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7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总结版教材

2021-10-27 10:43:37 | 浏览次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合黛蛤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三、肺痿 1.虚热:滋阴清热,清肺生津 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 2.虚寒:温肺益气 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 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 加味桔梗汤 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 4. 恢复期:养阴补肺 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五、哮证 A.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小青龙汤 哮证剧甚者,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 若病久,阴盛阳虚,当标本同治--苏子降气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 若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麦门冬汤+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等 若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三子养新汤,另吞皂荚丸 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B.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 若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 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 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肾虚不纳气者+参蛤散 六、喘证 A.实喘 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 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 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B.虚喘 1 肺虚: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2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用苏气降气汤 如阳虚饮停,上凌心肺,而喘咳心悸或水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者--真武汤 若出现喘脱危象(喘逆剧甚,张口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等)--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七、肺胀 1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三子养新汤、六君子汤 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加减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

2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4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若见喘脱危象,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散/黑锡丹。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

5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八、肺痨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 月华丸 低热--可另服琼玉膏。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 保真汤 4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主症:咳嗽--海藏紫莺汤、加味百花膏;
偏于气虚者--补肺汤 咳血、咯血--白芨枇杷丸、补络补管汤。

潮热、骨蒸--柴胡清骨散;
如属气虚劳热--黄芪油鳖甲散 盗汗、自汗--当归六黄汤;
气虚明显者--牡蛎散、玉屏风散 泄泻--参苓白术散 遗精、月经不调--大补元煎 九、痰饮 A、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 饮留胃肠: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B、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加麻杏石甘汤 2 饮停胸胁:逐水祛饮 十枣汤/控涎丹 3 络气不和: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 4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 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C、溢饮 发表化饮 小青龙汤 D、支饮 1 寒饮伏肺: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 体虚表证不著者,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盛不得息,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若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烦渴,苔黄而腻,脉沉紧等)用木防已汤 2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如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先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十、自汗、盗汗 1 肺卫不固: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 2 营卫不和:调和营卫 桂枝汤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甘麦大枣汤 3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者--麦味地黄丸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龙胆泻肝汤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者--四妙丸 十一、血证 A 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2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玉女煎 3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4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 归脾汤 B 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泻心汤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滋水清肝饮+茜根散 C 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 2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 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犀角地黄汤+三七粉冲服 3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丸 D 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2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白茅根、藕节、旱莲草/+十灰散 3 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 归脾汤 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急服独参汤 E 便血 1肠道湿热:清脂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或槐角丸 2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黄土汤 F 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2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 3 脾不统血:补脾摄血 归脾汤 对于有气虚下陷表现者--补中益气汤 4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 G 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 可合十灰散凉血止血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冲服紫雪丹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 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者--六味地黄丸 3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 归脾汤 十二、心悸 1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若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用黄连温胆汤 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若见心动悸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 