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精编_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能力和体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4、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5、教育功能:即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6、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是教育的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
7、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8、狭义文化:指科学技术、教育、艺术、文学、宗教、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
9、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10、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11、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2、教育目的: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1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规格。
15、民办教育: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16、学制和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也是教育目的的实施的保证。
17、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18、广义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19、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课程。
20、正式课程:又叫“公开课程”、“显性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引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这种课程许多国家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
21、潜隐课程:又叫“潜在课程”、“隐形课程”、“非正式课程”,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意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的的实现。
22、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我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古代的“七艺”都属于学科课程。
23、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
24、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5、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般包括说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部分。
26、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要求,系统而简要地叙述一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也称课本。一般由目录、课文、作业、图表、注释、附录等组成。
27、国家教师制度的定义:一国以法律规定和推行的教师制度的总称。这里主要指教师的资格制度、职务(职称)制度、教师聘任制度。
28、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教师职务制度: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
29、教师聘任制度: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30、师生关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31、狭义德育:指道德教育,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道德教育。
32、广义德育: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来说,它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33、大德育:把生态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也都纳入了德育的范畴,使德育成为一个越来越广泛的概念。
34、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的总称,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又称品性或德性。品德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
35、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它涉及道德概念及道德观的形成、道德信念的产生、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等。
36、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明了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倾向。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构成道德冬季,成为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7、道德意志:是个体克服困难,自觉调控行为履行道德规范,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活动。
38、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个体受道德意识支配产生的各种道德行为与习惯。
39、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德育活动,促使受教育者发展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简言之,德育目标乃是德育工作者预期的学生所要达到的道德标准。
40、德育过程:即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施加给受教育者,并将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它反映的是德育的活动流程和程序。
41、智育: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智育过程的定义:在教育者组织指导下,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断解决智育任务的客观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知识、技能、能力水平之间矛盾的过程。
43、广义体育:也称体育运动,它是以锻炼身体、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运动等方面构成。
44、狭义体育:指学校体育,它是向学生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5、学校卫生:是保证学生身心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措施。
46、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感、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47、劳动技术教育: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48、职业技术教育:指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49、教学概念: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50、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以实现教学目的的发展进程。
51、教学原则: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52、教学方法: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内隐和外显的动作体系。
53、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结合运用无声言语及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
5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5、班级授课制:指把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按照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56、复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把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学班中,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中分别对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任务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动静结合是复式教学的重要特点。
57、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58、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达成预期目标的设计策划活动。
59、教学疾病:指教学系统在内外异常因素的作用下,教学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特征发生异常变化,系统功能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以致产生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的不正常状态。
60、教学失衡:指在教学过程中因缺乏系统观的指导,在整合系统各因素以实现整体功能过程中所产生的偏离、片面和失衡状态。
61、教学阻隔:由于师生社会角色、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差异,再加上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明显存在阻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影响师生之间平等交往、有效交流的阻隔现象。
62、课外教育活动:包括由学校组织的和由校外教育机关与社会团体组织的教育活动。前者称课外活动后者称校外活动 63、课外活动:由学校组织的在课程标准范围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64、校外活动:对由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在学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旨在协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65、班级:是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习团体。
二、简答题 (一)简答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答: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的独立形态阶段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 (二)教育活动的三大规律。
答:1、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2、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2、指导教育实践 3、指导教育改革 4、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四)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答:1、坚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学、思、练结合 4、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须的有关学科知识 (五)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答:1、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是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 2、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造就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六)简答经济决定教育的表现。
答:1、经济增长制约着教育的投资投入的力度 2、经济增长方式的变迁决定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经济增长推动着教育内容的更新 4、经济增长对教学手段能产生重要影响 5、经济增长甚至会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 (七)简答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八)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育能为一定的政治培养所需的人才 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 3、促进政治民主化 (十)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传递、保存文化 2、创造、更新文化 3、传播文化 (十一)简答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答:1、提高劳动者素质 2、培养科技人才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十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有哪些? 答: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四个方面。
1、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2、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我国古人就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十三)为什么说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答: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 2、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对人的影响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十四)简答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地促进受教育者 3、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做到尊重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 (十五)如何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答: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纪的教育 5、加强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重视生命科学教育并把它作为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7、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十六)简答中学生青春期的特点。
答:1、幼稚性与成熟性并存 2、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 3、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 4、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十七)简答对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探索。
答:1、情感的教育 2、良好人格的训练 3、以性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教育 4、法制观念的建立 5、性教育 6、学校、家庭和社会青春期教育合力的形 (十八)简答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
答:1、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2、受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3、受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 4、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制约 (十九)简答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3、借鉴和吸取全人类的思想成果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排除干扰,为达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奋斗 (二十)简答我国中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1、中等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使它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决定的影响 2、中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承上启下地位,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基础 3、中等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十一)简答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答:1、义务教育的强迫和免费 ●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免费是推动义务教育的一个手段,有的国家先实行免费教育,后实行义务教育;
