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分之几应用题_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课题 解决问题(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由分数乘法的意义扩展而来的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它不仅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而且也是很多复合分数应用题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十分重要,教学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抓住关键句,找准单位“1”。
相关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必然会有比较的标准,也就是标准量,即单位“1”,也必然会有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量,即比较量。因此要想知道两个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并根据关键句找准单位“1”。
2.借助画图,明确单位“1”的转化。
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标准量与比较量之间抽象的数量关系用直观、形象的线段图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明确求红萝卜地的面积就是用大棚面积的一半乘红萝卜地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3.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结合线段图并根据“一个数乘分数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分数乘法的意义,用分数乘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借助折纸或画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稍复杂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准确理解题中单位“1”和所求量的关系。
学习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判断单位“1”。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导入。
(1)8×的意义是什么? (2)东东有20元零用钱,他用零用钱的给奶奶买了一件生日礼物,东东买这件生日礼物花了多少钱?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研究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看看可以有哪些想法和思路。
1.(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 解,说出算式的意义:8的是多少。
(2)交流列式的依据和过程,并计算结果,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把什么算作单位“1”。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究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法。
1.读题分析。
(1)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8,指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2)讨论:本题的关键句是什么?一半()、 1.(1)学生自由读题,按照教材的提示理解并交流题意。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题意,找到关键句,理解题中的两个不同单位“1”及比较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2.(1)实际操作,画图表示题意。汇报时交流画法。
3.补充问题并列式。
(1)55t货物,运走了,运走了多少吨货物? 列式:55×=11(t) 答:运走了11t货物。
(2)一袋大米重25kg,第一次用去 表示什么? 2.画图分析。
(1)指导学生画图。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启发学生根据图示,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交流是如何转化单位“1”的。
3.组织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4.设疑:比较不同的做法,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图示,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明确求红萝卜地的积就是求大棚面积的12的14是多少。12×14的单位“1”是大棚面积。
3.独立列式并解答,汇报不同做法。
4.小组内讨论不同做法,明确区别:第一种做法是先求萝卜地的面积,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
第二种做法是先求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
,第二次用去第一交的,第二次用去多少千克? 列式:25××=(kg) 答:第二次用去了kg。
4.填空。
(1)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甲的相当于乙,乙是丙的,甲是丙的()。
5.同学们参观天文馆,六年级去了150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六年级的,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五年级的。四年级去了多少人? 150××=132(人) 答:四年级去了132人。
三、训练深化。
1.完成教材14页“做一做”,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题意,解答此题。
2.完成教材16页第2题,让学生先说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独立解答。
3.完成教材18页第3题。
1.借助画图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试做,然后与同桌交流,并进行评价。
3.列式解答并汇报。
思路提示: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用去的油的重量是这桶油的,而第二次买来的油重量是用去之后剩下的油的重量的。用去时的单位“1”与买来时的单位“1”是不同的。
四、总结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我主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学会理清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