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
9、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教学理念】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暮江吟》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 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PPT上会出现几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咏柳》《村居》《绝句》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5.课件出示诗人介绍。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
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一道残阳照水中(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题西林壁》 教 学 目 标 1.学习《题西林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 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 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 “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 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 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 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 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 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
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
从侧面看,奇峰 陡峭;
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 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6.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 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 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 作业 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3.默写全诗。
《雪梅》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雪梅》,背诵《雪梅》。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梅花的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PPT展示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 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3.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自号为梅坡。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14.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指名说。
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
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2.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3.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教学反思】 《暮江吟》:
《暮江吟》这首古诗,是白居易在前往杭州赴任途中所写,展现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如下的学法步骤:知诗人,破诗题;
懂字义,解句意;
体诗境、悟诗情。大部分同学通过学习理解了诗意,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从总体上讲我还比较满意,自己觉得有以下几个地方做的不够好:
一、在破诗题、介绍完作者后应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二、学生回答问题后应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这节课上我的评价方式有些单一,缺乏激励性,有时还不及时。
三、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四、朗诵古诗的时间不充足,应采用多种方式诵读。
《题西林壁》: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 !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
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
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在这堂课中我还做到了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
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雪梅》:
通过这节课,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颠覆了诗歌教学的单一模式。
传统的诗歌教学就诗教诗:揭示诗题,了解诗人,读通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歌。教学方式呈单线形,模式化,而我认为我这堂课视野宽阔,以梅花为主题来重新构建课堂。从历代诗人吟咏梅花的诗句入手,体会梅花的色香味以及内在精神,展示了较为广阔的梅文化背景;
然后再切入文本,解读文本。所以这堂课不能简单地归为工具性或人文性,我觉得更是一种文化性。
2.提升了诗歌教学的审美艺术。
意味着创新,本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乃至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是经过教师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清新亮丽。例如诵读诗歌的创新艺术——师生接读,反复引读,前后回读,创设情景地读,步步升华地读,诗意浓浓,回味无穷。再如教学流程的设计艺术——由梅花的外形到内在品质,由梅花到像梅花一样的人,再由梅花的主人到读梅花的学生,最后由梅花魂扩展到民族魂,一气呵成,艺术无痕。再看整堂课的教学节奏——该艳则艳,该淡则淡;
能简则简,当艳不让;
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就像一幅墨梅图,素雅中透出幽香,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推荐访问: 古诗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三首 小学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