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

2021-10-17 10:27:52 | 浏览次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2019全日制版) 1、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导论) 2、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请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在哪里?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论) 3、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基本问题。(导论) 4、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道路) 5、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 6、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 7、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8、请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论体系) 9、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体目标,做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归纳,请问有哪些显著优势?(制度)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请问具体内容是哪些?(制度)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总体目标的理解?(制度) 13、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制度) 1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文化) 15、试析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 16、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 1.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导论) 2.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请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在哪里?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论)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基本问题。(导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4.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道路) 教科书P7 5.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进行的规律性总结,是全面把握大局大势基础上对“中国向何处去”作出的科学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一路走来极不容易,弥足珍贵,走得对、走得正、走得好。不管经历何种艰难险阻,也无论遭遇怎样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变,也不会变。这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是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演进而来并为中国实践所证明了的社会主义,是在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是坚定不移、贯彻始终,不因时间、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有丝毫动摇,不因杂音噪音就改弦更张。走什么样的道路最合适,开辟道路的人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顽强奋斗拼出来的,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四个自信”,是因为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将迎来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也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新挑战。无论风云变幻万千重,既然看准了、认定了,就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咬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放松、不走偏、不懈怠,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准确把握住改什么、怎么改的根本尺度,做到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决不可丢掉党、国家、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决不可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就必须**,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在方向立场、原则是非等根本性问题上始终清醒、不犯糊涂,就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接续奋斗。面对胜利不骄傲,面对成就不懈怠,面对风险不大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6.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首先,坚定道路自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内涵和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快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其次,坚定道路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民来说,我们现在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因为接受了比以前更好的教育,享受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水平,体会了比以前更开放的观念和视野。所以更应该自信的坚定这条正确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7.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教科书P3 8.请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论体系) 教科书P13 9.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教科书P3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体目标,做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归纳,请问有哪些显著优势?(制度)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请问具体内容是哪些?(制度)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总体目标的理解?(制度) 13.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既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扎根“中国土壤”中彰显生机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舶来品”,而是深深扎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的。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这一制度从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的历史积淀中汲取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精神养分,并在中国社会的广袤土壤中逐步成长。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彰显出独特和宝贵的价值。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最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彰显出勃勃生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检验中得以确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我们的这套制度能否行得通?是否真管用?效率怎么样?这一系列追问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予以检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作用。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同时,其他制度也具有显著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供坚强保障,才使得一个“一穷二白”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70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中国奇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造福人民中获得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选择中诞生,又在人民拥护中得以巩固,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力量。在经济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保障,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在政治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享有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保障,使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在文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保障,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在社会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提供保障,用优美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从而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四个自信”的良性互动中强化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四者相互作用、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一方面,制度自信离不开其他三个自信的助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前进方向和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指引和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另一方面,制度自信对其他三个自信提供坚强的保障。制度通过提供框架规约、严密程序与运行机制等,促进道路、理论体系和文化发展的守正出新,从而从总体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四个自信”的良性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繁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中走向成熟   制度不是静态的、凝固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在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着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13个“坚持和完善”,涉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13个方面,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阔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回顾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巨大优势,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当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面向未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1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文化)。

15.试析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 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文化综合体(“文化总体”),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脱胎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内生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契合于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具有融汇古今、融通中西的包容性特质和开放性特征。

(1)自信来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其主体内容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科学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矢志不移地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毕其一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埋葬资本主义。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剥削、压迫、不平等,马克思就永远活在劳动人民和一切追求进步的正直人士的心里,马克思主义就始终是人们追求解放的一面旗帜。

(2)自信来自中华文化的滋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足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割裂传统,没有忘记本来,它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具有鲜明的内生特质和遗传惯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的崭新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独步世界上千年的东方古国,近代以来尽管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依旧可以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为全球治理提供启发,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人类意识,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执两用中的中庸智慧,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真理光芒。今天,这些优质基因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但如果仅仅将文化自信定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当前尤其要反对打着文化自信的旗帜,图谋文化复古主义的伎俩。

