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理论基础] 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内涵;
特点;
作用;
两大理论体系;
作用。
作用——主要在于企业、社会(国家)两个方面:
是企业的:重要行为,发展壮大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动力。
是国家的:经济规划和科技规划的重要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制度、体制、政策和措施促进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进而加快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关键。
同时,也要注意对个人的作用和由其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节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一、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内涵 核心了解四对范畴:广义与狭义的技术;
技术与科学;
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
开发与创新 1、技术——技—技能;
术—方法。人类在制造工具过程中产生了技术。
技术即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广义的还包括生产工具或作业程序、方法。
现代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与科学相结合。
2、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生产实践;
科学 传统技术——与生产实践经验相联系,在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
现代技术与科学相联系,是具有普适性的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或人自身状况的专门手段或能力——具有实践性。
3、科学与技术 技术是对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与科学紧密相联。科学属于理论范畴,技术具有实践性。
4、开发与创新——量变;
质变 (1)涵义 技术如果只有量上的扩张而无质的变化——开发。
技术在部分质变和整体质变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创新。
(2)关系 开发与创新都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
没有现代技术开发,现代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目的就不能实现;
没有现代技术创新,现代技术开发就会停滞在原有的广度和深度而不能继续发展。
二、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特点 (一)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因而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普适性 以现代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和知识作为其依据和支撑。如表1-1所示: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P3 现代自然科学前沿问题的解决和前沿学科的新成就将直接推动相应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这已被自然科学技术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证实。
自科与社科无严格界限,前者(逻辑学、经济学)也可作为开发与创新的基础。
(二)高新技术开发与创新发挥着主导作用 1、高新技术的现代自然学科基础——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和信息论。
2、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1983年,High - Technology一词被收入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增补9000词》中。高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较强的产业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
1986年OECD根据联合国提出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六类产业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
2000年9月28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外颁布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涉及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地球空间与海洋技术、核应用技术及现代农业技术11个领域,共2056种高新技术产品。
该目录:①为现代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引导了方向。②突出了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的重点技术领域,有利于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具有强烈的应用性特点,其最终成果是提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不同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有直接的应用性,就在于它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因此,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必须考虑:
1.现代社会需求对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发挥着重要影响。没有现代社会需求的开发与创新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难以得到开发与创新所需要的资源。
2.是一项风险性行为,需要有自然人、法人或组织承担这种风险性成本。
(四)主体具有多元性 现代企业(主力军)、各类研究机构和大学、个人和民间组织。
(五)需要一支专门的技术人才队伍 1、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科学与技术的掌握者不同——从分离到合一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发展。就科学知识而言,它属于贵族知识分子,而技术则属于工匠掌握。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达·芬奇(1452—1519)就是一个将科学和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代表人物。
(3))19世纪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研究实验室,才使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有了真正的平台。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所做的电照明实验,被视为现代技术研究诞生的标志。
2、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专门技术人才队伍 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实验师、技师、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等。
3、建设人才队伍——以人为本;
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 以人为本是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管理和改革中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将需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即制度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 (1))如何培养和造就?如何才能使这支队伍既有充足的数量,又有更好的素质,以及结构完整、分工明确? (2))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才能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取得最大成果? (3)如何才能实现技术人才与技术资源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的最优组合? 你如何理解这三个问题? 三、影响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因素——由上述特点所决定 主要有五个:
①现代自然科学;
②社会需求;
③主攻方向;
④投入;
⑤制度和管理。
四、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作用 (一)对企业的作用 企业是提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产品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基本组织,是创造财富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作用在于:
❶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产品生命周期相连);
❷ 提高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新产品,产品数量和质量,改进工艺,提高效率);
❸ 组织形态变革的决定因素(巨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向变化)。
正如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书所描述的那样,由于电脑的普遍使用,个人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与竞争,创造微型企业。
(二)对社会的作用——全方位的、长远的,为你提供了哪些机遇? 政治领域——电子政务网和电视会议,扩大政治的参与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军事领域,由热兵器时代向信息化时代演变;
战争的区域由海陆空三维一体向海陆空天四维一体演变;
战争的形式向接触型对抗性战争向非接触型远距离攻击演变;
战争的周期越来越短。
经济领域,造成了许多新的产业、新的城镇,改变了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升级。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交易方式、结算方式、财富储存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整个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更紧密。
在文化领域,文化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文化媒介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传统文化的保存、保护、传承、传播更为容易和便捷,现代文化现象的产生也更为快速和繁多。文化的时空界限正在被现代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所打破。
(三)对人的作用 1.延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平均生活质量。
