你们喜欢哪种算法?说一说理由。
2.探究不进位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尝试把12×3写成竖式计算。
师生互动交流算法。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板书:
1.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算法:
(1)因为三个12相加即12+12+12=36,所以 12×3=36;
(2)2×3=6, 3×10=30, 6+30=36;
2.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做并在全班交流。
总结:
两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写到哪一位的下面。
3.引导学生推想:322×3得多少? 4.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老师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
把一位数写在多位数的下面,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下。
3.学生交流讨论。
4.学生试算并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巩固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1.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好奇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究不进位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首先探究12×3的计算方法。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摆学具;
口算;
用连加法计算;
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比较一下,你们喜欢哪种算法?引导学生学会笔算的方法计算。从而推导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计算方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积极地向学生渗透推理、类比的思想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