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

2021-10-17 11:13:39 | 浏览次数:

案例研究1:阿根廷应该实行美元化吗? 20世纪90年代初,糟糕的经济形势严重地阻碍了阿根廷的发展。价格在12个月里疯狂上涨了20266%,而这一年的GDP却下降了23%。1991年决策者通过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计划,包括实施可兑换法,建立了一种独特的货币委员会制度。阿根廷领导人希望货币委员会制可以给政府的政策带来可信性,并通过将政策与汇率管理分离来降低通货膨胀。到1998年,这些改革措施使通货膨胀率每年下降大约1%。

阿根廷货币委员会制度是独特的,与典型的货币委员会不同的是,它允许阿根廷的货币委员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必须确保国内的货币基础完全取决于所持有的美元储备。央行绝大部分美元储备都是以带息金融工具的形式(如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国政策债券)持有的。然而,中央银行最多可以用储备美元的1/3来购买阿根廷政府发行的以美元为面值的债券。尽管中央银行还没有行使过这种权力,但这种规定还是使它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拥有一定的自由度。

1996年,决策者创立了或有回购工具,允许中央银行向出现流动性问题的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这种最后贷款者的功能也是典型货币委员会制度所不具有的特征。这种工具所需要的资金是由超过货币委员会制度要求的储备资金提供的。1990年末,阿根廷外汇储备是货币委员会制度要求储备量的近两倍。

即使阿根廷已经将通货膨胀率下降到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平,阿根廷的利率还是比美国的利率高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利率缺口是由于阿根廷政府还没有完全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因为政府已经持有了大量的美元储备,阿根廷货币实际上已经75%被美元化了,因此,阿根廷政府正在考虑是否完全实行美元化。通过使用美元取代阿根廷比索,阿根廷政府就一定会实现承诺的价格稳定。利率会下降到与美国相同的水平,这会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率。

反对美元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阿根廷中央银行会丧失现在所拥有的有限自由度。美联储克利夫兰银行的大卫·阿尔提格和欧文·汉姆佩格认为,通过使用或有回购工具的方式持有美元储备,中央银行可以继续充当最后贷款者的角色。因为,他们认为,“美元化给阿根廷货币政策带来的成本,远小于实行委员会制度所带来的成本。” 资料来源:[美]约瑟夫P·丹尼尔斯、戴维D·范户斯著:《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中文本,第2版),李月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57-58页。

关于阿根廷实行货币美元化的问题,还可参考以下文章:秦凤鸣:“从阿根廷货币危机看美元化的命运”,《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1期;
蔡辉明、易纲:“美元化利弊及美国的态度”,《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专栏1:目前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9年以前对汇率制度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1)钉住汇率制。它是一种汇率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一个国家会将本国货币钉住另一种货币或一个货币篮子。(2)联合浮动制度。这种汇率安排在1999年以前主要存在于欧盟内部,欧盟成员国之间汇率相对稳定,对外实行联合浮动。(当然,1999年1月1日起,欧元进入记账流通后,这种联合浮动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3)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朝向有利本国政策目标的方向浮动。(4)单独浮动制度。这是指本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发生固定联系,汇率只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

上述传统的汇率制度分类有一个较大的缺陷,即IMF成员国对外公布或向IMF上报的汇率制度往往不是该成员国实际执行的汇率制度。一些宣称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实际上常常通过政府干预以稳定汇率,或者干脆实行实际上的钉住汇率制。为此,IMF从1999年开始对汇率制度进行了重新分类,见表8-1。新的分类方法区分了各种盯住汇率制度以反映各国货币当局在汇率上的自主性和责任权限。

表1 1999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制度的新分类 汇率制度 国家数目 1999.1.1 1999.12.31 2000.12.31 2001.12.31 1.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 37 37 38 40 2.货币局安排 8 8 8 8 3.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 39 45 44 41 4.水平波幅内的钉住汇率 12 6 7 5 5.爬行钉住 6 5 5 4 6.爬行波幅内的汇率 10 7 6 6 7.不事先公布汇率轨迹的管理浮动 26 26 32 42 8.独立浮动 47 51 46 40 资料来源:IMF:《国际金融统计》,1999年4月,2001年5月 IMF:《2002年年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4月 专栏2:各国货币合作的层次 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的含义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指区域货币合作,即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它在合作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它既可以是松散的,也可以是紧密的;
既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
既可以局限在某个方面,也可以是全面的。二是区域货币同盟,这是区域货币合作形式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三是通货区,它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其特征是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
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
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
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
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通货区(也可称为货币区)具有5个显著特征:(1)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
(2)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
(3)这种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
(4)有一个适当的协调和管理机构;
(5)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

根据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第八章有关内容编写。参见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专栏3: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单一指标法:建立通货区的条件 最优货币区理论证明:如果各国之间的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很大,那么,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对各成员国都最有益处。那么,如何判断和度量各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呢?进而哪些国家之间最适宜建立最优货币区呢?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看法,下表概括了其中的主要观点。

指标名称 指标 代表人物 提出时间 要素流动法 速度/成本 蒙代尔 1961 经济开放性 可贸易产品/社会总产品 麦金农 1963 低成效的产品多样性 单一出品/出口比重 彼得·凯南 1969 国际金融的一体化 长期资金流动/总额 伊格拉姆 1969 政策一体化成效 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托尔和威莱特 1970 通货率相似性 原因和趋势 伯勒·弗莱明等 1970、1971

推荐访问: 汇率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