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统编本新特点,做好汉语拼音教学】汉语拼音本什么样
紧扣统编本新特点,做好汉语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统编本语文教材对拼音部分的编排作出了调整,一是先进行识字教学( 5课),然后才进入拼音学习;
二是由原人教版的四个单元(13课加4个复习)调整为两个单元(13课加2个语文园地)。
如何根据这些变化做好统编本的拼音教学呢? 一、准确把握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
统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的是要降低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降低汉语拼音难度是要求,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是拼音的功能。对此,温教授进一步表示: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副主任也是统编本主要编写人员的徐轶女士说:“汉语拼音的定位:是识字的工具,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无论是“拐杖”的譬喻还是“工具”的表述,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拼音本身并不构成独立的学习目标,对拼音的学习是以达成识字为目的的。
1.我们首先要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定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课程标准对“学会”汉语拼音的能力表现要求是能“读准”“准确地拼读”“正确书写”“认识”“熟记”。这里,认、读、记、写四种基本行为都有明确的对象限定,而不是笼统地指向汉语拼音的所有要素。学会拼音并不是目的,课标接着规定:“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认读”是拼音的功能,“借助”揭示了它的价值。统编本语文教材对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是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相一致的。
2.其次我们要从教材编排设计本身来把握这种定位。一上教材先是入学教育,再是一个识字教学单元(包括5课识字、1个口语交际、1个语文园地和1个“快乐读书吧”),然后才进入汉语拼音的学习。在入学教育和第一个识字单元部分,没有出现拼音。教材采用这种编排设计本身表达了它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吸收,即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汉语富有节奏、韵律的特点,运用听读、跟读的方式来进行识字教学;
表明拼音是为识字教学服务的定位,让师生特别是学生感受到拼音示现的是我们说话的音,它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它的陌生感与紧张感。
一上教材在接下来的1个识字单元与4个课文单元中基本采用了汉字全部注音的办法,继续为学生识字提供拼音这根得力的“拐杖”,让学生在识字、阅读的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好拼音这个工具。这就如同开车,掌握良好的驾驶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用这良好的驾驶技术把自己或他人安全载往目的地。第14课《小蜗牛》是一上的最后一篇课文,教材只给少部分关键字注音,大部分字都没有注音。它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采取根据生活积累、联系语境、依据字形等方法进行猜读,而不是一味单纯依赖汉语拼音这一根“拐杖”。这是一个从直接识字到借助拼音识字再到逐步减少拼音识字的过程,教材的编排启示我们识字方法的多样性,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学习汉字、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
二、在生活联结中提升拼音学习效益。
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言语,重点在口头表达方面,这是一种自然习得的方式,是儿童在生活实际中发展言语能力的主要途径;
通过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来学习言语,促进儿童以书面言语为主体的言语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学得的方式,规程性强,强度也会比自然习得的要大。汉语拼音与书面文字不同,它是“外在于”儿童语文生活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之间构建起一种关联,架设起一座桥梁,以帮助儿童消除对汉语拼音的紧张感、陌生感,建立有趣、有用的亲近感。
1.利用情境图,勾连儿童生活,学习字母。统编本在汉语拼音部分的每一课都配有情境图。与人教版和苏教版不同的是,这些情境图都是整合的,即把本课要学习的拼音整合到一幅情境图中来。如“ao、ou、iu”中的情境图:
这是一幅水上运动的画面,蓝天下大海上海鸥翱翔,可爱的小象驾驶着帆板,萌萌的海豹在游泳。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联系自己看过的比赛场景,先说一说这幅图的内容,再引出拼音学习。这样的教材编排提示着我们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在说话中自然带出拼音学习。这里,既有观察能力的培养,口语水平的发展,汉语拼音的学习,更重要的三者融合在情境图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中,让拼音学习更有趣味,更有意思,功能的发挥更加综合、立体。
