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背道德与法治死亡
合理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用书里,每一课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游戏、绘本、儿歌、小故事、读本、视频等等。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巧用这些教学资源,上好、上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课前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予指导。兴趣是开启学生学习动机的钥匙。要让小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首先要抓住儿童求新求异的心理,提供新鲜的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可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课前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第一册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时,可在课前组织一问一答式口令体验游戏:
师:“铃声响。”生:“坐端正。” 师:“嘴巴。”生:“紧闭。” 师:“眼睛。”生:“向前。” 师:“双手。”生:“摆平。” 师:“耳朵。”生:“听清。” 课前的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师再顺势引导:“校园里除了铃声这个号令外,还有哪些号令需要大家遵守的呢?”老师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学生就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课堂小故事,学生明理快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儿童特点,尽量少空谈道理,重在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强化体验,寻求学生自身的认同,将外在的规范要求转变为内在的需要,从而让学生感到“道不远人”。而在课堂中通过讲小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如在教学第一册第4课《上学路上》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插图中呈现的是学生上学的不同场景图),再引导学生交流上学路上怎样才安全。对交通信号,学生要铭记在心,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在培养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意识时,老师可利用小故事这一资源,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理。
小故事:一天放学的时候,当我和同学快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身旁突然闪过一辆自行车,骑车的是个年轻人。我感到他骑得太快,就跟同学说:“这么快,真危险。”话音刚落,就传来了“咣当”“啊”的声音,还夹杂着一个女人的尖叫声。我俩走近一看,原来那个年轻人撞到一位老奶奶,两人都痛苦地坐在地上。
学生听了小故事后,被深深吸引,自然而然进入故事情节之中,他们为老奶奶和那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觉得年轻人的行为真不应该,这样很快就明白了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了。
三、课外小绘本,润物细无声 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之中,或者说,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巧用绘本素材,能引领孩子世界的成长,绘本可唤起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能实现与图中人物的心灵对话,同时,故事与图画能够留给学生思维上的想象空间,这些在儿童品德教育中起着潜而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师教学第一册11课《别伤着自己》后,可布置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关于家庭生活的小绘本:1.关于哪些日用品可能会带来危险的《你不能受伤》;
2.关于一个人在家要注意什么的《一个人在家我不怕》;
3. 关于厨房危险的《煎锅起火了》;
4.关于受伤后怎样处理的《小身体大学问:我受伤了》;
5.关于家中有毒品的《小身体大学问:小心,有毒》;
6.关于用电安全的《苹果猪触电了》;
7.关于防火的《狐狸和魔法铜像》;
8.关于误食的《大人糖豆》。学生与家长通过亲子阅读以上小绘本后,基本上掌握了在家中的安全知识,达到了对课文学习后的深化和拓展。
此外,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视频、歌曲来调动学生兴趣;
运用儿歌、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或读本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
推荐访问: 法治 道德 利用 课程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