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视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

2021-11-03 09:32:54 | 浏览次数: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从而增强学好这门课程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 2、我国就业指导的现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 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第一节 就业及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 一、就业及其基本特征 就业、职业——两个名词解释,比较。

(一)解释 1、什么是就业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

把握四个方面:
其一劳动主体必须是从事社会劳动(从事家务劳动不是就业), 其二有报酬和经济收入(如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不是就业) 其三从事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如走私、贩毒、卖淫有非法收入,但不是就业) 其四劳动主体符合法律规定(劳动法规定就业必须年满16岁,如文艺、体育等特殊工种除外) 2、什么职业 职业在德语中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

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要求劳动者对它的忠诚。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二)比较 就业——是劳动者获得一份合法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的活动,职业目标尚未确定,是初级的职业活动。

职业——是劳动者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并终身为之奋斗,目标明确的精神追求,是高级的职业活动。

举例:职业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
职业演员和一般文艺工作者等。

 2、就业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构成就业的基本要素。两者相结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关系,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总是同社会的现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2)经济性。对社会来讲,就业活动在宏观上要求尽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对劳动者个人来讲,就业是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就业活动的结果,要尽可能地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完善。

  (3)计划性和合理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要按一定的计划和比例来进行。其计划的方式由生产关系决定,结合的比例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变换越来越频繁。这种变动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不同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劳动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有着不同的要求。要提高结合的效益,就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使劳动者尽可能地稳定在一定就业岗位上,从而发展成职业的追求。

二、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的涵义概括为:
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一项公益性服务工作,它以个人的身心、素质及其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拓宽自己的就业思路和择业范围。“我”适合做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岗位?适合什么工作环境?这就是就业指导要解决的问题。

就业指导的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此而做准备 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个人的才能、知识、兴趣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吻合,人事相配、智能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业指导理论称之为——人职匹配) 三、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完成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其基本任务在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概况和社会需求,把握现行就业政策,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心态,实现成功就业,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1、思想教育。即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崇高的求职道德和选择正确的成长之路,这是就业指导的中心。

  2、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基本法律知识指导。即帮助毕业生按照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参与求职择业,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基本法律知识指导是使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安全保障。基本法律知识包括劳动法和合同法的相关条款。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来规范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保护自身的应有权利,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3、信息指导。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分析,毕业生供需信息发布及查询。网络是就业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

  4、择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针,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帮助,以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择业中的大学生心理往往是不稳定的,充满着矛盾冲突,从众、攀比、自负、自卑心理表现比较明显。针对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状况,采取心理咨询方法,及时地帮助大学生消除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并做好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从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5、就业技巧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如何准备自荐材料、如何应对面试、面试注意事项等。即掌握应聘、就业程序,掌握自荐方式和应试的有关礼仪,掌握与人交谈时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

 四、就业指导的主要方式   1、提供就业信息。即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给学生提供符合专业特点的各种就业信息。

  2、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认识自己的素质状况和素质优势。

3、进行就业教育。即如何积极提高个人的素质及如何自信和成功地走向社会。

第二节 就业指导的历史与现状   一、就业指导的由来与发展 就业指导是社会生产力及职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现代意义的就业指导于是19世纪末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美术、欧洲一些国家应运而生。最早的应该说是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有人推行就业指导,报刊杂志开始刊登少量有关就业指导的文章。职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一般以帕森斯1908年再波士顿创立职业局为起点,因而帕森斯被认为是职业指导得创始者。他主张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课程,配置专门的职业咨询工作者。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就业指导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展开。经历了三个时期:
创始期(190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成熟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前,就业指导即已在我国出现。最早在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为了指导学生择业,发起了职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演讲职业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以预测就业趋势,并为确定学科提供依据,首开我国职业指导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劳动力就业采取包下来的办法,就业指导一度被单一的思想教育所取代。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就业指导被赋予了新的内容。1979年,出现了劳动服务公司、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和人才库,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校开始试行就业指导。伴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深入,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省市教育厅成立了毕业生生就业指导中心,各个高等学校也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我国就业指导的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家教委1993年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而后各地相应的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一批有关的报刊、书籍、教材不断出版发行,一些高校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随着整个教育体制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必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 翻译了一批国外职业指导论著,出版了一大批理论研究专著,编写了一批面向学生的媒体音像教材,确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全程指导、发展规划指导等工作理念。

