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知识_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
【名词解释】 1、 地籍:依据法律规范,对每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成图、成卡、簿册、文件或库及法律证书)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应土地权利之归属 2、 土地分类标志:是对土地进行归并划类时应用的分类指标或者分类标准 3、 地籍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4、 宗地:是指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归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 5、 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6、 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按法律规定,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土地权利,依法载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或载体上)的行为和过程,也是国家对土地实施有序管理所需建立的一种制度 7、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 8、 地籍档案:是在地籍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档案,具体地说就是在地籍管理实际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历史性文件材料 9、 变更土地登记:是指在土地总登记或初始登记后,土地登记机关对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以及他项权利拥有者因土地权属变更,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等事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10、 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 1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城镇内部各部分土地的经济和自然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城镇内部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效益的区位差异,从而评定土地级别的过程。
【填空】 1、 地籍的分类 a) 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b) 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 c) 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d) 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2、 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 3、 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4、 外业调绘的内容:地类图斑的调绘、行政区域界线和权属界线的调绘、现状地物的调绘、零星地物的调绘、基本农田的调绘 5、 土地地面量算的原则: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6、 地籍调查的类型:
a) 根据地籍调查时期和任务不同,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 b) 根据地籍调查区域范围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 7、 地籍调查的内容:权属调查、地籍测量 8、 地籍调查的目的:
9、 土地权属调查的基本任务:是调查核实土地权属单位的权属要素,及土地的权属性质、权属界线(包括界址点和界址线)、权源证明文件、面积、位置、用途及地上建筑物权属状况等 10、 变更调查的主要技术环节:变更之判定、变更单元、图斑编号、平衡 10、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壤肥力理论、土地质量观 11、土地登记的分类:
按时间和内容划分:初始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 按权属性质划分: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 土地他项权利登记 按权属的主从关系划分:主登记、附记登记 按地域性质的不同划分:城镇土地登记、农村土地登记(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及其他登记其中其他登记包括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分登记) 12、土地登记的基本程序:土地登记申请、审查核实、注册登记、颁发或者更换土地证书 13、初始登记三大类:所有权初始登记、使用权初始登记、他项权利初始登记 14、变更土地登记的类型:土地权利人变更登记;
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变更登记;
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 15、土地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工具性、整体性(土地统计区别于其他统计的特点:数量的地域性、总面积的稳定性、统计数据图件与实地的一致性、质量的相对性) 16、土地统计指标分类 按其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分为:土地数量指标、土地质量指标、土地权属指标、土地利用指标 按其数值所采用的计量单位的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 17、土地统计调查的方式: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 18、土地综合指标分析:土地总量指标分析、土地相对指标分析、土地平均指标分析 19、我国现行土地统计报表制度:国家土地统计年报、基层土地统计报表系列 20、地籍信息管理的方式:常规管理方式、现代化管理方 21、地籍档案管理的内容:(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按照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的原则和要求,科学地管理好土地管理部门的地籍档案,为本部门及国家有关业务部门和有关人士提供服务。)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的总称。
22.土地登记制度的类型:契据登记制 权利登记制 托伦斯登记制 23.地籍信息管理的特点:行政性,广泛性,专业技术性,具有动态性,服务性。
24.数字地籍测量的模式:野外数字地籍测量模式 数字摄影地籍测量模式 内亚扫描数字化地籍测量模式 25.数字地籍测量的特点:1.自动化程序高2.精度高3.现势性强4.整体性强5.适用性强 26.土地统计的类型:1.按统计时间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土地统计和年度土地统计2.按国家土地统计报表的报告程序规定分为基层土地统计和国家土地统计 2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①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②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③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④为编制国民经济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8.外业调查的工作内容:具体地进行地类图斑的调绘、现状地物的调绘、权属界限的调绘、零星地物的调绘,并收集有关的土地利用的信息资料 【解答】 1、 野外调绘作业的基本方法是:
(1) 选好战立点 (2) 确定航(卫)片方位 (3) 抓住特征第五 (4) 掌握航片比例尺 (5) 边走边判读 (6) 地类的判定 (7) 借助立体观察 2、 设置界址标志的主要作用:
(1) 界址是界址在实地的法律凭证,是处理土地权属纠纷的依据 (2) 可防止权属调查、勘丈绘制宗地草图与地籍测量对界址点的判别差错,保证准确勘丈、绘制宗地草图、地籍测量 (3) 便于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实地检查 (4) 便于土地使用者依法利用土地,能减少违法占地和土地纠纷 (5) 有利于地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3、 宗地草图的作用:
(1) 用于处理土地权属纠纷,恢复介界址点和界址线 (2) 用于装绘地籍原图,检核各宗地的几何关系、边长、面积、界址坐标等。以保证地籍原图的质量 (3) 用于计算规则图形宗地面积 (4) 用于变更地籍测量及其他日常管理 4、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主要任务 (1) 更新土地利用数据,保持土地利用资料的现势性 (2) 逐步改正、补充土地利用调查资料中的错误和遗漏 (3) 实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同步与统一 (4) 形成系统的土地利用资料 5、 变更地籍调查的特点:
(1) 主动申请 (2) 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 (3) 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4) 调查与资料变更连锁进行 (5) 任务紧急 6、 我国土地登记制度要点:
(1) 强制登记 (2) 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 (3) 进行实质性审查 (4) 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5) 自我举证 (6) 统一登记 (7) 颁发土地证书 7、 地籍信息的特点:(1)数量信息庞大、内容全面、形式多样(2)精确、准确 (3)真实、具有法律效力 (4)信息变化快、现势性强 8、地籍信息现代化工作的标志:档案工作技术与设备的现代化,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论述】 1、 为什么说地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 地籍管理主要涉及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权属调查的确权原则基本取决于政策,土地登记也和政策密切相关。地籍测量属于测量工作,技术型很强,必须由有地籍测绘资质的专业测绘单位来完成。
2、 影响土地质量的方式:点线状分布形式、面状分布形式 点线状分布形式:一是这类土地因素所依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占地面积小,在空间分布上聚集现象明显,相对于城镇整体而言多为点状、线状形态分布。二是这些因素不仅对其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有影响,而且通过区位的波及性和效益外溢等作用形成一定的区位关系,对其周围地块乃至整个城镇土地产生不同影响 面状分布形式:一是它所依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分布面积较大;
二是这类因素仅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产生影响,而对周围的地块基本无外溢的影响。
3、 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的作用 (1) 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集中、系统、全面的描述了一个县或一个乡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情况 (2) 通过年内地类变化分析,可以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和问题,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3) 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为统计分析提供了较理想的数据体系,其资料有着广泛的用途,如进行综合的总体分析、综合的平衡分析、广泛的对比分析等 (4) 这种平衡表也可以对更大的地区范围甚至全国范围应用 (5) 这种平衡表反映的地类活动项是其他各种平衡表所不及的
推荐访问: 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