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关于蜂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企业的调查报告
整理关于蜂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州委十届七次全委会提出,以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我州医药、食品、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我州蜂产业资源优势明显,是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驱动,突出绿色有机、精深加工,打造享誉全国的特色蜂产品产业基地前景十分广阔。州人大常委会日前组成调研组,赴敦化、安图、和龙等县市,通过实地考察蜂业企业和养蜂户、召开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座谈会、听取州和县市政府汇报等形式,对《****州蜂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情况以及我州蜂产业发展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一、基本情况 我州地处长白山区,蜜源植物丰富,养蜂历史悠久,蜂业是我州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州重要的绿色生态食品产业。为鼓励和规范我州蜂业发展,州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6月颁布了《条例》,《条例》颁布以来,我州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州委州政府根据我州畜牧业发展实际,确立了畜牧业“牛、蜂、鹿、草”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在畜牧业“三年攻艰战”(2009-2011年)中,我州蜂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11年末全州蜂群饲养量增长了53.6%,占全省总量的2/3。2011年州政府制定了《**朝鲜族自治州蜂业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办法》),对鼓励和扶持我州蜂业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定,州财政将“蜂业执法与蜂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预算,每年为基层(县级)下拨技术推广资金。在“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2012-2015年)中,我州把“牛(**黄牛)、蜂”做为发展重点,在保持总量稳中有升的基础上,注重技术提升和效益提升,蜂业产值由2012年的1.2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71亿元。2016年在《**州畜牧业十三五规划》中,我州把蜂业列为“优质、特色、生态畜牧业”代表产业之一,蜂蜜产量稳居全省首位。我州蜂业资源优势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安图县被中国养蜂学会命名为“中国蜜蜂之乡”,农业部批准在安图县松江镇建立了“长白山中蜂保护区”。我州蜂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全州蜂蜜和蜂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3家,培育和引进了**宝利祥、吉林汪氏、汪清东北新兴、延吉东方、和龙海兰江等多家蜂产品加工企业,**宝利祥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东北最大的蜂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2000吨,产品远销日本、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并成功上市新三板。蜂产品品种开发速度加快,达5大系列40多个品种。海兰江蜂业有限公司新研发的松茸蜜,口感细腻,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
(二)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全州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组织54个,组织成员2000余人,组织化程度达60%以上。吉林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战略,引导蜂农实行科学养蜂,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了“养蜂增户,促农增收”。延吉东方建立了以长白山椴树蜜产区为主的6个原生态蜂产品生产基地,八家子林业局泉水洞原生态基地被列为全省标准化示范区。截至2015年底,全州养蜂户达3300余户,蜂群饲养总量20.8万箱,产蜂蜜8755吨、蜂王浆79.2吨、花粉162.3吨,总产值2.71亿元。
(三)养殖技术逐年提升 州政府每年都邀请国家蜂体系专家,采取多种形式对养蜂户进行实用技术、蜂病防控、安全生产以及国内外养蜂新形势、新政策等内容的综合性培训,提高了蜂农科学养殖技术及蜂病防控水平。2010-2015年,总计完成2400人次的学习培训。
(四)质量监管有所加强 州畜牧部门定期在全州范围内对蜂场、养蜂合作社、蜂产品加工和经销企业以及大型超市进行产品质量随机抽样检测,提升了蜂产品质量,净化了蜂产品市场。
(五)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我州开展了蜜蜂为苹果梨等瓜果和农作物授粉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通过蜜蜂授粉的瓜果和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授粉产生的效益是蜂产品本身的几倍至十几倍。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养蜂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一是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我州的蜜蜂养殖目前仍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养殖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粗放,标准化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二是产品精深加工不够。我州蜂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制约了蜂产品效益的提升,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养蜂从业者老龄化严重。我州现有养蜂人员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由于长年野外作业,条件艰苦,年轻人普遍不愿意涉足,养蜂业后继乏人。 (二)市场体系不完善,产品知名度不高 一是缺少销售渠道,多为自产自销,州内龙头企业与本地蜂农在蜂产品生产与收购环节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品牌培育、包装和推介滞后,我州虽有“中国蜜蜂之乡”的美誉,但产品尚未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导致我州蜂蜜附加值低,优质不优价。三是我州本地蜂农主产高品质“成熟蜜”,但一些外地低质及不合格蜂产品冲击市场,影响了本地优质蜂产品销售,造成产品积压。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 主要表现在蜂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很不到位:国家和省对蜂产业发展鲜有项目资金扶持;