2、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各地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配置了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

3、建立服务市场 建立服务市场,包括就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如各省、市及高校召开的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各类大学生人才网站、网页等。

4、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
(1)开设就业课程或讲座,开展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

(2)建设就业信息库 (3)开展各种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 (4)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测评技术,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总结
现在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立下自己的志向,规划自己的方向,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
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但人的大学时光一生中也许就一次,不把握好,将来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把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大学不是天堂,不是可以随意挥霍青春、逃避社会压力的避风港,面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把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希望我的大学能够是我梦想的跳板,助我的梦想奋力起航。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制度及就业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简要了解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改革进程,熟悉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及特点。

教学重点:
1、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劳动人事制度及大学生在就业制度的改革   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状况 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布《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两个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无论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用工,都必须与被聘用者签订劳动合同。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终止、变更和解除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标志着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建立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的双方真正成为平等的主体的新型的劳动用工制度。

《劳动合同法》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条款: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见《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

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见《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的解除 (见《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

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见《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

劳动合同的条款是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协商签订的,用人单位设计的劳动合同的条款仅仅代表资方的意愿和利益,劳动者应从维权的角度出发提出修改资方提出劳动合同,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增加维护劳方利益的条款。

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的证件(见《劳动合同法》第九条)。一些用人单位打着“鉴别证件的真伪,或者办理用工手续” 从应聘者手中收去毕业生、身份证等证件并且扣押证件。

回答:国家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扣押求职者的毕业证和身份证(身份证的重要作用不能随意给他人)。

2、人事制度改革状况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中央制定了《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管理体系;
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
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标志。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3)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4)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轨迹 所谓就业制度是指直接或间接约束劳动者就业的规则和程序的总称。国家为规范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确保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而制订的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从我国历史上看, 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几十年来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改革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分配(从解放初至1985年) 这个阶段形式单一,实行“双包”制度。所谓“双包”即包上学经费,包分配。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分配”。1956年国务院对这一基本方针作了补充“根据国家需要集中使用、重点分配和一般照顾”。形成了高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

第二阶段:计划分配与双向选择并存的就业制度(1986年至2000年) 这个阶段以计划分配为主,辅以“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部分毕业生经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见面,具体落实分配去向。学校根据供需见面的结果编制“分配计划”,经政府部门审核后下达正式分配计划。

第三个阶段:现阶段(2000年至今)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49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并对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全新的规定。

第二节 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1、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近几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国家机关精简机构等原因,使原有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的接收能力降低,而新增长的就业点,如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由于政策措施尚不配套,接纳能力有限。为此,国家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多次下达文件对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重要意见,强调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力量。合理配置使用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教育部把毕业生就业的“派遣证”改为“报到证”,改变“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地位得到了确立,也为进一步深入改革奠定了基础。毕业生就业坚持公平、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实行“市场为导向、国家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2.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按现行管理体制划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主要分为三块:一定数量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少数国务院有关部委所属高等学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高等学校。按照现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已经形成了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

教育部作为全国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职责是:制定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章和宏观政策;
组织研究并指导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管理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
汇总、审核、下达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方案,指导和编制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方案;
组织国家急需、应予保证的行业、部门和地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的实施;
检查、监督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工作;
向社会公布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状况;
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其他工作。