2.联系表达意义学习带调音节。人教版、苏教版都安排有音节拼读,但大多不带调,如(人教版)、(苏教版)。不带调的音节只示音没有“实义”,而带调的音节就与生活实际发生着某种关联了,如:
“lóu”“qiú”是儿童日常生活常用常说的东西,“口、手、鸟、六、九”是识字单元中学会的熟字……每一个带调音节都是儿童生活中耳听过口说过的,这种关联使带调音节拥有了生活“实义”,与儿童之前的生活经验、口语经验、语文经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儿童就会在内心体会到拼音学习的价值,体悟到拼音所表示的音与生活中的事与物的联系。教学时就要利用这种密切的联系,并扩展拼音与生活的联系,提升拼音教学的效益。
3.拼音学习与识字相互融合,促进两者同步发展。统编本从拼音的第三课“b p m f”起就设置了识字环节:
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散步的情景能唤醒儿童亲切的生活回忆,在口语表达中自然带出对本课新学习音节的温习,也学习了叠词声调的变化,又从音节温习中带出了对“爸爸”“妈妈”两个词语的认识。同时,对于许多儿童来说,“爸爸”“妈妈”两个词语是早就认识的,可以利用儿童已经具备的识字基础来学习或巩固拼音的学习。这就起到了拼音与识字同步并相互促进的作用。前面学过的汉字,可以帮助儿童读准拼音,成为学习拼音的桥梁;
新学的拼音,又可以帮助认识新的汉字,两者相辅相成。
4.在儿歌、绕口令等韵文中快乐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统编本从拼音部分的第四课“d t n l”起就编有儿歌、绕口令等韵文,这些韵文朗朗上口,富有趣味。如第十课“ao ou iu”中的儿歌是《欢迎台湾小朋友》,其中“xiǎo、you、piāo、dào、xiào、shǒu”是本课新学的音节,教材以红色标出,先让学生自主认读、温习,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结合地图说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快乐地熟读儿歌。“台”是本课要认的生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会发现很多带“台”的词语,如“阳台、窗台、舞台、写字台”等,拼音学习、识字、韵文阅读与生活关联起来,儿童能更好地体验到拼音学习的价值与趣味。
三、立足教材整体多途径综合学习拼音。
相较人教版和苏教版,统编本在拼音出现的位置、教学的时间安排上都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先识字后学拼音,拼音延后学习是重大变化之一。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教学时间压缩幅度较大,只有13课;
汉语拼音的13课除了拼音,还安排了识字、韵文等内容;
与之相连的两个语文园地也不仅仅包含拼音方面的内容,还安排有识字、字词句运用和与大人一起读等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一次性集中完成“拼音过关”的做法,立足教材整体进行拼音教学。
1.结合“语文园地”学习、巩固拼音。语文园地部分的安排,比较强调对拼音学习难点的复习巩固,突出对易错读音、容易出现混淆的字母、音节的区别、强化。如“语文园地二”中的易混字母的比较:
教材中图与音节结合,儿童可通过看图来拼读音节,通过音节拼读来确认对图画的辨识,把“b”与“d”这一对易混字母的区分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通过音节拼读、图文结合来把握两者的不同。
语文园地设计的拼音复习内容形式活泼,有连一连、找一找、比一比、涂颜色、做动作、说一说等等,让儿童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复习拼音,既有趣又有效。如“语文园地二”中的“读一读,做动作”:
学生拼读音节,再做出相应的动作,巧妙地把拼音的拼读、复习融于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中,使拼音复习富有乐趣,特别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2.立足整册教材教材复习巩固拼音。拼音的掌握不仅仅在教材中的拼音部分,后面的识字、阅读等部分中也包含拼音复习的内容。与第一个识字单元不用拼音识字不同,第二个识字单元是根据拼音来识字的;
课文部分除了第14课《小蜗牛》采用少部分字注音外其余都是全文注音的,学生要进行阅读必须借助拼读,识字、阅读本身就内含着拼音复习、巩固的要求。教学时,我们要把拼音的复习、巩固与识字、阅读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在运用中帮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而不是寄望于一次性解决导致学生与教师甚至家长的过度焦虑,失去学习的信心。
3.打破割裂,整体进行语文教学。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拼音与识字、阅读教学等是融合在一起的,统编本教材特别注意语文学习的整体性,把分块的各领域的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比如拼音学习,不是单一学习拼音,而是把拼音与识字、阅读、口头表达、课外阅读等有机整合,呈现一种听说读写同步发展,相互支撑配合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有整体观,对整册教材有基本的把握,对各领域学习内容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有具体的了解,这样来进行具体的汉语拼音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做好汉语拼音的教学。
推荐访问: 汉语拼音 紧扣 做好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