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观后感5篇 哪吒影评50字

2021-10-20 11:19:04 | 浏览次数:

《哪吒》观后感5篇 【篇一】 “在期待中失望,在孤独中疗伤,在告别后坚强,受伤也绝不投降。”这是哪吒的片尾曲,也概括了哪吒的成长经历。

哪吒本应是灵珠转世的大英雄,但因为他人的阻挠意外成为无恶不作的魔丸转世,并且三年后的生辰将有天雷下凡劈裂魔丸。被大家当作妖怪的他被关在家里,不得出门。

剧中生而不同的哪吒总不被大家接受。一岁的哪吒想出去和小孩子玩耍,偷溜出去却被大家排挤。“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但李靖夫妇希望哪吒可以斩妖除魔,于是让哪吒拜太乙为师,并谎称他自己说灵珠转世,哪吒信以为真,跟着太乙学习了许多法术。在一次消灭妖怪救回小女孩时,认识了真正的灵珠转世敖丙并救他一命,俩人也因此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但哪吒却被陈塘村的居民们当做哪吒抢人,因此哪吒再次被关在家里,不得出门。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哪吒非常想被大家接受,满怀期待的他却遭受了大家的排挤,又回到了以前。但当他得知自己三岁的生日宴大家会来参加时,他兴高采烈的邀请了自己唯一的朋友敖丙,却殊然不知他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生日宴上得知自己真实身份的他入魔,六亲不认。念在救命之恩的敖丙控制住了哪吒,但却被发现了作文http://Www.zUoWEn8.coM/自己龙族的身份。无可奈何的他只好杀陈塘村全村。而哪吒看到了要为自己引雷保自己安全的父亲,他从一个注定要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混世大魔王变成了守护全村的大英雄,打破了敖丙的计谋。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敖丙最终与哪吒一同抵抗天雷,灵魔合体的他们抵挡住了天雷,保住了灵魄。

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这部电影中有很多令人难忘,触碰泪点的地方。“白白搭上一条命,你傻不傻?-不傻,谁会和你做朋友。”哪吒和敖丙真挚的友情感动到了我;
“我的命我自己扛”哪吒坚韧的精神触碰到了我。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我的命我自己扛。”哪吒的每一句话都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奋斗下去的理由。不信所谓命中注定是哪吒的精神,打破成见倔强生长是哪吒的荣耀。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和哪吒一样打破成见,倔强生长。哪吒生而为魔,那又如何,他成为了他自己的英雄,他保护了他在意的人。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虽没有像哪吒一样的魔力,但我们可以拥有像哪吒一样坚韧不拔,同命运斗争的精神。没有人该被定义,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在意的人,我们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篇二】 忙碌了几天,昨天晚上终于抽空去把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给看了,回家路上对象一直在身边叽叽喳喳说电影好笑好看好炫酷,我却陷入了沉思:回去得赶紧写篇简短的观后感(不是影评谢谢),不然……热度就过去了,求波关注啊大哥们,啥杂七杂八的都写点。

先说说小编的观影水平:黑铁五,要么看特效牛掰,要么看喜剧开心。而《哪吒》这部片子是为数不多让我对剧情有一丝从个人角度的难受。由于不方便剧透太多,就挑着剧情单独说吧。先说说画面吧,动画片的特效自然不能去说有多逼真,但总的来说在国产动画里绝对是拿得出手的,至少没有看出五毛钱的感觉,画面细节还是有的,没有一堆像素敷衍过去第地方;
其二人物画风也不错的,不夸张也不死板。

整个影片前期是很偏重搞笑路线的,不过对于长期喜欢看喜剧影片的朋友来说,用的搞笑手法还是那几套:一惊一乍、搞形象差异和强行插梗,太乙真人在山河设计图里用猪放投影、转猪鼻子调进度那一幕一度让我有点出戏。另外还刻意利用著名的“椒盐普通话”来掩盖笑料不足的小缺点。

为啥说是小缺点呢,因为《哪吒》就剧情来说,喜剧方向应该只算附加,剧情还是比较清晰有前因后果有、发展过程,剧情简单不烧脑可能是考虑到还有小朋友要看吧。

影片中元始天尊命太乙真人将分化的灵珠和魔珠送往下届转世,并在三天(地下三年)后将降下蓄了大招的雷劫毁灭魔珠,这个核程序连天尊自己都无法取消。由于申公豹的妒忌并从中作梗,本该一同转生为哪吒的二珠分开,魔珠转化成了哪吒,灵珠则被送到海底龙王那里与龙蛋结合转生成为敖丙。