(3)自信来自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 文化自信不等于自大。自信意味着不自我矮化、自我贬低,但也不能以矮化和贬低别人为前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自信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兼收并蓄、从容吐纳的自信。自美其美是自信,美人之美也是自信;
各美其美是自信,美美与共也是自信。封闭、守成、排外是不自信的表现,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是盲目自信的表现。能不能正视自身文化的弱点,敢不敢包容外来文明的优长,正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自信的表现。

现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同封建主义文化比较起来,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16世纪以来,西方大踏步前进,将长期雄踞世界之巅的东方古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资本主义文明功不可没。今天,以平等谦逊的心态对待西方,以西方为镜鉴反观自我,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西方”,或成为西方的又一个“他者”,而是为了吸纳别人的好,保留自身的好,把别人的好与自身的好相加,结果一定会比别人更好、比原来更好!今天,一些人只看到西方的好,忘却自身的好,这种归于一尊的“西方中心主义”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人类文明兼收并蓄,世界才会姹紫嫣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
要交流,不要取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具有强大的自我调适、自我吸纳、自我变革、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西方宗教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向历史开放,向实践开放,也包括向西方开放。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的洪流发端于西方,席卷全球,浩浩荡荡,蔚为壮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不是逆潮流而动,而恰恰是体现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不是背离人类文明的基本共识,而恰恰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
不是抛弃了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而恰恰是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中国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世界文明成果,是添加了中国元素的人类价值追求。

(4)自信来自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 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构成支撑文化自信的“铁的证据”。软实力的背后是硬实力,文化的背后是经济,没有硬实力的崛起和经济上的成功,何以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的成功也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成功。在短短几十年中,我们开辟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中国在西方的夹击中求生存,凭借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完全异质却更加成功的现代化之路,为自己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给全世界奉献了诸多具有普遍价值的中国智慧。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吹嘘,而是实践给出的答案。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模式是最适合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是全球持续多年高速发展的唯一大国,中国发展奇迹是21世纪最为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当西方模式从顶峰跌落,中国却异军突起,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不容否定。《时代》杂志专栏作家托尼·卡隆认为,“中国模式”不仅优越于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由美英极力推崇的传统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而且鉴于过去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该模式也优越于18世纪资本主义现代化以来欧美国家所开创的发展道路。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不同于美国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道路的成功,不能不说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不能不说明这条道路的内核——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是正确的,不能不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管用的,不能不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对路的。中国道路的成功使我们有资格、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有信心,并且“理直气壮”。

16、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源泉,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特点,承担新的时代任务,履行新的时代使命。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就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近几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越来越热,积极传承着人文正能量。2018年,故宫在每日限流8万人次的情况下,全年共接待了超过1700万人次参观。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展览深受热捧、博物馆衍生品热卖,民间传承千百年的手工技艺受到重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家长乐于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元素甚至受到时尚界追捧,成为时尚新支点。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成语、诗词、戏曲、文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均成为其中的重要素材。《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等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步融入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我们要进一步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让古老而醇香的中华文化深深积淀在人们的灵魂深处,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

  (2)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新时代的眼光、结合新的实践特征去阐释、把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根本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文化系统。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开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文化繁荣的动力。我们要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血液,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不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3)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彰显文化担当   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代的中国,正日益彰显着大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中国字、“四大发明”、陶瓷、长城、兵马俑、中国功夫、孔子等等,早就成为广为国外所知的中国符号。近些年来,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也日益增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不久前,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为中国送上祝福,获得了广大中国网友的纷纷点赞。大量中国优秀的电影作品走出国门,在海外收获了喜人的票房成绩,传统曲艺及戏剧远销海外……我国在文化“走出去”中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我们要通过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把中国故事传得更远、讲得更精彩。

  (4)正确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多重困惑,产生信念缺失、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为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渠道,现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从国家安全看,坚定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构筑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在诸多意识形态的巨大浪潮中,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冲击,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5)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精神。有了文化自信,才会有民族自信,才会有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才能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革命战争年代,爱国情怀为我们党战胜艰难险阻、创造辉煌奇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更是要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意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情怀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在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不断歪曲历史的现实情况下,必须重视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要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等,教育青少年勿忘历史、缅怀先烈,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久久为功地从孩子抓起,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为青少年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把握好时代脉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其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荐访问: 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 实践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