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知识点概要【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 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 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 邓肯 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
(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协调生态与经济”和进一步的超工业化(superindustrialization),而非“去工业化”的途径来解决。
第三章 1. “社会”的概念: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 社会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交流功能 3导向功能 4继承和发展功能 3.什么是社会运行;
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的分类;
(一)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表现出的关系:第一,继承的关系 第二,变异的关系 第三,中断的关系 (二)横线运行: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诸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表现出的关系:第一,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第二,制约的关系 第三,促进关系 第四:转化的关系 5. 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及其各自的功能(大致看下课本) (一) 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功能:1尽量发挥其正功能,比如养老功能、互助功能,保障功能。
2尽量避免和抵制反功能。
(二)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三)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 1、掌握文化的涵义、特征 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2、文化的类型(掌握主文化与亚文化) 1、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和亚文化(具体内容自己认真看课本) 3、主文化和反文化 4、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 第六章 1社会化的含义和类型 含义:社会学以外:原来由单位或国家承担的事务推向社会。
社会学:个体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
类型:1.初始社会化:指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如在校学生的学习。一般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继续学习过程。也称为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指的是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来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必然是负面的和强迫性的。
2社会化的主体和条件 条件:(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的生物性) 1. 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主体: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 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4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过程:(一)早期社会化——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1、儿童期——初级社会化 家庭环境及家庭教养方式对早期社会化影响非常大。
2、青年期——预期社会化,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1)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与探索;
(2)由信赖逐步走向独立。
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容易遭受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认识不清)。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期主要任务:
(1)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与适应;
(2)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
这一时期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任何时期都要复杂。
老年期:适应自身及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代差问题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1)代差的存在是客观现象,不可避免的;
(2)对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内容:1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 2道德规范的学习 3角色扮演的学习 第七章 1社会互动的含义 2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3社会互动的过程——网络时代的互动 4社会角色的概念、扮演过程、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 概念: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扮演过程:1、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期望2、对角色的领悟3、对角色的实践 角色失调:1角色距离 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5角色失败 角色调适:进行有效的角色协调和控制1角色学习2角色换位3角色教育 第八章 1、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1相似性,都要交往与产生认同,有目标与期望 -2-群体成员同质性更强,更具凝聚力 3--个体所属的群体有限,但社会网络多重 2、 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成的具有共同活动及共同利益的人群。
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的行动能力。(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 3、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含义: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因素:(看课本) 4、初级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特征:第一,成员有限 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成员在交往中表现了全部个性 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有感情 第五,成员难以替代 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 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5、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一)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二)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三)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标志人们更多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4、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社会问题 社会学课堂讨论问题 1、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人口问题(人口过剩还是不足?) 2、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3、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资源危机问题? 4、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与调节“二代问题”? 5、如何看待“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问题? 6如何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问题? 7很多大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做兼职。对于这种角色冲突,你怎么看? 8在我们学校中哪些是初级群体?哪些是次级群体?
推荐访问: 知识点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