蜂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得不到贷款扶持;
养蜂业未能纳入政策性保险。《条例》颁布至今已近10年,《条例实施办法》也已实施5年,但《条例》部分条款并未落实到位,州财政列入本级预算的“蜂业执法与蜂病防治经费”和为基层(县级)下拨技术推广资金数额太少,杯水车薪。
三、几点建议 我州发展蜂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我州地处长白山区,蕴藏着丰富的优质蜜粉源,其中椴树蜜源占24.83%,杂花蜜源占51.76%,栽培作物蜜源占23.41%,有“天然蜜库”之美誉。据测算,我州现有蜜源面积可载蜜蜂80万箱,按现有蜂群数量计算,仍有很大的产量和产能提升空间。我州特有的蜂种资源“长白山野生中蜂”是东方蜜蜂的知名亚种,是中华蜜蜂中的珍稀品种,被首批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技术优势:我州各族人民有悠久的养蜂历史和习惯,代代相传,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造就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养蜂专家和养蜂人才。产业链条优势:目前我州有**宝利祥、吉林汪氏等一批龙头企业以及养蜂基地,成立有蜂业协会和养蜂专业合作社,还有一批成熟中介和蜂产品专卖店,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优势:蜂蜜、蜂胶、蜂王浆等蜂产品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青睐,在美妆品生产方面也占据重要位置,目前国内外尚有100万吨的市场缺口,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贯彻落实州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突出绿色有机、精深加工,打造绿色有机特色蜂产品食品产业基地符合我州的资源潜力和发展实际。为此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产业标准化建设,培养后续人才 一是优化布局,推行蜂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集约化经营,提高蜂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努力培育和创建一批高质量的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二是加强蜂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蜂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引导蜂农科学养蜂,实现养蜂致富。积极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养蜂后备人才,扭转蜂产业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三是依托国家、省、州畜牧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养蜂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发布市场信息,为蜂业生产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实施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大蜂产品市场监管 一是促进蜂产品科技创新,突出精深加工,加快蜂蜜及蜂胶、蜂王浆等高附加值蜂产品开发,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扭转低端发展现状,打造我州高科技、高产量、高水准蜂蜜加工产业基地。二是鼓励和支持我州蜂产业形成技术标准群,推动我州蜂业及蜂产品质量优势成为国内及国际标准。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突出我州区位、资源、生态等蜂产品品牌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效益。在“宝利”等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众多小品牌的整合,形成合力,打造一个或几个质量过硬、消费者认可的质优品牌。四是积极推进长白山蜂蜜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加快“中华蜂保护区”建设。五是加强蜂产品市场监管,健全完善长效的监管机制。严格市场准入,清理整顿不合格蜂业生产经营主体,严厉打击蜂产品掺假造假、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合格市场主体的利益。
(三)加大对蜂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修订完善《条例》 一是整合国家扶贫资金,结合扶贫攻坚,建设一批标准化蜂业生产基地,改善养蜂作业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龙头企业牵引,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带动更多的养蜂户脱贫致富。二是加大政策资金和金融信贷扶持力度,推进养蜂政策性保险,解除蜂农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快蜂产业科技创新,政府主导和扶持,开展蜜蜂授粉商品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瓜果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效益,促进我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现行《条例》颁布至今近10年,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我州蜂业发展现状,修订完善《条例》非常必要,以更好地规范和促进我州蜂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 调查报告 整理 情况 发展 蜂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