3.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4.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5.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6.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与社会结合方式。
(四)如何看待现代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 出现了反技术倾向。丧失创造性,剥夺人的个性! 作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反技术倾向,是因为一些人将与现代技术开发和创新毫无联系的社会现象与技术进步联系起来,把某些社会原因造成的现象,看成是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其思想本质是技术万能论的反映。
第二节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两大理论体系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果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进行考察,会发现有两大理论体系至今仍然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理论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一1950),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他于1912年用德文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副标题是《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提出“创新理论”。全书核心内容是创新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一)创新的含义 1、定义: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
2、具体表现:
(1)采用一种新(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产品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5)实现任何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3、定义的特点——指出了创新包含技术、市场和组织三个方面的创新。
(二)创新的主体——企业和企业家(应具备哪些素质?) 1、什么是企业和企业家 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
2、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 而只有那些具有商业眼光,能看到潜在的商业利润、有经营才干、经营能力、敢冒经营风险、善于创新的企业经营者,才能称为企业家。
3、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原因——创新能带来盈利的机会。
(三)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熊彼特认为,“没有发展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创新引起的,创新能促进经济增长,且增长表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创新一旦出现,便会引起创新的浪潮,促进经济高涨。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地增长。
创新浪潮是间断出现的,因而经济增长也就表现出周期性。
2、创新浪潮不连续出现的原因在于企业家的出现不是连续的 熊彼特认为:“新的组合,不是……从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如果一旦出现,那就会成组或成群地不连续出现。” 熊彼特非常强调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把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他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的追随者提出了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和中性技术(中性技术进步(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时,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同比例增加。因而发生中性技术进步后,资本/劳动的相对要素价格(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即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劳动替代资本(或相反)的情况,所发生的只是生产原有的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创新三种类型。
还有一些学者揭示了决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即竞争强度、企业规模和垄断程度。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马克思将生产力划分为两种形态: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当科学技术以一般知识形态独立存在之时,是一般生产力。当科学技术知识被劳动者掌握并转化为 其劳动技能以及科学技术知识被物化为生产工具、设备后,科学技术知识就随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设备等一同进入生产过程,就变成了直接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论述道:“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它还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就是预言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只有当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时,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否则,科学技术就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这也就是旧中国“科学救国论”、“教育救国论”、“实业救国论”等相继在实践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3、反对技术万能论 与西方的技术决定论者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不是万能的,诸如分配不公、腐败等社会问题也不是科学技术发展引起并用科学技术手段能解决的。
(三)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三个模块思想——发展为四个模块 1、工具机与动力机关系 工具机的革命推动了动力机的革命,动力机的革命反过来又推动了工具机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技术创新史上工具机与动力机的交互作用。
2、机器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所有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不同的部分构成,即发动机、传动结构和工具机或工作机。就现代的机器体系而言,除了动力机、传统装置和工具机(工作机)而外,又多了一个控制机的部分,这是由于电子计算机出现的结果。
(四)学习型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 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学习型社会是普遍基础——良好的社会氛围;
自主创新是关键——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才会持续地取得开发与创新的成果;
创新型国家是奋斗目标——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五)科学发展观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协同行动。这一切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学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三节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外延 一、现代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一)现代技术创新 1、(现代技术)创新:
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你认同吗? 科技是创新中的一个环节(还包括:设计、营销、服务)。
2、区域(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本研究(本教材撰写)的理论基础 (1)费里曼(Fremen)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定义:“推动新技术产生、改进、引进和扩散的公私制度网络。” (2) ——你如何理解这个定义?或者说,你认为这个定义揭示了创新体系的哪些方面?(创新的形式,体系的表现形式,体系的构成) (3) 作者(本教材) 在费里曼的基础上,将现代技术创新定义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二)现代技术创新能力——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心理品质) 能够用数量表达出来(可进行定量测定)的,进行现代技术创新活动并获得成果的条件。
(三)区域现代技术创新能力 对一个国家(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圈)的现代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定量描述。——这个界定有问题吗? 二、现代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综述 谁——在何时何处——针对什么对象——围绕着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进行了什么样的研究——得到什么结果——还存在什么局限性或不足 (一)国外研究 1、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1)首次提出“创新理论”——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
(2)基本内容 ❶研究目的: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质、动力与机制。
❷基本观点 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
特别强调组织、管理、社会和技术四创新间的联系。
其研究可归结为三种理论,即技术推动说、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认为“创新”( innovation)是一个经济概念,与技术上的新发明不同。“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
2、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教授(1994) 对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 RIS )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1996年,库克在三人主编的《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书中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
