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厅文本 [江苏大市三模实用类文本阅读汇编-含答案]

2021-10-31 16:09:24 | 浏览次数:

做人和做事 周国平     ①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自己良心的法庭上公正地审视自己,既不护己之短,也不疑己之长,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使他哪怕在全世界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淡然面对哪怕来自全世界的误解和不实的责骂。

②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

③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二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因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④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枯,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为什么会堕落?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眼前的诱惑。佛教说“无明”是罪恶的根源,基督教说堕落的人生活在黑暗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相反,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⑤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恶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折磨和伤害弱者。比如一个办事员,手里有了一点小小的权力,即使办一个正常的手续,他也会百般刁难,以显示他的重要。而善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造福和帮助弱者。他们都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这不同的快乐,体现了多么不同的人品啊。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这样的效应,能彰显其拥有者的善和恶。

⑥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做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5.请根据 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做人与做事”的关系。(6分)15.(6分)①做事真正的意义是做人;
②做人的境界决定了做事的心态;
③做事的方式体现了做人的品性。(每点2分) 16.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6分)16.(6分)首先提出“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的观点;
接着对比论证,阐述恶人和善人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不同人品;
最后总结拓展,一切世俗的价值都能彰显其拥有者的善和恶。(每点2分) 17.结合文本,请说说你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7.(6分)①天赋,才能,眼光,魄力等属世俗价值范畴,单方面不能构成伟大;
②真实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
③真实是构成伟大的最重要的条件。(每点2分)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我在天堂里。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灵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再问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这话梁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要不是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一些人文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难道重操旧业,去弄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过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未必受得了。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问题深得我心: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是:忍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15.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6分)15.中国人自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或“自以为拥有一种超级知识,足够博学和聪明”),除了教育别人就无事可干。(2分)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2分,如答“苏格拉底的话”或“苏格拉底的妙论”给1分)恰如一剂苦口良药,可以疗救国人自高自大的毛病。(2分) 16.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6分)16.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2分)批判(或“讽刺”)了国人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2分)呼吁跳出传统,寻求新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2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首先,由海森堡的难题引出苏格拉底关于智慧的论述;
(1分)接着,分析中国人有一种自认为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偏向”;
(2分)然后,用马克•吐温的故事讽刺国人的固步自封;
(2分)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要努力去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1分)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出。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飞船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任命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冲向太空。7月21日凌晨2点56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第一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一步,都是美利坚共和国的领土延伸。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吃晚饭!”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样撰写自传。有人问,对他的脚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数千年有什么想法,阿姆斯特朗回答:“我希望某个人上去把它们擦掉。”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脏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他的评价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有删改) 15.从文中看,哪些因素使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6分) 答:童年的兴趣,母亲的激励,学生时代对航空的热爱,高超技术,敬业精神,历史机遇。

                            ▲                                   16.文中画线句有哪两层含义?(6分) 答:希望别人忘记自己的登月壮举;
希望航天事业有新的突破。(6分,每点3分)                             ▲                                   17.阿姆斯特朗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6分) 答:登月第一人,将人类梦想变为现实;
盛名之下,谦逊低调;
超越国界,从人类进步的角度来看待航空事业。(6分,每点2分)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译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 (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15.文章第②段引用王绛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15. (6分)①借女儿之口,间接说明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是王永年一生的追求;

②再现王永年生前的活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感,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王永年的认识;

③为下文王永年在特殊年代里完成不满意的“任务”而能实话实说作铺垫。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6.从文中看,王永年因翻译《在路上》而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因素有哪些?(6分)16. (6分)①资深翻译家挑战非经典作品,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②王永年的翻译准确、通俗,没有匠气;

③翻译《在路上》,让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了嬉皮士文化。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7.结合全文,概括王永年在翻译上取得丰硕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   17. (6分)①深厚的语言素养:精通多种语言,有深厚的中文功底;

②学识全面:不仅精通各种语言,在历史、文化上也具有全方位的才学;

