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放管服”工作调研报告篇一】

2021-10-31 16:32:46 | 浏览次数:

关于深化“放管服”工作调研报告篇一】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途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XX年以来,我市紧抓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试评价城市和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机遇,以“十大行动”“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去烦苛、筑坦途,“一枚印章管审批”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溢出效应日益显现。近日,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深入XX、XX、XX、XX、XX等5县区,就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特别是县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各县区高度重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先手棋,着力推进“两项改革一张网”建设,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营商环境“软实力”逐步彰显。

(一)聚焦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

一是顶层设计优化供给。各县区按照中省市要求,围绕企业群众办事和服务需求,结合工作实际对政务服务全方位、多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先后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10+X”行动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行政审批工作运行规程》等文件,从制度层面增加服务供给侧保障,搭建起推动工作的“四梁八柱”。整合审批服务各方力量,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做好行政审批服务机构组建工作,推动部门许可职能向审批服务局集中、审批科室向政务大厅集中、审批事项向网上办理集中,20XX年11月底,县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市域全覆盖。

XX县在审批服务局组建中,提前介入,摸底考察,“抽硬人、硬抽人”,将经发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调整充实到行政审批服务局,确保行政许可工作不断档、有序衔接。二是梳理精简集中许可事项。各县区按照“应进必进、由易到难”原则,认真梳理划转的行政许可事项,对一般性行政许可及其关联和收费事项一次性纳入县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尤其对涉及投资建设、国土规划、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政务服务及关联事项均一次性划入;
对暂时划转有困难的事项,采取“成熟一批、划转一批”的办法有序推进,县区基本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XX县将23个部门182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至审批服务局;
XX县对16个部门211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划转;
XX区对15个部门92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划转。三是集成再造审批流程。各县区围绕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成本最低的目标要求,对划转事项进行“颗粒化”梳理,重新制定相应的审批管理办法和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和时限,提升行政审批效能,让办事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XX区围绕“四压缩一减少”要求,从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改造,压缩审批事项53项,压缩审批时限198个工作日。XX 县全面清理各类无谓证明,施工许可证办理材料由16项精简为6项;
不动产登记办理环节由7.2个精简为3个。XX县企业开办实现办照、刻章、开户和办税“一站式”服务,时间压缩到现在的一个工作日,做到“上午办照、下午开业”。截止6月26日,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1269户,增长24.21%,其中新增企业4327户,增长24.59%。

(二)聚焦放管结合,“管”出公平和秩序。一是充分发挥审管联动效应。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落实审管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双向推送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加强集中审批与监管有效衔接。XX县对行政许可结果推行双推送、双告知,既告知被许可人要主动接受主管部门监管,又告知主管部门及时介入监管。比如对一起烟花爆竹的经营许可完成后,应急管理部门主动介入核查,发现该企业一些硬件设施不符合规定,随即将监管结果反馈给审批局,审批局及时纠错,消除了隐患。二是多措并举加强公正监管。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全力维护良好市场秩序。XX县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及时向网信中心推送各类涉企登记和行政处罚事项,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市场主体给予信贷和项目上的倾斜。XX区开通审批“绿色通道”,设立延安首个“信用驿站”,实施信用承诺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提供全程无偿代办助办服务并降低检查频次。三是建立监督执纪问责机制。建立常态化监督、投诉举报惩戒机制,对企业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集中问题进行专项督查,健全防范机制,深化标本兼治。今年以来,XX区纪委对服务大厅办事窗口流程不清楚、工作人员办事拖曳、对待群众态度恶劣或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查处违纪案件22起,党纪处分、组织处理29人。