哪吒降生后被大家视为妖魔,这点可以理解,毕竟普通人谁都怕妖魔,也因此在哪吒成长的过程中内心备受折磨。不被接受的他就像一个想要拼命引起大家注意的孩子经常搞得整个陈塘关鸡飞狗跳。这反而更加加深了镇民对他的恐惧。而为了救哪吒,李靖去天尊门前求得换命符准备替哪吒受劫,之后和殷夫人长期在外抵御妖魔以求为哪吒祈福,但这反而使得哪吒因为缺少陪伴变得更不受控制。

我想这里导演想表达的是对于一个问题儿童,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陪伴将其领入正道,而不是靠外物来试图强行改变孩子。并且李靖一家连同太乙真人欺骗哪吒说他是灵珠转世,给哪吒加上了使命感,虽然让他快乐了两年,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哪吒从申公豹那里得知真相后的失控暴走,被欺骗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讨厌的东西。一个谎要用千千万万个谎来圆,到破灭的那一刻积蓄的怨恨引发的后果将比事情本身更加的可怕。我想如果李靖如果一开始就坦白哪吒的身世,并结合哪吒内心希望得到大家接纳的心理加以引导,清楚认识到自己被大家惧怕的原因,可能后来的哪吒也不会被申公豹利用引爆魔性,反而性格使然可能逆天改命。而再说灵珠转世的敖丙,敖丙一出场便展现了善良的本性和让人如沐春风的气质,甚至直到最后也没有黑化。说实话,我觉得后面哪吒白化,真的很勉强,一个被欺骗、被排斥了三年的人会因为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就立刻醒悟吗?而敖丙最后虽然没有黑化,但立场转变却是完全有据可依。

首先,龙族几千年前归顺天庭,帮助天庭征服四方妖魔,却因为自身也是妖物之身,全族被欺骗困在东海之下镇压妖魔,变向囚禁。这就像现代社会,成见这堵墙几乎是不可消除的,飞鸟尽良弓藏,当没有了利用价值,任何不是我辈中人的都将被清洗。

而从敖广的话语中我们还得知,龙族一旦强行离开海底的镇压之地,所有妖魔都将被释放,世间必然生灵涂炭,他们不能离开半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无法离开。即便如此,龙族所图谋的也不过是让敖丙乘着魔珠降世的机会在天下隐藏龙族身份立下大功,在封神榜上留名而改变龙族的命运,依然没有失去护佑天下的底线。

龙之逆鳞触之则怒,在敖丙出征之际,整个龙族都忍受巨大的痛苦将身上最坚硬的一片龙鳞赠与敖丙化为万龙甲。这一幕真的有感动到我,这不仅仅是全族的礼物,更是全族的寄托。

哪吒和敖丙,一个受到全家的庇护,一个肩负着全族的希望,却一个魔性难消一个依然善良,在哪吒将要杀死李靖再破灭陈塘关时,出手助太乙真人暂时困住了哪吒,救下了李靖。我把自己带入了敖丙的角色,自问如果是我,做不到敖丙这样的选择,死十个李靖我也无所谓,再来十个哪吒我也一样要斩,肩负全族希望又岂容自己的私情呢。更何况当时敖丙即使不出手你也找不出半点不对的地方。

更可气的是,在隐藏身份压制住哪吒之后,李靖完全忽略了他拯救了自己,拯救了百姓的问题,执意暴露了敖丙的身份并对他举起了武器。可怜为天下镇压妖魔的堂堂龙族,不仅在神祇的眼中是妖魔,经过这么多年,连周围的百姓在得知他的身份后也以妖魔视之,恶言不断。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敖丙内心的柔软才被斩断,开始活埋陈塘关。总有冠冕堂皇之人以正道自居,不论别人所做之事缘由动机是什么,不论结果是好坏,都要先扣上一个妖魔的帽子再口诛笔伐,倒打一耙。

