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篇四】]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

2021-10-29 11:25:47 | 浏览次数:

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区深入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崇左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市住建委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村屯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全市绝大多数村屯均处于分散居住状态,缺乏集中统一规划,宅基地占地面积分散、浪费严重,新村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和旧村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并存,闲置土地没有得到及时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空心屯”,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影响了整体村屯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堪忧。随着人口快速集中居住,村屯建设规划不合理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造成的污水横流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农村居民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出于发展农村经济、快速脱贫致富等原因,农村禽畜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较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

(三)配套设施滞后,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市村镇规划建设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城镇公共供水管网主要集中在乡镇所在地及周边村屯,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公共供水普及率不高;
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我市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覆盖率偏低的问题亟待解决,全市绝大部分行政村均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农村房屋建筑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由农民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抗震设防等级达不到要求。沿用城市的办法来搞乡村建设,不尊重规律、不尊重民意、不尊重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简单搞整齐划一,一味追求新颖、时尚、美观,缺少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村屯风貌收到较大损害。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市农村村内巷道硬化率不高,道路质量参差不齐,管养维护滞后,农村群众出行往往处于“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腿泥”的尴尬局面。特别是一到农忙季节,原本不宽的农村道路两旁堆放各种农作物产品,加上农村各种运输车辆“多拉快跑”,道路损坏现象十分严重,群众出行安全形势令人担忧。

二、工作目标要求 围绕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垃圾污水治理为突破口,聚焦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六提升”(提升环境卫生、提升市容市貌、提升市政配套设施、提升园林绿化、提升环卫设施、提升居住环境)、“五改”(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四化”(建筑乡土特色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治理”(治理“脏、乱、差”),力争到2016年底,全市60%以上街道达到文明街道标准,农村60%以上的住房实现乡土特色化,60%以上的村屯基本实现布局优化和绿化美化,60%以上的村屯垃圾实现有效处理,60%的村屯实现饮用水达标和80%的村屯道路硬化,居民住房、群众生产生活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和谐幸福村屯。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入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全面提升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水平。深入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继续在推进清洁乡村常态化、全覆盖上下功夫,着力建立健全“一基础三结合”工作机制,即以源头减量与分类回收为基础的资源化利用机制,大分散与小集中、土办法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垃圾污水处理机制,财政奖补、群众缴费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法治手段、制度办法与村规民约相结合的常态治理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活动。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并举,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加强乡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建立“财政补助为主、群众缴费为辅、鼓励社会参与”的乡村保洁保障制度。结合12个民族乡、14个民族特色村屯、3个乡改镇、13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16个乡土特色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改厕,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地建设冲水厕所、无害化厕所。用好用活农业发展银行专项贷款,深入实施农村垃圾治理两年攻坚行动,加快建设3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7个垃圾片区处理中心、36个村级垃圾处理终端、1个垃圾协同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到2020年,全市所有镇级都建立污水处理厂,每个村委至少建一个卫生公厕。

(二)大力实施“绿色村屯”创建活动,努力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广西“绿色村屯”建设标准和评审办法(试行)》,突出绿色环境、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指标要求,着力抓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屯绿化、村容整治、清洁生产、绿色养殖、乡风文明、低碳生活等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巩固发展“书记工程”,结合扶贫开发战略,每年完成50个以上的“绿色村屯”创建工作任务,打造一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精品村屯,加快走出一条绿色立村、生态致富的乡村建设发展之路。把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重点打造崇左“五个一百公里”旅游项目,集中力量培育打造大新县黑水河流域生态休闲旅游带、龙州县果蔗(核心)示范区和凭祥市夏石镇板小村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继续抓好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大力培育农家乐、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生态观光和民俗文化等乡村特色旅游,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着力抓好“饮水净化”和“道路硬化”,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抓好沟渠清淤连通工程建设等工作。坚持量力而行、尽力尽为,重点抓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规划前期工作,逐步推进城乡供水联网联通和规模连片集中供水,加强1000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大力推进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屯内道路建设和便民候车亭建设,逐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和群众出行条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居民用电问题。统筹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较快改观。

(四)稳步推进乡土特色示范村屯建设,综合整治提升乡村风貌。更加注重乡村发展规律,从村庄规划、民居建筑、环境营造等方面,深入挖掘农村生活内涵、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注重乡土味道。一是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情。继续开展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结合广西百镇建设、乡土特色建设、传统村落建设、边境乡镇特色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对废弃无用和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物动员拆除,对清理出来的空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或集中建设村民活动室、活动场地或绿化美化。二是民居建筑要塑造特色。注重依山就势,根据历史传承、地域特色、民俗风格,推进现有农村的乡土化改造、新建农房的乡土化引导。在城乡风貌改造中,要充分体现传统民族建筑元素,积极推广广西9项民居风格研究成果和16个民族特色农房建筑设计方案。整合涉农部门资金和政策,对建筑质量较差、年代久远、存在安全隐患的旧房动员拆除重建,对有保存价值的旧房进行改造、加固修缮。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到2020年完成33512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计划总投资26.80亿元。三是环境营造要彰显农村风情。更多采用乡土化、生态化、本土化的办法,整治村屯道路、院墙、水洗、院落、绿廊等环境因素。采用“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等方式改造房前屋后和零散空闲地,以高铁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旅游景区、边境村屯、城乡结合部、大镇大村等区域为重点,抓好村屯风貌改造示范和面上提升工作,每年启动乡土特色示范区块建设,使全市乡村总体风貌得到提升,地方和民族特色更加鲜明,乡土韵味更加浓郁,真正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稳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坚持市、县两级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输送、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稳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有条件的村屯全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两延伸”工程。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铺开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全力推进村屯公共设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更好条件。继续推行“农事村办”“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机制,完善村级服务站特别是网络平台,将明确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采取授权或委托的方式下放到乡镇。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立足老少边山穷的实际情况,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通平安建设“末梢”。

推荐访问: 人居 助力 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