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教学观摩学习心得]
2篇教学观摩学习心得 【篇一】 3月19日,此时正值初春时节的扬州,仍然有些阴冷,天空中还不时地飘下点儿零星小雨。尽管如此,我心中仍有些莫名的兴奋。因为今天我能真正见到常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上读到的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先生了。由广陵区教育局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暨教学思想学术报告会”首场将在扬州教院附中大礼堂拉开帷幕,担任这首场主角的正是耳熟能详的华应龙老师。
这一天的活动因着上下午,刚好分成两个部分。上午是数学公开课《圆的认识》和学术报告《播种太阳》;
下午是数学公开课《数学复习课》和学术报告《融错,让课堂更精彩》。
上午的课开始前,华老师与学生进行了“收橡皮”、“提问题,了解华老师”的课前活动,旨在使学生放松自己,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圆的认识》是华老师多次对外开设的一节公开课,比较成熟,可圈可点之处俯拾皆是。这里,我仅以特教工作者的视角试论几点粗浅体会:
其一,是数学教学,更是数学教育。从课前活动到完整的一节数学课,华老师决不是简单的数学教学,他在“象农民种地那样教书”,他要“课不润人死不休”,他强调“教书第二”。当学生告诉她半径、直径的知识是从外婆那儿得来的,他说数学知识不只在书中,生活中处处都能学到;
当自叹功课差强人意的学生作出精彩回答是,他用孟子的话赞道“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二,国学经典也可以如此传承。为着定义中“在同一个圆中”,华老师追根寻源,知道了它来自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为此,他就思考是否有此必要非得强调在“同一个圆中”。想到正如正常人的两条腿一样长,却不必强调“同一个人”,他觉得后人误解了墨子的话。他告诉学生对于圆的定义,我们的祖先较别人早了一千多年。由此,我惊讶于国学经典传承的别样途径,我欣喜于爱国主义教育有力浸润。此外,我还觉得这是一种态度的示范,学生们知道不应唯书本是论,知道要学会思考,要回追根究源。
其三,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华老师的课,从设问激趣——实践认知——辨析巩固——拓展应用,线索明朗,层次分明。他在每个过渡中,都会适时呈现一把精致的钥匙: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定这样吗。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教会学生怎样学。相信学生凭借这几把钥匙,一定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自学能力或的有效提升。
和所有老师一样,公开课结束后,华老师也特别想知道大家伙心理的想法。有人问华老师您平常的课也是这样吗?他说,观摩课是大餐,平常课是家常饭,课件不会这么丰富,当路子一样。家常课较之今天的课要疯狂,大家会忘我思维、忘记下课。有人问华老师他的课上完了,那老师还要为之补讲直径、半径的概念吗?华老师以圆的定义中“在同一个圆中”这句话是否有必要为例,从方法论的高度谈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他用米兰·昆德拉的话做了小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他自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不足之处在于孩子开始没放得开,他有些遗憾的感到课前活动次序要做些调整,可能效果会好些。
下午是一节令人耳目一新的“数学复习课”,很有意思。
课一开始,华老师即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分图形的活动,随着所分的图形越来越有难度,孩子们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最后一步是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七份,华老师还渲染到此项世界纪录用了七秒钟。居然还有世界纪录,那可不是一般的题目?如果你这么想可真要大跌眼镜啰!题目在这儿峰回路转,很是简单,就是划几道线段平均分。这可是对思维惯性的不小的挑战。
接下来更令你出乎意料的事又接踵而至。一张数学书面练习题,量不少,要求五分钟内完成。快的两三个人一蹴而就,其余的连一小半还没做完。怎么回事?原来性急的你又上当了。第一题关照你先把题目认真读完,可许多孩子生怕不能完成,不待读完就动笔了。只有认真读完题目的孩子才知道老师并不是要求将题目全部做完。我想对于孩子,甚而对于台下的听课者们,这个审题不清的教训真是太深刻了。
再看华老师选择的那些练习题,可谓题题都有任务:或是让你感受数学的趣味奥妙,或是让你从小陷井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已知数量都会用到,或是让你学会辨识条件与问题是否想关…… 整节课由一个个匠心独具的活动组成。学生们在畅游数学趣味世界的同时,懂得认真审题的充分必要。正如华老师的打油诗: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希望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启动。
课后有老师问到练习量的问题,华老师说他认为一节课的质量不在于题目的数量,而在思维的含量。又有老师问到关于评价的问题。华老师说评价不着眼于对与不对,而是有价值否,是当前价值还是长远价值?老师评价应在对错之外。还有老师请教如何把课上得如他那样大气?华老师建议大家多看佛家的书籍,能看破放下,便能自在,体悟到教育价值就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下午报告的主题是“融错,让课堂更精彩”。华老师从“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融错、怎么融错、融错后怎样”四个层次作了阐释。
其一,什么是融错?华老师认为融错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生成的,当把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资源。他还解释了为什么不是“容错”。
其二,为什么融错? “错”是客观存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自古谁无“错”。课堂没错会怎样?假的,都是假的;
无效的,无意义的。课堂无错要不得。
“错”是现实需要。“错”还是价值所求。孩子怕错。“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呼唤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过错。教育的目的就是启迪智慧、培养精神、点化生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其三,怎么融错? (1)容错——错是错。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眼睛、头脑。《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说过,劳动并不等于收获,单纯的劳动反而会成为贫穷的源泉。笛卡尔说过,我思即我在。恩格斯也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