敖丙真的太让我心疼也太让我失望了,当他用万龙甲为哪吒抵挡雷罚时,便违背了集体的托付,当万龙甲磨碎的那一刻,整个龙族渴望自由的希望也跟着破碎掉了。雷罚中哪吒对敖丙说了一句什么大义凛然的话,具体是什么我也忘记了,大概意思就是做自己,不要被外界打搅。我真的是想疯狂吐槽,哪吒失去了什么,敖丙又失去了什么,对等吗?整个影片结束到末尾三个彩蛋我都在期待着有龙族善了的后续,结果只是敖丙和哪吒的魂魄被金莲保留下来,但是我们都知道,金莲只转生了一人:哪吒,而灵珠魔珠本就一体,被煽情洗白的哪吒魔性已除,自然很有可融合了灵族,世间只存哪吒而不再有敖丙。和原作中不同的是敖丙不是因为被哪吒杀死,相同的却都是因为哪吒而死。

本该堂堂正正之人却为了堂堂正正而图谋。黑白颠倒,功勋被永远埋在东海。

第一次写很正式的文章,说实话我都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出来我想表达什么,文笔堪忧,恳请各位指正,毕竟我突然发现我真的挺喜欢写东西的(闲的),但不想总是辣读者眼睛。

【篇三】 抱着比较大的期待去看了哪吒,怎么说呢,没有完全达到我的心理预期。

电影画面上来说,和白蛇传说相比,画面更加和谐,白蛇时不时给我一种人物和背景脱离的感觉,哪吒在人物和周围环境融合方面做得就比较好,我尤其喜欢天尊炼丸那一段。

剧情上来说,国产电影的通病就是讲故事能力差,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透,不能给我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而是看差不多是时候了就把想表达的东西通过人物台词吼给你听。比如大家都说燃的那段哪吒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我看来稍显尴尬,因为其实电影前半段哪吒要反抗的只是人们的看法,他一直不知道天意是什么,还以为自己是灵丸,在电影末尾知道真相之后,也只是因为想救父母和师父才在和敖丙的打斗过程中喊出这句台词,之后真正的天意来临,天雷滚滚的时候,却也只能束手就擒,看不出他想如何反抗天意,反而给我一种“这就是命”的观感,在“反抗天命”的逻辑上不能很好地自洽,毕竟天意这个东西太空了,它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些落不到实处,就会使得反抗找不到目标,没有目标,这种行为就很容易变成假大空的喊口号行为。

人物台词上,太乙真人的川普能很好营造喜剧效果,但是有时候人物的搞笑台词迎合观众的意图太过强烈,和背景故事的沉重基调有很多矛盾,我很不喜欢哪吒的那句“去他的鸟命”,真的有够维和的。

话说我更喜欢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情节,这样的哪吒是对个人自由的极致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全面反抗,不自由 毋宁死。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好,我全部都还给你们,从此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的感觉,毕竟这种精神有点太“非主流”了,但我还是期待有一天能看到这样的哪吒。

拍电影毕竟是要赚钱的,先从讨好观众做起,成为成功的商业电影(绝非贬义),后续就会有更多资金和人投入进国产动画电影,早晚会有“非主流”且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出现。总体来说,是一部我能给7分的电影吧。

【篇四】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设定中,操着川普的太乙真人和肥猪作伴,哪吒与龙王三太子竟然成为了好朋友,打开宝莲还有指纹解锁的操作……如果按照六老师的逻辑,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是要向本国人民谢罪的。

但不能否认,《哪吒》确实足够好看,而且并没有脱离《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的框架,只是在几个重要的情节点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意义和人情味的改编,很有创新颠覆精神,同时,也没有偏离哪吒这个人物本身具有的叛逆与敢作敢当的性格,属于合理的改编范围内。

之所以很多人之前对这部电影并不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哪吒形象的接受无能,《哪吒传奇》对80后、90后观众的影响太深了,当把哪吒动画化,脑海中很自然地就会浮现出“扎两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踩的是风火轮,乾坤圈手中拿”的经典形象。

《哪吒》也有这样的设定,但他的面部形象走的却是哥特烟熏妆风,黑眼圈浓重,总是会露出邪魅的笑容,豁牙露齿,嘴里像小混混一样叼着东西,走路吊儿郎当,完全是一副街头小古惑仔的做派,这样的设定确实会挑战部分观众的审美。

但这样的画风恰恰是在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一方面与觉醒后的“帅哪吒”形成鲜明的对比,制造出高燃的效果;另一方面,当观众走进了哪吒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随着他的遭遇渐渐对他心生怜悯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这种玩世不恭的形态是这个小孩给自己打造的防护墙。

