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推荐阅读)|走月亮课内阅读

2021-10-25 11:27:51 | 浏览次数:

第2课 月光启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guà)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lào)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hùn)沌(dùn)的童心豁(huò)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jīng)草,编箔(bó)篮,筛(shāi)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lí)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文章题目题为什么用“月光启蒙”? 参考答案:(1)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
(2)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境界与全文的情景吻合;
(3)月光朦胧,给人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所以用“月光启蒙”做课题。

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zhà)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pán)跚(shān)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pān)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shì)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chán)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 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根据“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描述的画面,想一想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通过父亲去给“我”买橘子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一连串动作描写表达了父子相亲相怜的深情。

推荐访问: 月亮 推荐 阅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