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2021-10-17 10:41:57 | 浏览次数: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利用在华师大参加初中骨干校长培训的机会,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该书由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翻译。当我读完本书后,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一直坚持每周都去各地的学校访问,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二十年来一直如此。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们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由此可见,佐藤学教授对日本的教育是最了解的,也最有发言权的。

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来的划一性与效率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只有通过教学中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变,从“学习”、“教室”的本质出发,才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幸福学习、幸福成长,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既不是追求“自学学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在品读过程中发现,日本已经在“静悄悄的革命”了,我们却还在茫然中徘徊。下面我将从佐藤学的教育案例、实践与理论中谈谈我的点滴收获。

一、现在的学校并不快乐 案例中一个小男孩彻也哭闹不肯进教室,他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由此引发全班性的呼应——学校不快乐。面对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涵义与教师所追求的“快乐”的涵义是不同的。案例中的小林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深知这种局面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改变。但是他以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为契机,顺着学生敢于表达内心所想的心,培育班上的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这样的尝试为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完全受老师做掌控,受制度所限制。

小林老师的一个观点像炸弹一样,摧毁了我已有的观念。他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反思我的教学,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么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是啊,教师本身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这三个角色在教学的“开头”和“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任务、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作为这三个角色的本职工作是否有落实到位,即我们要关注保证“开头”。而“结果”是学生个性的展示,当然怎样都行了。

二、盲目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为什么教师要这么做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觉得教室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在复述或补充的时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因此,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这样看似学生一个个积极回答,教师一一热烈回应的“热闹教室”,对于大部分学生是无意义的,而老师也不能真正“听到”学生的发言。

针对这个问题,佐藤学先生提出应该理解学生的发言。而对于怎样理解,他也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倾听为前提,进行的真正理解的共感共鸣。

三、“主体性”神话 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的主体性。所以,很多老师顺应时代潮流在课堂中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出现了和佐藤学先生书中所提到的同一个问题——把学生的“主体性”神话了。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而“主体性”神话的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这不经让我联想到了最近我校进行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题研究。这个教学改革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进行的。可是,我在尝试进行中似乎把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盲目以为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来就能很好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看了佐藤学先生的分析,当头一棒。这样的教学不单单是无效的,简直是不负责任的。

佐藤学先生提出——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就是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观点,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四、教师把教育“私有化” 在现有的教育中,由于教室之间的相对封闭,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们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就算其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形成沉闷气氛的场合也不少,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规矩。这样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了。即使部分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压力下开放了教室,其他老师的评课也一般以不得罪人的方式进行。

针对这一情况,佐藤学先生也深有体会,不过他那种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到最后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深深感动着我。现阶段的我,受了大学中理想教育的熏陶,当真正到一线教学后,对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甚至在内心开始批判,但是我的行动只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没有深入去反思解决。这样的发现除了让我静不下心来教学外一无是处。而佐藤学的积极“应付”让我佩服。他指出教研会中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而无关痛痒的评课则更会腐蚀人的思想。佐藤学先生指出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已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老师所期待的。

总之,看完后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心底、思想和行动中进行。这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我会耐心地缓慢进行,期待得到确实的成果。

推荐访问: 静悄悄 有感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