(三)聚焦优化服务,“服”出便利和品质。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要求,各县区加快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强化政务服务网与省市平台对接,对事项进行全要素展示,推动信息共享,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政务服务网络体系,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XX区218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网上办理,网办率达81%。XX创建“政务店小二微官网”,与“爱XX”APP深度契合,打造最贴身的掌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简单事项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二是提升实体大厅服务功能。根据受理事项类别,科学设置办事窗口,将大厅分为市场准入、社会事务、不动产登记、涉税服务、项目审批等专区,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企业和群众办事由“跑多门”变“进一门”。合理规划设置资料填写区、打印复印区、印章刻制区、休息区等功能区域,从自助终端服务机、塑封机、饮水机、手机加油站、订书机等细微处着手,提供和完善便民服务设施。XX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母婴室、免费充电点、专为残障人提供的轮椅,配备内置急救箱、雨伞、针线包、老花镜等,印制政务服务平台和手机APP使用指南、办事指南、窗口受理指南,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贴心周到服务。XX县对驻厅工作人员进行礼仪培训,将考勤、考试、工作状况等事项纳入积分管理,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三年内至少考取一项过硬的履职资格,推进“一岗多能,一人多专”,提高服务能力。三是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各县区结合实际,创新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非要件容缺后补等机制,最大程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XX区推行行政审批流动服务,开展“审批下乡”,审批人员下沉,通过“现场受理、现场审核、现场办结”的方法,从源头上减少群众办事来回跑、反复跑,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办事、办成事;
推行“红色代办”制度,抽调65名后备干部全程为企业办理项目审批、注册、入库、入统等服务。XX区推行“微信视频勘验”,减少办事群众跑腿次数,提高审批效率。XX县将水电气暖报装整合为1个便民服务窗口;
依据“就近办”原则,依托乡(镇)村(社区)代办助办服务体系,推行高频事项不见面审批;
税务部门采取征前免征、退库减免、抵顶欠税等方式,实施13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二、存在问题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我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已近半程,交出了好于预期的“期中考试”答卷。特别是工作重心下移,组建运行县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精简审批事项,压缩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有力助推了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提升了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毋庸讳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工程,尤其我市的改革尚处于探索磨合阶段,对标先进,理性反思,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信息共享、审管联动不到位。市县实施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审批,办理审批业务涉及中省部门众多专网,专网之间、专网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之间均不能互联互通,制约“一网通办”。特别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和住建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并行运行,工程建设项目申报、审批双重管理,项目单位需要在两个系统中重复申报、二次录入,增加了工作环节,影响了审批效率。审管分离改革后,“谁审批谁监管”惯性思维难以改变,一些行业主管部门“简政减责、放权甩责”或对事中事后监管“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审管联动不畅,“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政策执行势必打折扣。以项目建设为例,监管不能及时跟进,信息反馈滞后,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项目”难以校偏纠错,渐行渐远。

二是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不规范。不少县区大厅依托过去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建筑面积不足,建设标准低,现有布局难以满足全省“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核、统一窗口出件”政务服务统一要求。按照《X省政务服务地方标准》(XXXX),县区政务服务中心面积应在3000㎡以上,本次调研的5个县区政务服务中心面积分别为:XX570㎡、XX700㎡、XX1500㎡、XX1500㎡、XX1000㎡,按要求均没有达标。有些县区服务大厅授权不充分、运行不规范,监督评价系统缺位,一些已进驻的单位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问题,部门窗口仅有“收发室”“中转站”功能,咨询尚可,办事难行。

三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不均衡。一些县区思想认识不足,对政策把握不准,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重视不够。行政审批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验人员缺乏,事项承接能力和办事质量水平有限,企业群众满意度不高。一些群众反映,有些地方窗口办事流程不清晰,工作人员主动服务不够,网络系统数据信息碎片化。一些企业反映,惠企政策宣传不到位,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
制定政策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不够,政策虽然“闻着香”,企业却“难下咽”,很多时候看到政策,无法享受;
看到空间,无法进入;
看到机会,无法把握。各类金融机构分口管理经营,银行信贷准入门槛高,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加之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担保抵押能力有限,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尚需提高。

