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1-10-22 12:31:38 | 浏览次数:

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2、 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试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民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 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自主质疑 1、师(手指大屏幕):同学们,看到这,你看到了什么? 生:整个屏幕黑漆漆。

师:现在,老师让它动起来,看看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播放飞机夜航视频) 生1:我看到了两个亮点 师:你的眼睛真亮,看得真仔细。

生2:我听到了隆隆的声音。

师:你听得非常认真。

师:猜猜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架飞机在夜里飞行。

师: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从声音和亮点就判断出来了。

2、师:是啊,这是一架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航行呢!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一定有个大大的问号。谁来? 生:飞机怎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呢? 师:谁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

3、师: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蝙蝠和雷达》,请读题(点击幻灯片2) (二)、三次试验,填表得结论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蝙蝠吗? 生1:蝙蝠在夜里飞行,白天休息。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1:课外书上。

师: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生2:蝙蝠休息方式很特别,它是倒着睡觉的。

师:你连这都知道,真了不起。

2、师: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课文是这样描述的(点击幻灯片3)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你读出了什么? 3、汇报 生1:我从“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感受到了它很灵巧。

师:体会得真好!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1:我是从“极细”“灵巧”体会到的。

师:是啊,蝙蝠夜里飞行这么灵巧,本领真高啊!请你读出它的本领高。

( 生1读句子) 师:还有同学从别的句子感受到了它的本领高的? 生2:我从“无论……相撞”感受到了它的本领高。

师:蝙蝠厉害吧,请读出你的赞美之情。(生2读句子)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蝙蝠。(全班读) 4、 师:边读边思考的孩子最能干了!看到蝙蝠在夜里这么畅通无阻的飞行,你的小脑瓜里是不是又跑出个问号来了? 生:蝙蝠夜间飞行本领这么高,是因为它的眼睛很厉害吗? 师:我们的科学家也有这样的疑问,你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哦!请坐。

5、 师:但是科学家与我们常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不光会发现问题,还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为此,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请女生读学习要求。(点击幻灯片4) 小组合作读课文4、5自然段,根据表格要求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表格。

5、生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6、师:看来,同学们都交流好了。请这组小科学家来给大家展示展示。(提醒:其他坐着的小科学家们注意了,这四位小科学家汇报时,我们的眼睛该——生:看白板,耳朵该——生:认真听。唉,对了,我发现张毅浩同学已经做好认真倾听的准备了。)(用展示台出示这小组完成的表格) 7、生分次汇报,然后小组长问大家:这是我们小组的学习成果。你们小组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生1:我们小组觉得试验结论应该这样写:蝙蝠在夜里飞行,靠得不是眼睛,靠得是嘴或者耳朵来探路的。

师:谁能说说自己对这两种不同结论的看法? 生2:我觉得蝙蝠夜间飞行,嘴和耳朵是都需要用上的,所以不能用或者,应该用配合。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看来真理是不辩不明。

7、师:(出示幻灯片5)师手指着白板,原来,蝙蝠夜里飞行…… 生:靠得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读句画图,理清关系。

1、师:读完这个结论,我想丁盛的小脑瓜里肯定又蹦出个问号来了。

丁盛:我想知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呢? 2、师:(点击幻灯片6)请同学们自由读第7自然段,用“ ”划出描写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句子。

2、师:请你 生:它一边飞,一边从……(师点击幻灯片7)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师生配合读) 3、师:同学们,请看,这是障碍物(贴),那它的嘴(贴)和耳朵(贴)是怎样配合的?你能用简单的图来表示飞行过程吗?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准确。等会儿,老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来画。(生画,师巡视指导) 4、师:指一生上台画示意图。

5、请同学们停下笔,我们一起来听这位同学说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 生: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哇,你的阅读能力太强了。把一长段文字读成了一幅简单的图。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6、 师:现在,老师想来个情景再现。我需要三个同学来上面演一演,一只蝙蝠,一个是超声波,还有一个障碍物。(请三名同学)我们坐着的同学此刻就是蝙蝠了,你们来说,他们来演。这里有个小秘诀——既然你们是蝙蝠,那这段话中的“蝙蝠”“它”都应该用“我”这个称呼。老师给个开头: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只饥肠辘辘的蝙蝠出来觅食了,我—— 生: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台上的三个学生表演) 7、 (表演完毕)师采访蝙蝠:小蝙蝠,当超声波反射回来的时候,你心里想什么? 生:前方有障碍物,我得绕过去。

师:你想怎么飞? 生:我想往右边绕过去。

师:那飞过去吧!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三位给我们带来知识和快乐的同学。

8、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蝙蝠是这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点击幻灯片8的填空题) 生:看填空题背诵。

9、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这样探路的。那雷达又是如何工作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8自然段,学习刚才的方法,也给雷达画上探路的示意图。(点击幻灯片9) 10、生找句子,画示意图。老师请一生上台画示意图。

11、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请你来说说雷达是怎样探路的。

生:雷达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荧光屏上。飞机的驾驶员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的自学能力太强了,连雷达都忍不住为你喝彩了!(点击幻灯片10) 师:哎呀,不是应该出来雷达吗?怎么变成飞机了呢? 生:因为雷达安装在了飞机上,这样飞机才能在夜里安全飞行。

师: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11、 师:原来,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是因为科学家从—— 生: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并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12、 师:(指着黑板上的两幅示意图)同学们,仔细对比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蝙蝠的探路方法和雷达的探路方法很像。

师:对,谁还有更细的发现? 生2:我发现蝙蝠的超声波就像是雷达的无线电波。

师对生2:注意,人们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应该说—— 生2: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师:悟性真高的孩子,你有一双又大又漂亮的火眼金睛。

生3: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师:这是一双会聚光的火眼金睛。

生4: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师:哎呦,这双火眼金睛忽闪忽闪的,很是讨人喜欢。

13、师:我们一起来梳理梳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点击幻灯片10) (四)、汇报成果,激趣课外 1、师:透过这道简单的填空题,我们思考思考,科学家从探究蝙蝠探路的方法,再到发明雷达,这个过程容易吗? 众生:不容易。

师:你从文中哪儿知道的? 生1:我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个句子感受到不容易。

师:你真会读书,请你读出这份不容易。(生1读) 师:同样是这个句子,有哪位同学从其中的词语感受到了不容易? 生2:我从“反复”“终于”感受到了这份不容易。

师:就像他这样,扣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去体会,感受就更深刻了。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不容易。(全班读) 师:是呀,任何发明和发现都需要—— 生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师:都需要—— 生2: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

师:读出这份不容易。(再次全班读) 2、像这种人们从某种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模仿,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我们称之为仿生学。让我们一同走入资料袋。(点击幻灯片1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3、 师:像这样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其中一个吗? 生1:人们从水母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风暴预测仪。这样就能预测风暴,提前告诉要出海的渔民,保证了他们的安全出海。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了。

生2:人们从蜻蜓的翅膀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机翼。

师:对于他的说法,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3:应该是人们从蜻蜓的翅膀得到启示,改良了飞机的机翼,让它在强大的气流面前不会因过度颤动,导致机毁人亡。

师:连这些你都知道,不愧是班级小博士。

4、师:老师这里也准备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点击幻灯片12、13) 5、师: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翻阅《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这本书,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点击幻灯片14) 作业:
1、回家后与家长说一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2、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推荐访问: 蝙蝠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