有的国家先实行义务教育,后实行免费教育。
2、义务教育的普及、平等和基础性 3、义务教育的民族性和公共性——义务教育的灵魂 4、义务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5、义务教育制度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6、确立义务教育法律,实施义务教育,需要长期的努力 7、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政府的行为 (二十二)简答《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
答:1、关于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2、《义务教育法》的使用范围:适龄是指必须入学开始到允许离校的年龄段 3、关于义务教育的实施步骤 4、关于义务教育的学制 5、关于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6、关于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最基本的是师资和经费 7、关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与义务 (二十三)简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1、社会需求 2、科学知识进步 3、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十四)简答我国以往课程存在的弊端。
答: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5、题海战术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的甄别、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十五)简答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答: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建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二十六)简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答: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都要开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十七)简答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组成。
答:1、课程设置 2、学科开设顺序和活动课的安排 3、各门学科和活动的教学时数 4、地方安排的课程 5、学年的学周安排 (二十八)简答编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理论与实际统一 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5、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二十九)简答教师工作的具体任务。
答:1、教好功课 2、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工作 3、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4、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5、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各种进修活动 6、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二十九)简答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1、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开看,教师是这一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学的方向、内容和方法、组织形式,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的 4、学生的发展是由不知到知,知之较多与知之较少的矛盾中,需要教师闻道在先 (三十)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 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三十一)简答教师的权利。
答: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带薪休假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利 (三十二)简答教师的义务。
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十三)简答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双向反馈 4、教学相长 (三十四)简答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答:1、理解学生 2、以身作则 3、深入细致地工作 4、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 (三十五)简答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1、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1)、忠诚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教书育人 4)、为人师表 2、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能力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4)、进行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 5)、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3、增强教师的体质,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三十六)简答品德的构成。
答:1、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它涉及道德概念及道德观的形成、道德信念的产生、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等。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明了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倾向。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构成道德冬季,成为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道德意志:是个体克服困难,自觉调控行为履行道德规范,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活动。
4、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个体受道德意识支配产生的各种道德行为与习惯。
(三十七)简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答:1、社会需要:
——要依据社会对公民的思想道德要求;
——要依据社会发展对未来公民的思想道德要求;
——要依据当地社会的需要。
2、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现代教育理论。
4、法律政策依据。
(三十八)简答智育的任务:
答:1、掌握知识 2、形成技能 3、发展智能 (三十九)简答智育形成的具体过程。
答:1、掌握知识的过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2、形成技能的过程:智力技能的形成;
操作技能的形成 3、发展智能的过程 (四十)简答发展智能的过程。
答:1、智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 2、智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 3、智能在个性品质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 (四十一)简答体育的意义。
答:1、增强学生的体质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四十二)简答学校体育的内容。
答:1、田径运动 2、体操 3、球类运动 4、游戏 5、武术 6、游泳 7、军事体育 (四十三)简答体育的组织形式。
答:1、体育课 2、早锻炼和早操 3、课间活动和课间操 4、课外体育活动 5、各种运动队 6、体育运动竞赛 (四十四)简答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1、环境和设备卫生 1)、校址的选择 2)、运动场和绿地 3)、各室的卫生 4)、课桌椅的卫生 2、教育教学卫生 1)、作息制度的卫生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的卫生 3、膳食卫生 4、体检和疾病防治 5、心理卫生 1)、青春期教育 2)、学习心理指导 3)、人际关系指导 6、健康教育 (四十五)简答美育的特征。
答:1、情感激励性 2、认知形象性 3、意志自由性 (四十六)简答美育的任务。
答:1、体验美的能力 2、表现美的能力 (四十七)简答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答:1、实践性 2、技术性 3、教育性 (四十八)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
答:1、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是学生走向生活的必由之路 4、是当前我国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措施 5、创造经济价值,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十九)简答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答: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一般的生产过程和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4、初步树立学生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 (五十)简答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
答:1、现代工作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2、现代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3、服务性等第三产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5、个体经营和参加市场竞争的知识和技能 (五十一)简答教学的意义。
答:1、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是通过教学这条基本途径实现的。
2、教学是师生合作的共同活动,它使智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和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效率,使学生能在短短的实际内,用较少的精力顺利地掌握人类经历几千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3、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它既为德育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又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强有力的德育阵地。
4、教学为学生的身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专门的体育课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并为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了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
5、教学也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劳动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五十二)简答教学的任务。
答:1、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 3、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五十三)简答教学过程的特点。
答: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3、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4、教学是一种限制性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五十四)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答:1、教学内容的间接性 2、教学环境的潜隐性 3、教学中介的多样性 4、教学发展的高效性 5、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五十五)简答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最优化原则 6、直观性原则 7、启发性原则 8、巩固性原则 (五十六)简答教学中,存在的二种对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答:1、启发式:强调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其智力,变苦学为乐学,被动学为主动学。
2、注入式:把学生看成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
判断一种教学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在于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
(五十七)简答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8、练习法 (五十八)简答教学方法优化选择与组合。
答:1、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 2、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3、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 4、依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 5、依据学校条件和教师特点。
(五十九)班级授课制为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教师按照一定的上课时间表,有计划地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2、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疲劳。] 4、把年龄和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在集体组织形式中进行学习,易于互相讨论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教师、书本居于中心地位,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使学习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
(六十)简答课的基本结构的构成。
答: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六十一)简答教学工作主要包括的方面。
答: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 (六十二)简答上课构成的几个方面。
答: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结构紧凑 5、积极性高 (六十三)简答教学疾病的类型。
答:1、道德性疾病 2、心理性疾病 3、技术性疾病 (六十四)简答课外教育活动的特点。
答:1、参加活动的自愿性 2、活动内容的广泛性 3、活动的自主性 4、活动组织的灵活性 5、活动的实践性 (六十五)简答课外教育活动的意义。
答: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4、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六十六)简答课外教育活动的任务。
答:1、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3、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十七)简答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答:1、科学技术活动 2、文化艺术活动 3、体育活动 4、劳动工艺活动 5、社会实践活动 (六十八)简答课外教育活动的形式。
答: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六十九)简答开展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2、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3、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4、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七十)简答组织与领导课外教育活动的主体。
答:1、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活动 2、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3、校外教育机构组织与领导的教育活动 4、社区和家庭配合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 (七十一)简答班集体的培养。
答:1、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3、培养班干部、形成集体的领导核心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6、协调人际关系
推荐访问: 教师 复习资料 教育学 资格证 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