3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若阴虚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补心丹 若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较著--用朱砂安神丸 若阴虚火旺而+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知柏地黄丸 4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上方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 5 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真武汤 6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 十三、胸痹 1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 若血瘀轻者--丹参饮 2 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瓜萎薤白半夏汤 3 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瓜蒌薤白白酒汤 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苏合香丸 4 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左归饮 5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若脉结代--气虚血少,血不养心+炙甘草汤 6 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参附汤合右归饮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全浮肿--真武汤 十四、不寐 A.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龙胆泻肝汤 2 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温胆汤 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半夏秫米汤 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用礞石滚痰丸 B.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2 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也可用归脾汤+养心汤 3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 若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酸枣仁汤 若病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白,容易疲劳,舌淡,脉细弱/老年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归脾汤 病后血虚肝热而不寐者--琥珀多寐丸 若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交泰丸 十五、厥证 A 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 五磨饮子 平时可服消遥散 2 虚证:补气回阳 四味回阳饮 平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也可加甘麦大枣汤 B 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 通瘀煎 2 虚证:补养气血 独参汤 C 痰厥:行气豁痰 导痰汤 若痰湿化热--口干便秘,苔黄县城,脉滑数--礞石滚痰丸 D 食厥:和中消导 若食后未久,先用盐汤探吐,再用神术散+保和丸 若腹胀而大便不通--小承气汤 十六、郁证 A 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五郁为病,先起于肝气郁结--常服越鞠丸 2 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 气滞痰郁:化痰利气解郁 半夏厚朴汤 如兼见呕恶,口苦,苔黄而腻--温胆汤 B 虚证 1忧郁伤神:养心安神、甘润缓急 甘麦大枣汤 2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归脾汤 3 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滋水清肝饮 十七、癫狂 A 癫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顺气导痰汤 甚者可用控涎丸。

若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暂用三圣散取吐 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苏合香丸+四七汤 若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温胆汤+黄连合白金丸 神昏志乱者--至宝丹 2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养心汤 亦可+甘麦大枣汤 B 狂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生铁落饮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再用安宫牛黄丸 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当归龙荟丸 如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加减承气汤 甚者--酌用龙虎丸 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温胆汤+朱砂安神丸 2 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二阴煎 亦可+《千金》定志丸 癫狂二证表现+瘀血内阻(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下脉络瘀阻,脉沉涩)--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 十八、痫证 1 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 2 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涤痰汤 若痰火壅实,大便秘结--竹沥达痰丸 3 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 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偏于肾虚为主者--河车大造丸 若痫证日久不愈,而见神志恍惚,恐惧,抑郁,焦虑--合甘麦大枣汤 十九、胃痛 1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良附丸 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香苏散 2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保和丸 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小承气汤+木香、香附 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苔黄燥便秘者+大承气汤 3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嗳气较频者--沉香降气散 4 肝胃郁热:疏肝泄热和胃 化肝煎 可加左金丸;
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导致吐血-《金匮要略》泻心汤 5 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虚证-调营敛肝饮 若呕血便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无力者--脾胃虚寒,脾不统血-黄土汤 若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唇白舌淡,脉虚弱者--归脾汤 6 胃阴亏虚:养阴益胃 一贯煎+芍药甘草汤 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左金丸 7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 如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大建中汤/理中丸 痛止之后--香砂六君子汤 附:吐酸 1热证:泄肝清火 左金丸 2寒证:温养脾胃 香砂六君子汤 附:嘈杂 1胃热:和中清热 温胆汤 2胃虚:健脾和胃 四君子汤 3血虚:补益心脾 归脾汤 二十、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 启膈散 如津伤便秘+增液汤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 五汁安中饮 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大黄甘草汤 3瘀血内阻: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通幽汤 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 温脾--补气运脾汤;