少数管理高等学校的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职责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提出本部门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政策和工作意见;
组织协调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活动和毕业生就业市场;
编制并组织实施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案;
指导所属院校开展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负责本部门毕业生的接收工作,检查本部门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开展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负责本系统、本行业人才预测及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其他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制订本地区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动态情况,负责本地区毕业生就业的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
编制地方所属院校毕业生就业方案并按时上报教育部;
对本地区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收集和发布毕业生供需信息,管理本地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双向选择活动和毕业生就业市场;
负责本地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核工作;
组织开展本地区毕业生的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
受教育部委托负责本地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的签发和管理工作;
负责监督、检查本地区毕业生的接收工作;
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毕业生就业状况;
开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负责本地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争议或纠纷的调解工作;
负责与本地区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其他工作。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负责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制订本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办法;
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核和统计工作并按时上报主管部门;
收集需求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页),向学生全面公开就业政策与需求信息,组织本校双向选择活动,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
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提出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并根据主管部门意见,具体实施就业方案;
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公正客观地介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
开展毕业教育,及时办理毕业生的离校手续。

用人单位的职责是:向有关高等学校提供需求信息;
参加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活动,如实介绍本单位情况,积极招聘毕业生;
向有关部门和学校反馈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3.社会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分类管理体制 社会对毕业生招聘录用的办法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基本确立了毕业生招聘录用的方式,管理办法日趋完善。

(1)政府机关按公务员的要求录用毕业生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关于政府机关从事公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化、正规化和标准化的诸种规范性和规定性的总和,是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升降、培训、工资保险福利、申诉控告、退休以及公务员管理和监督与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体系。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它包括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也包括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务、社团事务管理等管理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行,这标志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迈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之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人员,都要按照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面向社会实行公平考试。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同社会其他人员一样,必须具备报考的基本条件,诸如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较强的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等,考试的科目一般为综合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有的还要增加申论和专业考试。在初试合格后,再进行面试和考查等环节。

(2)企事业单位按照新的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录用毕业生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和推行事业单位社会化的要求,理顺政事关系,逐步使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的人事管理制度脱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根据事业单位不同人员的特点,将对管理人员建立职员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健全职务聘任制度,对工勤人员实行技术等级考核,对行政领导人员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选举聘任等多种形式,逐步推行聘用制度,用契约的形式确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关系。

在国有企业单位,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的人事管理关系。不再按照行政级别确定企业管理人员的待遇,进一步打破企业中各类人员的身份界限,为企业人员竞争上岗创造条件,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

在独资、合资、民营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采取人事代理制度,这些企业招聘毕业生一般都要到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代理手续。企业聘用后,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对其档案、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的管理以及职业流动中的有关手续转移等工作。

企事业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条件一般都是有法人独自确定,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来落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条件设定、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越来越理性化和规范花,为毕业生就业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及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的。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种市场交相辉映,形成了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所谓有形市场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为大学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就业洽谈和招聘活动。(1)毕业生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针对本校毕业生的特点,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主要是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市场。(2)分科类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3) 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的为区域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域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区域市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区域市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区域市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域市场等等,这些区域市场辐射性很强,对周围省市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4)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5)层次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别举办研究生就业市场,本科生就业市场,专科生就业市场。

有形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无形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无形市场指的是毕业生就业信息市场,即通过互联网、电话、报刊以及其他通信和传播手段完成供求双方的联系、洽谈和签约过程的市场。网上招聘、网上面试、网上求职的快捷、灵活已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所认同并进行实践。鼠标一点,市场在面前。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采用由清华大学开发的全国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和毕业生就业管理合一的信息系统,进一步解决了信息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直接使用、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实现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和毕业生的资源信息直接上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河池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途径):
(一)有形市场 (二)无形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1.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是专门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的初次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举办就业洽谈、进行供需信息交流、开展咨询服务等活动,通过市场作用使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得到所需的人员,其服务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主体——高校毕业生组成的劳动力供方和有自主用工权的用人单位组成的需方。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做要遵循供需双方在市场中独立自主进行就业洽谈,实行公平竞争和公开协商的原则,即“自主、竞争、公开”的原则。其中公开协商是前提,它要求就业岗位公开化,凡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都可以参与竞争,自主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洽谈。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结果就是就业协议书,确保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运作的关键。就业协议书要经过鉴证和批准两道程序。对就业协议书的鉴证包括两个方面,即鉴证学生身份和鉴证就业协议书的合理合法性。鉴证学生身份是由学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对毕业生拥有权利的鉴证。需要用行政手段保证就业协议的执行,以维护市场运作的结果。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可以归纳为:维护、监督、调解。这些职能的实现有赖于三个层次的中介作用:一是高校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二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是毕业生就业争议仲裁机构。这些市场中介已经成为沟通供需双方市场信息,维护双方合法利益和促成合法交易,调节双方争议的桥梁和纽带。