③治学严谨:翻译以准确为基础,尊重原文,并形成个人翻译风格;

④勤于工作:定时定量,每天翻译,笔耕不辍。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精英与荣誉 梁文道 在“我爸是李刚”那件事刚传出来时,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假如那位在河北大学飞车撞死人的年轻男子出事之后,马上下车查看情况,然后说的不是“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是“大家赶快帮忙救人,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整件事的走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这么问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象中的那句“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其实也很符合“常理”;
只不过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

李刚也算社会精英了吧。自古以来,各个社会的精英都享有大小不一的特权;
但这种特权不是没有代价的。去过剑桥和牛津的人大概都见过他们纪念二战阵亡校友的碑志,那里有多少年华正茂的青年呀,更不乏父荫广被的权贵之后。本来等着他们的,是美好的人生前景;
然而战火一启,他们要率先参军,在长空与怒洋间抵抗纳粹,为国捐躯。

这正是古代贵族传统的最后霞光。那些贵族平日养尊处优,接受平民献税纳贡,战时就得挺身上马,迎敌护国。这种传统没有中西之别,我们的“士”比这些欧洲贵族还要古老。既然你享受了那么多,凭什么你不用付出? 这不只是赤裸的交换,它还演化成了荣誉的一部分。著名伦理学家阿皮亚在其近著《荣誉规条》中定义荣誉为“值得尊敬”,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尊贵的”或者称他“有荣誉”的时候,意思就是他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具体表现为一套规范、一组规条,凡是享有荣誉的人都应遵从这套规条,并做到最好。那都是些什么样的规条呢?英国绅士阶层一向被认为是有荣誉且值得尊敬的,身为绅士,他就应该诚实不欺、保护弱小、尊重妇女、言行得体……只有完全达到这些标准,他才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绅士,不辱家声,也不负他人的尊重。

假如有人指控他违犯规条并且全都属实的话,他就应该感到羞愧;
要是他人的批评乃无中生有的诽谤,他就得奋力捍卫自己的荣誉,甚至不惜决斗。历史上大部分的绅士决斗都和荣誉受到冒犯相关,而不是通俗剧中常见的感情纠葛。

看似卑之无甚高论,阿皮亚对荣誉的定义却点出了关键,那就是荣誉与尊敬的关系。财富、权力甚或直接的暴力都能胁迫他人对你折腰,你应该晓得这个不叫作荣誉。“士可杀不可辱”,中国古人对精英荣誉的讲究甚至更加严苛,哪怕是到了别人根本看不见你在干什么的境地,君子仍要“慎独”。

然而,从“我爸是李刚”到一连串精英后代惹出的祸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完全不合理想的景象。这批中国精英不讲究荣誉,却期待尊敬;
他们拥有配得上精英身份的财富和权力,却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

15. “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试分析两者依循的逻辑有何不同。(6分) 15. 真实情况的逻辑是:因为“我爸是李刚”,有权有势,“我”就可以不负责任,可以嚣张,你也拿我没办法。(3分)作者假设的逻辑是:因为“我爸是李刚”,我要维护他作为社会精英的荣誉,所以我会负责;
而且事关父亲的名誉,我肯定能负责。(3分) 16. 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6分) 16. ① 举例论述精英享有特权必需付出代价的传统,精英只有遵守一系列规条,才能享有荣誉并值得尊敬。② 通过类比,说明有关精英的责任和荣誉的传统中西无别。③ 古今对比,使文章对当下中国所谓精英的批评有理有据。(6分,每点2分) 17. 本文围绕“精英与荣誉”展开论述,作者对此表明了哪些主要观点?(6分) 17. ① 自古以来,社会精英的特权都是以他们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关键时刻的付出为代价的。② 社会精英只有遵从一套为世人推崇的规条才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获得社会的尊重。③ 批评当下中国所谓的精英不讲究信誉,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6分,每点2分)

推荐访问: 江苏 大市 汇编 含答案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