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雾在哪里(教案)]雾在哪里教案详细

2021-10-20 11:48:37 | 浏览次数:

19雾在哪里(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雾、淘”13个生字,会写“于、论”等8个字,会写“于、无论”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顽皮的样子,读出雾说话的语气。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必备品格 3.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读好雾说话的语气,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热爱自然景物。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难点】养成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2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会写本课15 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时的景色。(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谜语:
猜一猜:
像云不是云, 像烟不是烟, 风吹轻轻飘, 日出慢慢散。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雾) 教师口述:
雾是怎样形成的?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些于春季二至四月间。

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板书:19雾在哪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因此“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精力。】 二、初读感知 (1-6) (7-8)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翘舌音“甚、至 ”前鼻音“暗”,后鼻音“梁”。

②识记生字:
同偏旁归类识字:“雾 霜 雪 雷”。

反义词:“暗-明” 图文结合识记“海岸”的“岸”。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薄雾 浓雾 淘气 淘米 黑暗 阴暗 街道 大街 梁山 桥梁 甚至 甚好 至少 冬至 躲闪 躲藏 丢失 失去 (2)学习多音字:“藏、行”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我和小伙伴们玩了捉迷藏的游戏。

我每天一个人步行上学。

在这里,“藏”读“cáng”,意思是“隐藏、储存”,还有一个读音是“zàng”,意思是“窝主,善”,“行”读“ xíng”,意思是“走,出外用的”,还有一个读音是“háng”,意思是“行业、辈分、军队”组词如下:
藏 cáng (躲藏)(隐藏) 行 xíng (行走)(自行) zàng(宝藏)(藏族) háng(银行)(行家) ②读一读:
据说,我们家乡发现了宝藏(zàng)。

今天妈妈去银行(háng)办理业务?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无论 闲适自得。

霎时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悠闲 极短时间。

(5) 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和初读感知,为把课文读通顺、正确打下基础。】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9-18) 三、学习“会写字” 于 论 岸 屋 切 久 散 步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加一加:“讠”加“仑”是“论”;
“山”加“厂”加“干”是“岸”,“氵” 加“肖”是“消”。

②换一换:“到”减“刂”换“尸”就是“屋”。

③减一减:“宇”减“宀”是“于”。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岸”,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步”上下结构,上宽下长。“论 切”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散”左右等宽,“久、于”独体字,“屋”半包围结构。) (2) 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久、步”,学生练写。

“久”:独体字结构,撇从竖中线上端左侧起笔,撇尖抵横中线,横撇从撇中点起笔,横段短,撇段长,捺与横撇的撇段相接于田字格中心,捺脚与撇尖持平。

“步”:上下结构,上部宽、扁,下部窄、长;
“止”首笔在竖中线上,长横在横中线上方;
下方竖在竖中线上,长撇从右半格横中线上侧起笔,撇至左下格。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学习会写字,层层推进,规范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书写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雾在哪里》,学习了生字新词,对字的形音义都掌握牢靠,读通课文,了解雾的淘气又调皮,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

五、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六、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9-27) (28) (29-3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展开想像练习说话;
练习听写短句。(重点) 2.通过阅读课文,对“雾”这一自然现象有所了解。(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品读释疑 1.学习第1自然段 出示: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雾比作是一个孩子。“又淘气又调皮”写出了雾的性格特点。)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雾的淘气和调皮,读出对雾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句,等于找准了文章的线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自由读2—4自然段,思考:雾飞到海上时把什么藏起来了?出现了什么景象?出示: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大海藏起来了。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黑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读了这些片段,你觉得雾跟你留下什么印象?(雾很大,雾变化很快。)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1)“霎时”表示时间很短,说明雾变化很快。

(2)“把天空和太阳一块藏起来”表现雾浓度大。

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雾的变化快,浓度大的特点。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谈感受和体会,是理解课文的正确方法。】 3.自由读5—7自然段,思考:雾来到岸边时把什么藏起来了?出现了什么景象? 出示: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也把城市藏了起来。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你从这儿读出了什么?(雾越来越大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1)“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说明雾已经很浓厚了,很大很大了。

(2)“什么都看不见了”说明雾的确很大,什么都看不见,可见度很低。

后来呢,雾怎么样了?(雾把自己给藏起来了。)出现了什么现象? (1-3) (4-9) 出示: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和远方,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路上走着行人。小黑猫也出现了,它摇着黑尾巴,悠闲地散步。

你是怎么理解“雾把自己藏起来了”?(就是雾散去了,慢慢地散得无影无踪了。) 从上面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雾散得很快。)从哪儿看出来? (“不久”说明雾散得很快。) 指导朗读:读出雾的大、变快快的特点。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雾呢?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

从雾的变化和活动可以看出,雾又什么特点? (雾具有覆盖范围大,变化快,浓度大的特点。) 【设计意图: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学会运用序数词复述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儿歌《雾》。

听读《雾》,了解雾的特点,学习儿歌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试着把儿歌背下来。

四、总结课文主旨 1.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写了雾藏住大海、天空、海岸、城市和自己后出现的景象,说明了雾很大、很浓,变化很快的特点,突出了它的淘气又调皮,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我们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感知了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六、主题延伸 在你的眼里,雾又是什么呢? 雾是魔术师、捣蛋鬼、画家……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习题。

(10-11) (12) (13) (14) (15-16) (17) 板书设计(课件18) 大海 海水 船只 远方 雾在哪里 天空 天空 太阳 淘气又顽皮 海岸 城市 房屋 街道 树木 桥梁 行人 黑猫 浓 大 快 自己 一切都露出来了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中,我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另外,很多时间都花在朗读课文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不足之处: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

推荐访问: 教案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