电影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能够立得住,尤其是围绕哪吒的觉醒、亲情、友情都进行了合理且动人的铺垫,可以说这三条线每一条单独拎出来想做好都不容易,更何况还是在观众已经对故事耳熟能详的情况下,最终影片呈现的效果真的是又感动又燃。

最打动我的,可能还是哪吒与李靖父子情的这条线。哪吒与李靖的关系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展现,但大多都是突出父子二人的矛盾,从而突出二人最终和解伐纣的不易,但在《哪吒》中,我看到的李靖,却是一个沉默、有几分严厉,但却满含着对儿子深爱的父亲形象。

这正是前面提到的具有人情味的改编之一,从魔童到英雄,哪吒的转变需要一个必然的契机,而用亲情来感化他,无疑是最佳设计。李靖从始至终都很相信自己的儿子,并鼓励他积极做自己,甚至为了给儿子正名,愿意挨家挨户磕头把百姓们求到寿宴上,这是怎样无私的父爱。

所以当后面我们知道,他当年偷偷将天雷引到自己身上,也不会觉得惊讶。他很像我们现实中有血有肉的父亲,平时可能连和我们“踢毽子”的时间都没有,但在危险的时刻,却会用平凡的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而最终哪吒的蜕变也彰显了亲情的力量。

对了,顺便说一句,《哪吒》中的这种教育方式,要比《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对马飞的“洗脑鸡汤灌输”,来的高明、深刻、感人的多,相信看《哪吒》的家长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也会对自己的亲子关系作出一定的反思。

友情这条线虽然有炒CP方便引发话题效应的嫌疑,但也为哪吒与敖丙的大战找到了一个正当的理由。与原著中杀死龙王三太子还抽了龙筋的暴力性相比,《哪吒》中二人的战斗更像是为自己的命运而战,二人从生来就注定要有这一战,宿命式的交锋不免令人唏嘘。

值得玩味的是,两个人都是对方唯一的朋友,而最后的交战更多是迫于无奈,这是中国武侠文化中屡试不爽的“双雄会”模式,惺惺相惜的知己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免不了分出胜负,将神话故事与武侠精神相结合,并没有刻意搞基卖腐,编剧确实用了心思。

电影的本质其实还是想探讨“人定胜天”的主题,成佛成魔其实全在一念之间,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这种主题其实在之前的《悟空传》等作品中都曾经有过探讨,但与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不同,哪吒“成魔”更多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周遭环境造成的,怪不得他自己。

在电影中我们会看到一群很典型的“中国式看客”,他们听风就是雨,完全活在盲从与麻痹当中,尤其像那个举着拐杖分不清方向的老人,更是当中不明是非的代表。这群陈塘关百姓很像我们现实中身边的人,面对事情大多只会一边倒地舆论谴责,不去分辨事情背后的真相。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吒》还有几分讽刺的意味,如果没有这群百姓的恶意,也许哪吒在第一次出府的时候就会获得快乐,自然也就不会变成后面的“混世魔王”,唯一对他好的就是被他救下的小孩子,有时候成年人活的,可能还真没有孩子通透。

很多人喜欢《哪吒》,可能还是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影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哪吒,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世间,却会因为旁人的目光、家人的过度保护、遭逢的恶意而改变自己的初心,甚至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内心深处,还是善良、单纯的本质。

尤其是童年时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哪吒到最后会发现,其实这世间的恶意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以及看问题的态度。有这样的立意,《哪吒》确实是一部成人向的动漫,它更像是拍给已经长大的观众,来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价值。

当然这个命题太大了,主创们也算是在有限的能力内尽量做到了最好,哪吒成长中的很多细节仍然经不起推敲,尤其是最后的和解与觉醒确实安排的过于仓促,这来自于导演对于整体叙事结构上的比例失调,前面去掉更多插科打诨的桥段,多一些成长向的内容可能更好。

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这位原名杨宇的“饺子”导演,原来竟然是学医的,十多年前曾经制作过一部评分同样很高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很厉害的是他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成才,凭着对于动画的热爱,一点点“磨”出了这部作品,也算得上很励志了。

不过还是要吐槽现在国产动画包袱低俗的毛病,去年《风语咒》就是抖机灵抖得太厉害,最后口碑平平。在《哪吒》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放屁、壮汉娘娘腔、裤裆里掏武器……导演肯定是香港无厘头电影爱好者,所以在电影中放了这么多与主题无关的所谓笑料。