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一种高级人才市场,具有与一般劳动力市场不同的特征。

大学生就业市场表现为:群体性、时效性,需求多变性,形式多样化、高层化、年轻化,初级市场和初次就业。

(1)专门性,即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一种专门的人才市场。由于我国基础差,底子薄,经济落后,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在当今加速经济发展步伐的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具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

(2)初次性,即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初次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是初次就业,缺乏就业经验,而就业的愿望又比较迫切,对就业的期望值一般都比较高。理想与现实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

(3)时限性,即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譬如,我国大学生一般是在每年七月毕业,因此,此前数月便是毕业生就业市场最繁忙的时期,在此期间要让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4)群体性,全国每年有数百万名高校毕业生第一次进入社会就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精心组织安排,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是以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前提,以社会人才市场的产生为基础的。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深入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政府开始了劳务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建立,从此人才市场在我国起步发展。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方案》,开始了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主导,推荐和指导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改革,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出现成为必然。经过近十年的孕育,大学生就业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已经建立起了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与服务。据统计,在全国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80%是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来落实就业单位的。

高校要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抓紧进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大市场的互相贯通,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思考与练习   1、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什么?   2、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体制是怎样的?   3、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包括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 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以及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与职业流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职业与职业的分类 2、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社会职业及其分类   一、社会职业 1、职业的涵义。

在第一章我们已经介绍了“就业”与“职业”的涵义并作了比较。(提问)   2、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的活动和行为。

  二、职业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1.职业分类   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各国国情不同,划分职业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国外职业分类一般有三种类型: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
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

我国职业分类现已公布的有两种类型:一是1982年3月公布,供第三次人口普查使用的《职业分类标准》。该《标准》依据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二是1984年发布,1985年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这项标准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1999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中国职业归为八个大类,共一千八百三十八个职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职业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职业在不断地分化、重组。传统的职业面临消亡,过时的职业自动消失,有的改头换面变了称呼,新的职业层出不穷的产生。3月2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其中轮胎翻修工、鞋类设计师、宠物驯导师等共12个职业榜上有名。

这12个新职业分别是: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轮胎翻修工、品牌管理师、医学设备管理师、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报关员、机场运行指挥员、社会文化指导员、宠物驯导师、房地产经纪人、酿酒师、鞋类设计师。

3、职业分类的基本特征 概括职业分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产业性,行业性,职业性,组群性,时空性。

第二节 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与职业流动   一、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是:职业分类在数量上由少到多,新职业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快;
职业分工由简单到精细;
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更新;
职业的专业增强,并出现综合化的多元化趋势;
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量增加。

  二、职业流动   1、职业流动的表现形式   职业流动与职务变动、区域流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不同的角度看,职业流动的表现形式为水平流动和上下流动(垂直流动),代际流动,一生流动,结构性流动和个别流动。

  2、职业流动的原因和特点   职业流动的原因: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促成职业流动的根本原因;
就业制度是促成职业流动的保障条件;
就业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职业流动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利益驱动;
人际关系冲突也是促使个体职业流动的原因之一;
职业能力水平对职业流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职业流动的特点:与人力资本投入成反比;
与年龄成反比;
男性多于女性;
区域性差别;
现代社会职业流动与家庭背景的相关因素较少;
自由与控制。