温肾--右归丸 附: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丁沉透膈散 若久吐累及肾阳(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者)--附子理中丸+吴萸、丁香、肉桂 若久吐伤津,胃液不足,气阴并虚(唇干口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者)--大半夏汤 二十一、呕吐 A 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藿香正气散 若感受秽浊之气,忽然呕吐,先吞服玉枢丹 2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若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小承气汤 若同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者--竹茹汤 3 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 若痰郁化热,壅阻于胃,胃失和降(眩晕、心烦、少寐、恶心呕吐)--温胆汤 4 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半夏厚朴汤+左金丸 B 虚证 1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丸 若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气上逆者--来复丹 2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二十二、呃逆 A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祛寒止呃 丁香散 2 胃火上逆:清降泄热止呃 竹叶石膏汤 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小承气汤 3 气机郁滞:顺气降逆 五磨饮子 若气逆痰阻(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弦滑)+旋复代赭汤、二陈汤 B 虚证 1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理中丸 若呃逆不止,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 若中气大亏,呃声低弱难续,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脉虚者--补中益气汤 2 胃阴不足:生津养胃止呃 益胃汤 若胃气大虚,不思饮食+橘皮竹茹汤 二十三、泄泻 A 感受外邪 1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藿香正气散 若湿邪偏重(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胃苓汤 2 湿热(暑湿):清热利湿 葛根黄芩黄连汤 若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渴不欲饮,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平胃散 B 食滞胃肠:消食导滞 保和丸 若食滞较重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枳实导滞丸 C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 D 脾胃虚弱:健脾益胃 参苓白术散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附子理中丸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补中益气汤 E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 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桃花汤 若虚实夹杂,固涩后泄泻次数虽然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血瘀者 桂枝汤+当归、川芎、赤芍 二十四、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芍药汤加银花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活人败毒散 若身热汗出,脉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 若表证已减,痢犹未止+香连丸 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湿偏重+木香槟榔丸;
热偏重+枳实导滞丸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 白头翁汤 如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弦细,舌红绛苔黄糙+神犀丹/紫雪丹 3寒湿痢:温化寒湿 胃苓汤 4阴虚痢:养阴清肠 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补中益气汤 若服上方疗效不显,宜用附子理中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连理汤 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温脾汤 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伤寒论》乌梅丸 附:噤口痢(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 1实证:泄热和胃,苦辛通降 开噤散 若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再予前方。

2虚证:健脾和胃 六君子汤+石菖蒲、姜汁 若下痢无度,饮食,肢冷脉微--急用独参汤/参附汤 二十五、霍乱 A 寒霍乱 1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 藿香正气散+纯阳正气丸 在汤药未备时,可先吞服纯阳正气丸,或吞服辟瘟丹;
或来复丹 2 重证: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附子理中丸 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声音嘶哑,拘急转筋,脉细欲绝--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B 热霍乱:清热化湿,辟秽泄浊 燃照汤/蚕失汤 若脘闷吐甚,可先服玉枢丹,再进汤药。

若热遏于内,热深厥深,真热假寒之象--急与竹叶石膏汤 C 干霍乱:辟秽解浊,利气宣壅 玉枢丹 因邪气过盛,可先用烧盐方探吐+口服行军散/红灵丹 若汤药可进,而仍欲泻不出者--厚朴汤 二十六、腹痛 1寒邪内阻:温中散寒 良附丸+正气天香散 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肾阳不足,寒邪内侵) 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暖肝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若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内外皆寒) 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寒邪上逆)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 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若虚寒腹痛较重,呕吐肢冷脉微--大建中汤 若腹痛自利,肢冷脉沉迟者--附子理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 轻证--保和丸;
重证--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气滞为主疏肝理气、血瘀为主活血化瘀 气滞--柴胡疏肝散;
血瘀--少腹逐瘀汤 二十七、便秘 A 热秘:清热润肠 麻子仁丸 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更衣丸 若燥热不甚,除便秘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青麟丸 B 气秘:顺气行滞 六磨汤 C 虚秘 1气虚:益气润肠 黄芪汤 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胀+补中益气汤 2 血虚:养血润燥 润肠丸 若津液已复,便仍干燥--五仁丸 D 冷秘:温阳通便 济川煎+肉桂 亦可用半硫丸 二十八、虫证 A 蛔虫病:安蛔、驱蛔,健运脾胃 腹中疼痛较剧+恶心呕吐--乌梅丸 腹痛不剧/腹不痛时--化虫丸 若患蛔虫病日久,面黄肌瘦,或驱虫之后,脾胃沿未恢复--香砂六君子汤 附:蛔厥: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乌梅丸+胆道驱蛔汤 腹痛缓解或腹痛较轻者--胆道驱蛔汤 B 绦虫病:驱除终虫,调理脾胃 槟榔、南瓜子、仙鹤草冬芽、雷丸研粉、石榴根皮P176 C 钩虫病 1脾虚湿滞: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黄病绛矾丸 2 气血两虚:补益气血 八珍汤 D 蛲虫:驱虫止痒 追虫丸 E 姜片虫病:驱虫为主,佐以健脾 驱虫用槟榔;
健脾和胃用香砂六君子汤 二十九、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2瘀血停着:祛瘀通络 旋复花汤 若瘀血较重者--复元活血汤 若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鳖甲煎丸 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若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乌梅丸 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胁肋剧痛,边及肩背)--硝石矾石散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 一贯煎 三十、黄疸 A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茵陈蒿汤 若因砂石阻滞胆道(右胁疼痛,牵引肩背/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大柴胡汤 若因虫体阻滞胆道(突然出现黄疸,胁痛时发时止,痛而有钻顶感)--乌梅丸 2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阳黄初起见表证者--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若热留未退+栀子柏皮汤 病程中若见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积滞成实,大便不通--大黄硝石汤 B 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犀角散 若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C 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 茵陈术附汤 若见脘腹作胀,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倦,大便时秘时溏,脉弦细--逍遥散 若见胁下有癥块+胸胁刺痛拒按--鳖甲煎丸+逍遥丸 若脾虚胃弱明显者+香砂六君子汤 若胁下徵积胀痛,固定不移,肤色暗黄,舌暗红,脉弦细(气血两虚,浊邪瘀脉络)硝石矾石散 附:萎黄(两目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小便通畅而色不黄+气血不足征) 调理脾胃,益气补血 黄芪建中汤/人参养营汤 三十一、积聚 A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逍遥散 