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教学设计]小麦分蘖多少
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教研室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 课程名称 农作物栽培 作品名称 冬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所属专业大类 农林牧渔大类 适用专业 适用对象 农业类高职高专学生 教学背景 本微课冬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属于《农作物栽培》课程中的单元二“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中的内容。《农作物栽培》是农业生物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等专业学生的相关课程。通过本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冬小麦分蘖的发生、成穗规律,以及农业生产中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培养学生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分蘖发生的部位;
掌握分蘖发生的规律;
了解分蘖的消长规律和分蘖成穗情况;
掌握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学会分辨小麦分蘖的多少;
运用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指导生产;
提高学生生产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 学 设 计 课序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1 导入:
介绍冬小麦丰产的重要性。
提问:我们播种下一粒小麦种子,就只能长出一个麦穗吗? 引入分蘖的定义以及微课堂介绍的内容。
提问 通过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解说词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丰收,不仅关系到种植户的种植效益,也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要想获得小麦丰产,田间基本苗数量合理非常重要。这里,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播种下一粒小麦种子,就只能长出一个麦穗吗?看来同学们都知道,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颗小麦植株上不止一个麦穗。我们把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均称为分蘖。实现小麦高产,除了科学控制田间基本苗数量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要促使小麦主茎多分蘖,多成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提高分蘖数量和成穗率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接下来向同学们分别介绍分蘖的发生、分蘖的成穗,以及 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2 内容1:介绍分蘖节 图片展示 帮助学生形象了解分蘖节的位置及作用 解说词 小麦的分蘖是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上,分蘖节具有发生分蘖、节根和叶片的作用,同时是麦苗营养物质分配和运输的枢纽,分蘖节可以贮藏养分,冬前光合产物大量积累于分蘖节中,使分蘖节的糖分含量增加,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小麦冬天的抗寒力。假若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冻死,但分蘖节只要保持完好、不冻坏,到春天仍能长出分蘖来。我们把从主茎腋芽长出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把从第一次分蘖腋芽长出的分蘖称为第二次分蘖,以此类推。
3 重点1:叶蘖同伸关系 动图演示 加深学生对分蘖发生与叶片数量的关系 解说词 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片出现保持n-3的同伸关系,我们称之为叶蘖同伸关系。也就是说,母茎第n叶出现时,正是(n-3)叶位的分蘖出现期。举例说明,当小麦种子发芽后,依次长出芽鞘、不完全叶、主茎第一叶、主茎第二叶等,当主茎长出第4片叶子时,根据叶蘖同伸关系,这时从主茎腋芽处发生第一个一级分蘖,该分蘖长出1片叶子;
当主茎第5片叶子长出时,第一个一级分蘖长出第2片叶,同时,从主茎腋芽处发生第二个一级分蘖,这时整个小麦植株具有1个主茎和2个分蘖。如此类推,当主茎长出第7片叶子时,从主茎腋芽处共发生7-3=4个分蘖,此时第一个一级分蘖叶片数目为4片,根据叶蘖同伸关系,从该一级分蘖腋芽处发生第一个二级分蘖。所以此时的小麦植株共具有1个主茎和5个分蘖。叶蘖同伸关系是一种理论模式,与田间实际出蘖情况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当水肥不足,栽培技术不当时,同伸关系破坏,甚至形成“缺位”现象,如播种过深时,第一个一级分蘖常不出现。
3 内容2:冬小麦群体茎数动态变化 图片展示总结 学生能通过教师讲述了解随着生育期推进,冬小麦群体茎数的变化及原因 解说词 正常播期条件下,冬小麦出苗后15~20 d开始分蘖,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主茎叶片数的增加,分蘖不断增加,形成冬前分蘖高峰。在进入越冬期时,由于温度过低,出蘖速度缓慢或停滞生长,部分新发生分蘖会出现冻死的现象,群体有所下降。春天来临,气温回升,分蘖可再次发生,出现第二盛期,为春季分蘖高峰。所以对于冬小麦来说,小麦群体在年前及春季各形成一个最高峰,分蘖动态呈双峰曲线。
4 重点2:分蘖的两极分化 讲述法 学生通过老师讲述了解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解说词 一般临近拔节期,分蘖数达最高峰,此后由于营养与生长中心的转移,新蘖的产生停止。具有3叶以下的小蘖则会逐渐衰亡,为无效分蘖。具有3叶以上的分蘖,由于具有自身的根系能独立营养,可继续生长抽穗结实,为有效分蘖。分蘖衰亡表现出“迟到早退”的特点,即出现晚的分蘖先衰亡。这个过程称为分蘖的两极分化。冬小麦拔节至孕穗期是无效蘖集中衰亡的时期。一株小麦可以长出许多个分蘖,但最后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才能成穗。促进早期分蘖对提高成穗率具有决定意义。
5 内容3: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讲述法 学生通过老师讲述知晓影响分蘖成穗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解说词 小麦个体或群体中分蘖的成穗比例,因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和群体环境条件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植株内部看,光合产物的生产和分配,矿物营养和水分供应状况,以及这些营养物质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与分蘖成穗有密切关系。只有那些在冬小麦拔节时,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本身根系,能够保证本身生长以至拔节、抽穗和结实的分蘖,才是能长成为成穗的有效分蘖。即冬前发生的低位早蘖容易成穗,而冬前晚出的分蘖和春生分蘖成穗率低。从外部环境看,凡是有利于植株增强光合作用,增加光合产物,有利于充分供应矿物营养和水分的环境,都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包括温度、光照、水分、肥力等等。
6 重点3:生产中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有效途径 讲述法 学生能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采取措施促进分蘖成穗 解说词 在生产中,我们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分蘖成穗率。掌握适宜的基本苗数,构建合理群体数目,改善中、小分蘖的营养面积及群体光照条件,有利于分蘖生长,成穗率相应提高。培肥地力,使分蘖的生长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分蘖力和成穗率都会提高。培育冬前壮苗,是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基础,注重播种质量,抓好冬前麦田管理,对于弱苗应当加强早期的肥水管理,对于壮苗应进行深耘断根以减少无效分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成穗率。两极分化期间合理促控,春季不同时期的肥水措施对单株分蘖数及分蘖成穗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对弱苗,肥水措施应施用在起身以前,以便于增加年后分蘖,适当扩大群体,同时也促进部分小蘖赶大蘖;
对群体过大的旺苗或偏旺苗,应在拔节后分蘖开始死亡时酌量追肥浇水;
对年前达到壮苗标准、返青后群体又比较大的麦田,返青至起身期间以控为主,比如不施肥水、深中耕等,待到两级分化开始时施用肥水措施以提高分蘖成穗率。
教学后记 总结课堂教学的问题,为以后教学打好基础。
推荐访问: 分蘖 冬小麦 教学设计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