(2)融错——错不是错。华老师强调最好的课程不是文本,而是体验。他用另一个角度看差错;
给学生们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
用大量的铺垫、越位的提示、不容回旋的时空,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发觉上了当的孩子们大喊着“华老师,您误导”,华老师笑了——他有误、我导了、他醒了,导误导出真探究;
让差错显露出可贵,“错的好”;
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
(3)荣错——错还是错。差错是砂砾,它可以培育出珍珠;
宝贝放错了地方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是宝贝;
易经表达的最高境界是“无咎”。试想,我们的教学是应该“防微杜渐”还是应该“亡羊补牢”?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说得好,错误可能有无穷的结合方式,而真理却只能有一种存在的方式。庄子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在此,华老师还谈到了“融错”的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错者优先原则。
其四,融错后怎样?不怕失败,敢于创新;
直面差错,甘愿分享;
教学效果令人欣慰;
体验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孙云晓说,教育是人的解放。
华应龙说,教育即融错。
一天的学习不经意间就结束了,感触颇多。特别是华老师打开自己电脑中的素材库、相应文件夹时,他在各地上课的教学设计、视频、讲稿等等一应俱全,随说随到。我仿佛明白了他走向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勤于动手——及时收集、记录;
勤于动脑——不断反思、总结。这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才有一篇篇高品质的文章见诸报端。这也是我听完报告后,赶紧做好心得体会的重要缘由。及时纪录,不想遗漏;
及时回味,促进内化。
【篇二】 通过这次音乐观摩课,使我获得一次学习、提高自我的机会。在这两天的学习里,真是让我大饱耳福,受益匪浅。在这里谈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只能说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因为从教十多年,自己如同井底之蛙,没能感受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通过观摩这次省级音乐优质课自己算是开了眼界。
这次优质课,每位教师课的设计、授课风格各具特色、独具魅力,各有各的亮点,都有值得学习与探讨的地方。
一、教师基本的音乐基本功扎实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练就一身扎实全面的基本功,音乐教学中,我们始终以音乐为本,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者,但俗话说得好说十句不如唱一句、弹一句,所以在引导学生体会、感知、理解、表现音乐时,老师或多或少的基本功很自然地展示出来,基本功的展示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老师自身展示,除了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外,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感染学生。这次优质课中,老师们都多多少少体现了自身的基本功,并且水平很高,很自然,让人感觉到环节安排上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和演奏,展示的惟妙惟肖,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感染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效应,但并不是说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就可以使音乐课变成我们的展示课,我们要掌握好一个“度“,并非一节课都在展示,在展示时,我们还要注意扬长避短,要把最好的一面最充分地、最完美地、巧妙地、自然地、恰当地融入到合适的环节中去展示,从而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方式有了创新 所有的音乐老师一定都希望能够让孩子快乐地上好音乐课,但要想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首先就需要教师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是鸭子,我们不是要单纯的把知识填给学生,以为那样学生就学会了、就掌握了。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次优质课教学中,所有的参赛老师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学唱,他们都在通过创设情境、编排游戏、开展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主动去探究。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这次音乐优质课中,参赛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注重实效性,多媒体的运用得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音乐课上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在教唱一首歌或是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倘若音乐课上教师只说不动,那么这样的音乐课就可能显得死气沉沉,失去音乐课本身必须具备的特点。
当然,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得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通过听课,每一位优秀老师的课都为我的“桶”注入了新鲜的“水”。当然,在这些老师的做课中也有一些瑕疵,它也折射出我上课中的不足,我深知,要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一定要提高。它不仅包括扎实的基本功,还包括个人的文化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的应变能力等。一节成功的音乐课,不仅仅是指教师唱得好或跳得好,而是教师怎样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体验到音乐的美感。通过这次观摩,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继续学习新颖的教学方式,以音乐知识技能为基础,让学生真正从音乐中受益。
推荐访问: 观摩 学习心得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