若寒湿中阻(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弦缓者)--木香顺气散 2 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 六磨汤 若痰湿较重+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平胃散 聚证反复发作,脾气损伤--常服香砂六君子汤 B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金铃子散失笑散 若气滞血阻较甚+寒象--大七气汤 若见寒热身痛,舌苔白腻,脉浮弦大--五积散 2 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膈下逐瘀汤 若积块大而坚硬作痛+鳖甲煎丸 3 正虚瘀结:大补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化积丸 积证不论初起或久积+外治法(阿魏膏/水红花膏) 三十二、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 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若病势突变,骤然大量吐血下血--犀角地黄汤 湿热蒙闭心包(神识昏迷):若昏迷前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若昏迷前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苏合香丸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若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休质尚好--舟车丸、十枣汤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附子理中丸+五苓散(偏于脾阳虚)、肾气丸(偏于肾阳虚)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膈下逐瘀汤 三十三、头痛 A 外感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 川芎茶调散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吴茱萸汤 2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 芎芷石膏汤 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黄连上清丸 3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若头痛发生在夏季(身热汗少,口渴胸闷,干呕不食)--黄连香薷饮 B 内伤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 2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 大补元煎 若病情好转--常 服杞菊地黄丸 若头痛而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细而缓--右归丸 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麻黄附子细辛汤 3 血虚头痛:养血为主 加味四物汤 4 痰浊头痛: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 5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 通窍活血汤 雷头风(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清震汤 三十四、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天麻钩藤饮 若大便 秘结者+当归龙荟丸 若兼见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脉弦数,舌质红,苔薄或无苔--大定风珠+平时服杞菊地黄丸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归脾汤 若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附,脉无力者--补中益气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 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 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天麻白术汤 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温胆汤 三十五、中风 A 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 大秦艽汤 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指迷茯苓丸 2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 B中脏腑 1闭证:①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合羚羊角汤 ②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苏合香丸+涤痰汤 2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参附汤+生脉散 3后遗证:①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补阳还五汤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②语言不利--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解语丹 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 地黄饮子 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 ③口眼歪斜--风痰阻于络道:祛风、除痰、通络 牵正散 三十六、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羌活胜湿汤 刚痉(寒邪较甚,苔薄白,脉浮紧)--葛根汤 柔痉(风邪偏盛,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栝蒌桂枝汤 湿热入络(身热,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三仁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 增液承气汤 若热盛伤津,并无腑实之证--白虎加人参汤 若壮热头痛,神志昏迷,口噤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张,苔黄燥,脉弦数--羚羊钩藤汤 神昏谵语或神志昏迷+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若邪热羁久,灼伤真阴—大定风珠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 四物汤+大定风珠 三十七、瘿病 1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清泄肝火 栀子清肝汤+藻药散 4心肝阴虚: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 肝阴亏虚、肝经不和而见胁痛隐隐者--一贯煎 三十八、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柴胡截疟饮 亦可用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白虎加桂枝汤 若热多寒少,气短,胸中烦闷不舒,汗多,且无骨节酸痛者--白虎加人参汤 3寒疟:和解表理,温阳达邪 柴胡桂枝干姜汤+截疟七宝饮 4瘴疟:①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清瘴汤 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至宝丹 ②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瘴毒湿浊,蒙蔽心窍而见神昏不语+苏合香丸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何人饮 疟母(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左胁之下,形成痞块)--鳖甲煎丸 气血亏虚+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三十九、水肿 A 阳水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越婢加术汤 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防已黄芪汤 2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味消毒饮 3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五皮饮+胃苓汤 4 湿热壅盛: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 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己椒苈黄丸 若肿势严重+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五苓散、五皮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若水肿与伤阴并见--猪苓汤 B 阴水 1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实脾饮 面色萎黄,遍体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乏无力,大便如常 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参苓白术散 2 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真武汤 若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吞服黑锡丹 四十、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散 若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小柴胡汤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石苇散 若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二神散+八珍汤 