四是监测评价、工作谋划不周全。部分县区反映,省上营商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不能合理公正客观反映基层实际情况。如供水报装方面,X地区冬季基本没有企业申请用水报装;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部分县区无跨境企业和对外贸易业务,无法满足考核需要的样本企业选取。也有一些县区工作谋划存在“就指标抓指标”问题,大量精力放在应对考核和“治标”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搞短期突击,而对“治本”研究不够,长效性举措不多。

三、对策建议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长短结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向纵深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能上持续用力。一是深入推进“一门一网一次”效能改革。

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承接中省下放的事项审批权限,对照“三级四同”目录清单,调整部门事项,明晰权责关系。优化再造审批服务流程,政务大厅一窗受理、关联事项一链办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贴心帮办一次办结,提高服务效能,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由“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加快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只进一门”,搞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制度顶层设计,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完善市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集成共享。完善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和服务设施,推动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有机结合,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动、融合发展。今年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70%、实体政务大厅需由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的材料减少60%以上、市县100个高频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或“最多跑一次”。建议开发全省综合集成型集中审批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向市、县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开放端口、权限和共享数据,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二是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权责事项“颗粒化”管理,研究制定审批和服务的标准规范,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建议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借鉴外地经验,研究建立审批制度、事项管理、服务流程等标准化体系,提高政务服务的规范性、便捷性。三是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健全审慎监管制度,按照“宽进严管”要求,制定部门监管责任清单,明确监管主体,细化职责分工,建立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监管机制,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改进监管模式,事中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及时公开检查结果;
事后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罚重惩。强化信用监管,搭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大力推行智能监管,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重视公众监督,建立公众依法举报有奖制度,并保障举报人权益不受侵犯。

(二)在开展五大专项行动、破解堵点难点问题上持续用力。

一是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专项行动。实行中介服务清单化管理,加强中介服务监管,破除中介服务垄断,建设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立中介机构服务标准、评价和退出机制,建设服务规范、监控透明的中介市场。二是规范涉企收费专项行动。落实各项涉企收费减免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实施好普惠性税收减免、个税抵扣等政策,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整顿中介涉企收费,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严格执行收费清单制度,公示收费项目、收费内容、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诚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建立政务诚信档案,健全政府诚信监督机制,凡是对社会公开承诺的服务事项,都要履行约定义务,接受社会监督,没有执行到位的要有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建立市场主体“黑名单”发布制度和联合惩戒制度,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措施,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奖惩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四是优化便民服务专项行动。从提升线上服务体验、增加线下服务手段、减少办事堵点入手,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推进信息共享,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掌上可办”,线下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五是促进政策落地落实专项行动。对已经发布的产业扶持、减税降费、金融、科技、就业、土地、生态环保、工程建设、“放管服”改革及便民服务等各方面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政策核心条款清单、落地服务流程图、宣传宣讲体系、“网格化服务”格局、督导检查问责闭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三)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上持续用力。一是靶向发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市场主体明显增多、民间投资明显加快、企业成本明显下降为阶段性目标任务,结合开展“五大专项行动”,对“十大行动”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提高项目审批办理、企业开办注销、获得信贷、纳税、用水电暖和不动产登记等利企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引向深入。对标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推行标准化清单式管理,加大业务培训和指导,加强统计、监管等部门协调,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重视对监测评价结果的运用,倒逼相关部门、县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整改工作落实。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将常态检查、随机抽查、年终督查相结合,对严重破坏营商环境、损害企业群众利益的行为及时通报、问责、惩戒。二是固化成果,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常态化”。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革新,持续推进以“放管服”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不断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聚焦审批服务、创新创业、投资贸易、企业经营、市场公平、法治保障、社会服务、政商关系等领域,政府管理和服务行“简约”之道,程序、要件等要删繁就简、便民利企,固化成果,持续创新,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打造服务有温度、市场有活力、发展有特色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推荐访问: 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 工作 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