3、魏格(Wiig, 1995)认为 广义的区域现代技术创新系统应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
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
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
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
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4、其他一些学者 阿希姆(Asheim, 1997)、卡希奥托(Cassiolato, 1999)和卡尔松(Carlsson, 1999)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5、综合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基本内涵 ❶ 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
❷ 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的主要单元;
❸ 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
❹ 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
❺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二)国内研究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将创新界定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本教材作者的观点 2、易杰雄 其著作《创新论》——中国首部系统论述创新问题的哲学专著 (1)创新的定义 “是对已有成就的不满足、怀疑、批判与超越,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的新东西。” (2)“新”的三层意思 ❶ 原来没有的,后来提(做)出来了。
❷ 后人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获得的新成果。
❸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东西,或使之深化、完善化。
(3)“创新”≠标新立异——作者强调指出 创新与故意标新立异有本质区别。两者的目的、手段、方法和结果都完全不同。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 (一)全球创新系统——以欧洲为例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全球创新系统的研究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提高经济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联盟不仅成立了欧洲创新研究、开发及管理方面的网站(http ://www. coudis. 1u),举行欧盟关于创新的框架会议,并于1995年发表了《欧洲创新绿皮书》,制订出具有操作性的欧洲创新行动计划,而且还开展了多项以促进国际创新系统为宗旨的研究项目,如欧盟社会经济目标研究项目(TSER )。
(二)国家创新系统——至今,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 1、不同阶段的国家创新系统的代表性定义 主要有三个阶段(见表2-1,教材 P16-17):
国家技术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知识创新系统 2、国家创新系统的四层含义——张凤、何传启 ❶ 一个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开放的网络系统。
❷ 系统既包括若干基本结构要素(行为主体),也包括创新政策和创新机制。
❸ 基本结构要素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
❹ 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和进行创新活动,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三个关键与制约因素 ❶ 决定国家创新系统整体效率的三个关键:行为主体的自身效率、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为主体的功能整合。
❷ 提高行为主体和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制约因素:知识、技术、信息、人员、资金等的快速流动。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 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为主的专家学者在参与城市与区域开发和管理及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过程中,关注并研究创新系统建设与区域的密切关系。
❷ 库克教授,在与莫根合作的题为《通过网络化进行学习:区域创新及巴登一符腾堡的教训》的研究报告中,较早地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1996年库克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了《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中,分别从系统演化和区域创新组织与机构的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❸ 其他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如卡尔森(B. Carlsson, 1999)等指出区域创新系统是创新系统的重要分类形式;
卡西奥拉托(Cassi。一lato, 1999)在对拉丁美洲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论述了国家、区域、地方创新系统的关系。更多的学者在研究具体对象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区域创新系统。
2、国内的研究 ❶ 胡志坚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主要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征。
❷ 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❸ 杜平认为,区域创新程度既是从静态上考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标准,更是从动态上保障一个区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具体可以涉及良好的经济发展走势、规范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群、相互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及时有效的区域协调网络等主要领域。
❹ 刘洪涛的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了区域企业间技术创新关联的内容与形式。
❺ 从1998年开始,王缉慈对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区域创新网络作了初步的探讨。
❻ 刘曙光(2000)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进展做了系统评述,并提出相对完整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体系,划分出区域创新系统的不同类型,并提出每一类型的区域创新发展对策。
❼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政府研究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成果。该报告在指标的采集、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利用了相对、绝对的能力数据,并结合了动态数据进行研究。
四、区域创新系统分支领域的研究 (一)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20C 90年代国内外学界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有:
❶ 对不同层次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与区域内企业或企业集群创新相关联的区域直接社会环境的研究。
❷ 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动态过程研究,主要分析创新环境的过程演化规律、发展 道路或轨迹。
❸ 对创新环境和区域内企业(跨国公司和地方中小企业)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
❹ 对区域整体创新环境优化的研究,主要从地区政府角度,分析如何优化其所辖范围内的地域生产(包括物质和知识生产)系统的整体环境,以提高区域经济技术的整体竞争力。
(二)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❶ 区域创新主要组成单元(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中介机构)。
❷ 区域创新系统组织关联形式(如学习、激励、知识流动)。
❸ 组织机构之间在创新方面结合的内容(如企业、大学与企业、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与企业、地方政府与其他创新机构)。
❹ 组织结构整体变动研究。
(三)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❶ 对(狭义)区域创新空间网络的研究。广义等同于区域创新系统。
❷ 区域创新集群的研究。
❸ 传统产业区域创新研究。
❹ 对创新区域差异和空间扩散的研究。
(四)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❶ 区域创新潜在能力分析,即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整体创新组成要素的质量、规模及创新结构类型等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其创新的潜在能力。
❷ 区域创新实力的分析,是通过定量分析和对比实际表现出来的各种创新成果,以确定创新实力的强弱。
❸ 区域创新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侧重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对经济的区域竞争能力以及对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贡献。
(五)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❶ 区域创新运行机制。目前,取得共识的主要观点为学习机制(组织学习机制、集体学习机制)。
❷ 区域创新模式研究(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❸ 区域创新演化过程研究。主流观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演化与自身的已有发展基础密切联系,具有过程相关性。
思考题:
1.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你如何看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作用? 3.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要点有哪些?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5. 现代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