阴液耗伤者--六味地黄丸+石苇散 3气淋 实证:利气疏导 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 补中益气汤 若兼血虚肾亏者--八珍汤倍茯苓+杜仲、枸杞、怀牛膝 4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导赤散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知柏地黄丸 5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程氏萆薢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 膏淋汤 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补中益气汤+七味都气丸 6劳淋: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 若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若肾阳虚+右归丸 附:尿浊 1湿热内蕴:清热化湿 程氏萆薢分清饮 2脾虚气陷:健脾益气,升清固涩 补中益气汤+苍术难名丹 3肾元亏虚 偏肾阴虚:滋阴益肾 知柏地黄丸、二至丸 偏肾阳虚:温肾固涩 鹿茸补涩丸 四十一、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八正散 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导赤散 若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滋肾通关丸 若小便量极少/无尿,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尿臭,甚神昏谵语--黄连温胆汤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 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 沉香散+六磨汤(增加理气之力)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抵当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补中益气汤+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济生》肾气丸 若精血俱亏(形神萎顿,腰脊酸痛)--香茸丸 若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千金》温脾汤+吴茱萸汤 外治法:1取嚏或探吐法 2外敷法 3针炙推拿 4导尿法 四十二、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 若兼有风邪(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连肩背/关节游痛)--肾着汤+独活寄生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 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 左归丸 若虚火甚者+大补阴丸 若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青娥丸 四十三、消渴 A 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 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二冬汤 若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B 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 若大便秘结不行--增液承气汤 C 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 金匮肾气丸 若阴阳气血俱虚--鹿茸丸 兼证治疗:白内障、省盲、耳聋--杞菊地黄丸或羊肝丸 疮疡、痈疽:初起--五味消毒饮 病久气营两虚,脉络瘀阻,蕴毒成脓--黄芪六一汤+犀黄丸 四十四、遗精 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清心安神,滋阴清热 心火独亢,神浮扰精梦泄--黄连清心饮 心肾不交、火灼心阴者--天王补心丹 相火妄动、水不济火者--三才封髓丹 久遗伤肾、阴虚火旺者--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清热利湿 程氏萆薢分清饮 亦可用猪肚丸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所致者--苍白二陈汤 若湿热流注肝脉不泄者--封髓丹;
甚者--龙胆泻肝汤 3劳伤心脾,气不摄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妙香散 若中气不升--补中益气汤 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补益肾精,固涩止遗 肾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左归饮 精伤较甚,腰膝酸软者--左归丸 肾虚不藏,精关不固+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 病由心肾不交发展而来--斑龙丸、桑螵蛸散 附:阳痿 阴虚及阳,肾中阴阳两虚者,治当阴中求阳—右归丸 1命火衰微:补肾壮阳 五子衍宗丸/赞育丹 2心脾受损:补益心脾 归脾汤 3恐惧伤肾:益肾宁神 大补元煎+枣仁、远志 4湿热下注(宗筋弛纵):清化湿热 知柏地黄丸 四十五、耳鸣、耳聋 1肝胆火盛:清肝泄火 龙胆泻肝汤 2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温胆汤 因恼怒转加者--柴胡疏肝散 3风热上扰:疏风清热 银翘散 4肾精亏虚:滋肾降火、收摄精气 耳聋左慈丸 若肾亏复为外风所乘,以致下虚上实,经气闭塞,头痛口干者+本事地黄汤 若下肢清冷,阳萎腰酸,颧颊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脉虚--贞元饮送服黑锡丹 若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热内郁--滋水清肝饮 5清气不升:益气升清 益气聪明汤 若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泛恶,脉濡滑,苔腻--半夏白术天麻汤 四十六、痹证 A 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桂枝芍药知母汤 2 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乌头汤 亦可用乌附麻辛桂姜汤 3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 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蠲痹汤 B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白虎桂枝汤 亦可用《温病条辨》宣痹汤 热痹化火伤津(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半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犀角散 各种痹证出现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苔白腻,脉细涩--桃红饮 痹证日久,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独活寄生汤 痹久内舍于心(心悸,短气,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炙甘草汤 四十七、痿证 1肺热津伤,筋失濡润: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清燥救肺汤 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益胃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 参苓白术散 若肥人痰多--六君子汤 若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虎潜丸 热甚者--六味地黄丸+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等 久病阴损及阳(怕冷阳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鹿角胶丸、加味四斤丸 四十八、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丹桅逍遥散 肝经郁热+肝肾阴虚--滋水清肝饮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4血虚发热:益气养血 归脾汤 亦可用当归补血汤 若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5阴虚发热:滋阴清热 清骨散 亦可用知柏地黄丸 四十九、虚劳 A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 补肺汤 2脾气虚:健脾益气 加味四君子汤 若脾气亏虚而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心气亏虚(心悸气短、自汗神疲、面咣、脉微)--六君子汤 B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安神 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 四物汤 心脾血虚--归脾汤 C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 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 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 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 补肝汤 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一贯煎 5肾阴虚:滋补肾阴 左归丸 D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 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右归丸 遗精+金锁固精丸 五更泄泻+四神丸 虚劳+感受外邪--薯蓣丸 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有血瘀者(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大黄蜇虫丸

推荐访问: 内科学 中医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