这些笑料看的并不舒服,甚至有些尴尬,部分观众不喜欢《哪吒》,可能也是在这里降低了印象分,这一点编剧难辞其咎,当然也反映了当下国内动画创作者的一些普遍窘境:如何能在主题较沉重的基础上,让观众保持愉快的心情来观赏作品?但效果往往用力过猛。

不过总的来说,《哪吒》瑕不掩瑜,值得一个好成绩的鼓励,尤其在预告片刚曝出大众普遍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完全凭借质量实现逆袭,本身也算得上是“励志黑马”了。至于有些人非要把它和《大圣归来》比较,我觉得大可不必,都是国产动画佳作,何必非要争个高下? 我更关心的其实是“封神”文化的挖掘,在西游文化已经被“两开花”泛滥的今天,《封神演义》中其实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被搬上银幕,“封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其实精品比较少,如果《哪吒》的成功真能带动“封神”宇宙的诞生,那确实是一件好事。

最后,谢谢《哪吒》,在这个愁云惨淡、阴霾笼罩的暑期档,为我们带来了一丝光亮,也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

【篇五】 首先說一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製作水準確實不錯,在商業性上當然也已經被觀眾口碑證明了成功,這些方面便不再贅述。

只談談自己在創作角度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包括劇作、改編和人物等等。

有不少人覺得《魔童降世》的劇作很好。這種「好」的印象來自於戲本身的節奏或情感得宜。但在我看來,這個戲的劇本寫法其實是頗為老派的商業片做法。何謂老派呢?舉個例子,香港80年代拍商業電影最厲害的新藝城電影公司,做劇本是按照所謂的「九本戲」原則實行。過去電影膠片一卷十分鐘,遂稱之為「一本」,「九本」就是90分鐘電影。「九本」劇作法就是每一本戲(10分鐘)內,都要計算好這10分鐘之內是否有出現一些喜劇、奇觀、煽情或是官能刺激的東西,如果每本戲的商業元素足夠,這本戲的劇本就算成功,值得拍攝。換言之,所謂「九本」創作,就是堆砌商業橋段,保證戲劇內商業元素密度之法。但是這種當年曾被奉為金科玉律,注重商業元素的創作法則,後來卻漸漸被淘汰了。

《魔童降世》的劇作予我而言,就是元素太密集太多了。尤是那些被很多人稱為「周星馳式」的喜劇橋段,密度更是過猶不及。這類創作方法在保證可看性上當然非常奏效,只是就像「九本」劇作法後來被拋棄,也是因為這類劇作太過注重商業元素堆砌,但常常忽略了人物,也容易使得商業元素和戲劇本身割裂。就像《魔童降世》中其實已經存在不少負責喜劇的角色(包括守門的結界獸,或是給元始天尊守門的那條龍?),這些角色們作為配角設計和效果其實都不錯,也是商業劇作中常見的調節節奏之法。但太乙真人作為主要角色之一,卻依然全程負責製造「喜劇」位,沒有花筆墨在戲劇上描寫出他與「哪吒」的師徒關係或他與「申公豹」的關係,這個人物便顯得非常的功能化。

尤其是通觀全片,你甚至都會為「申公豹」有點鳴不平,像「太乙真人」這樣全程賣萌賣蠢但看不到有任何真材實料的人反而被元始天尊委以重任,實在說不過去,這樣說來「申公豹」其實也是在反抗天命呢!只是導演當然無意豐富「申公豹」這個人物,他的形象設計已經決定了他只是一個刻板的反派角色,而在創作思維上對這個人物依舊是堆砌「喜劇」元素,於是乎「申公豹」的角色也便多了「口吃」的設定。

過份注重商業元素而忽略了對於「人物」的塑造,當然也包括在人物動機和人物完整性上的粗疏。包括不少觀眾會吐槽最後的戲裡李靖莫名其妙去揭敖丙的面紗,而敖丙的立場左搖右擺,一會兒說要幫哪吒一會兒決心要滅了陳塘關,動機異常飄忽等等,而在這場戲裡這些人物的行為邏輯其實統統讓渡給了商業上打鬥與奇觀場面的營造。

當然,在這類堆砌商業元素的劇作範本裡,難免會有一些套路化的設計:好似太乙真人在畫中醒來,沒有發現哪吒變身成為殷夫人;又或是哪吒佯裝成村民小朋友,設計讓他們掉入自設的陷阱之中,這些戲劇的設計是為了通過「反轉」製造意外和喜感,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但對我而言全部都是可預期的和老套的,也並不覺得有趣。商業上依舊奏效當然沒話好說,但劇作上孰優孰劣就見仁見智,此處不再細表。

再談「改編」。我以為優秀的改編一定是大膽反叛的,既能傳達出有力的精神內核,且能表達出豐富的人性的。就像《大話西遊》改編《西遊記》當時看起來頗為離經叛道,它將刻板動物性的孫悟空寫出了人的情欲,精神內核其實是關於「人」與「情感」的,這也是它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又或者1979年版本的《哪吒鬧海》,它的改編令哪吒反抗父權的形象更加鮮明,整個精神內核其實非常大膽和反建制,充滿了政治性,實則是呼應了1979年短暫政治解凍的中國氣候,也幾乎預言了十年後所發生的事。而《魔童降世》的改編當然不是改的《哪吒鬧海》,它改編的自然是封神演義裡原本的哪吒故事。表面上看《魔童降世》的改編也非常大膽,突破了舊有的人物關係,融入了命運自主、父子情深等等主題,以我的個人審美趣味來說,我當然覺得反抗父權的主題性要比舐犢情深並要藉此煽情的商業邏輯要有力量得多,但這些個人審美的判斷暫且不說,我要問的是,《魔童降世》的改編真的反叛、真的大膽麼? 首先是人物上,有人說《魔童降世》裡的哪吒也是頗具反叛性的,一點也不比《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形象弱。我想問,他反抗的是什麼呢?在戲中,他的命運是緣於申公豹的從中作梗,但申公豹作為唯一的反派其實並非他的反抗對象,他反抗的對象是天命。但天命在這部戲中卻是虛無縹緲的,既沒有角色亦沒有蹤跡,像是宿命論一樣的天災。其實這類反抗宿命的題旨早在武俠小說中就已經見得多了,一點也不新鮮,但在那些武俠小說中,那些所謂「魔教」主人公們,要反抗的對象也是非常具象的:無論是世俗的偏見,或是正派人士的偽善和威脅。而哪吒反抗的天命,對我而言是完全虛無,完全感受不到的,我不知道是由於審查語境的限制,還是創作人的偏愛,在中國電影中常常都會發生不知道反抗誰,也不知道為何反抗的局面,到最後就是一句「天意」解釋了一切,然後藉此煽情一番,製造所謂的「燃」。對我而言那種情緒是特別空洞的,我既不明白他的反叛性在哪裡,也不知道大家所說的「燃」到底是什麼,難道這種「燃」就只是一種缺乏對象,大喊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感動嗎? 其次,在人物關係的改編上,我也覺得《魔童降世》的改編看似反叛,實則是非常安全而保險的。包括對父子關係的塑造和煽情,是非常主流溫情的,符合商業片的操作;哪吒與敖丙的關係,從敵對改成了友情,亦是如此。兩人在人物關係上組cp也好,抑或是敖丙的形象參考了仙俠特色也好,都是商業上流行元素上的考量和計算,皆是「迎合」主流的做法。

當然,「迎合」並不是問題,非但不是問題,「迎合」更應該是商業電影的天職。電影有不同的種類,改編上沒有對錯之分,但是藝術上一定有高低之別。就像《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為何「大鬧天宮」與「哪吒鬧海」兩則故事能夠經歷時間考驗,流傳和影響力如此大,就是因為人物本身的離經叛道,反抗權威和不迎合主流倫常的那份姿態與精神內核。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沒有要批評這部電影的意思,相反我覺得它的製作認真,商業元素豐富,是一部成功的商品;只是當有人在藝術水準上不吝讚美這部電影時,我會有所保留,當然更不會同意。一部「好看」的電影,並不代表它的藝術水準就高,這自然是兩碼子事。

正因為《魔童降世》其實可以代表現時中國動畫電影的最高水準,所以我覺得對它苛刻一點也不為過。如何在創作角度更進一步,不僅僅是迎合主流;又或在人物設計能做出真正的原創性(《魔童降世》的人物設計顯然受了不少日漫和美國動畫的影響,美術風格上並不統一),我想中國動畫其實有更長的路要走。

不要太容易自滿,別動不動就覺得「燃」,總歸不是壞事。

推荐访问: 哪吒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