第三节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   一、职业理想的涵义与特征   1、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及事业上获取成就的追求和向往。

  2、职业理想的特征:社会性,时代性,阶级性,发展性,个体差异性。

  二、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   个人的职业理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说,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最大:受社会理想的影响;
受人生理想的影响;
受生活理想的影响。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1、正确职业理想的标准。

2、在实践中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第四节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才的有效办法。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第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该遵守四个准则:
1、择己所爱。

2、择己所长。

3、择世所需 4、择己所利。

三、职业生涯五道坎:
第一道坎,“青黄不接阶段” 第二道坎,“职业塑造阶段” 第三道坎,“职业锁定阶段” 第四道坎,“事业开拓阶段” 第五道坎,“事业平稳阶段” 5、职业生涯目标规划时间表 (1)首先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 (2)十年计划 (3)五年计划 (4)三年计划 (5)明年计划 (6)下月计划,下周计划乃至明日计划。

四、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主要内容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六步走:
1、评估自我。评估自我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如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
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特长、气质、性格、能力、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等进行全面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评估自我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

2、确立目标和职业定位。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确立目标就是“职业方向定位”,请记住它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你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它具有灯塔和航标的作用。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任何人的职业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利益的职业都是正确的,因此,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目标又分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短期目标则一般是近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职业定位应注意:① 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
② 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③ 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④ 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3、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可能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也可能是经济一般或贫困落后地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
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
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4、环境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5、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行动,目标无从实现,因此,要指导大学参与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的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内容。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都是职业训练很好的形式。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回校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经验;
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形式,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开展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高校要指导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更好的开展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

6、 评估与反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变化更是永恒的主题。由于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毕业生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职业?有哪些特征? 2、了解社会职业分类对择业有何意义? 3、什么是职业流动?职业流动的形式和特点有哪些? 4、正确职业理想的标准是什么? 5、如何简单地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章 求职择业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社会因素以及职业评价的基本知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重点掌握择业原则,以便在就业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学重点:
1、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社会因素 2、大学生择业的自我评价 3、大学生的择业原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社会因素   一、政策因素 国家制定的各类与毕业生有关的就业政策。

具有导向性: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2006年启动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

具有调控性:共青团实施的“西部计划”,教育部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人事部的“选调生”等等属于调控性措施。

具有约束性:上述导向性和调控性的政策和措施对毕业生的就业均具有约束性的作用,大学毕业生应在政策范围内做出正确选择。

  二、经济因素   大学毕业生应当了解经济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
另一方面,全国性或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职业岗位的状况。

  三、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影响是直接的,教育因素在某个人身上反映出来则是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分为家庭教育、大学前的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阶段。从家庭教育来说,对儿童及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人格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行为模式及教育导向对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受的教育模式进行正确分析,努力克服不足,增强主动性,适应职业的要求。

  四、其他因素 大学毕业生择业还受到父母意见、传统观念、用人单位招聘条件、毕生求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应当正确对待这些影响,增强择业中的理性认识,克服盲目从众、攀比、自卑、依赖等心理障碍,提高择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冷静、客观、科学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问题。

1、父母意见: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和最微观的社会,对人的心理施加着重要影响。职业的心理发展也不例外,在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中,更多的反映了父母对职业的认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程无不带有家庭的烙印,甚至在一部分毕业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是对家庭的依赖。

2、传统观念:
在人们意识中,大学毕业生被推崇为“社会精英”,这种思想长期左右毕业生的择业观。大学生走不出精英的光环,就走不进大众化教育的就业现实。传统观念主要表现在“铁饭碗情结”。一些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固守着一次择业定终生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到生活的制高点,一劳永逸。其实,在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有多次择业的机会,“从一而终”的传统择业观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只要是人才,一辈子到那里都有饭吃。

3、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因素: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岗位条件要求往往超出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限度,两者进入市场经常出现不对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都市偏高,形成矛盾的对顶角。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的门槛,“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边站”把许多毕业生档在就业大门外。而跨入门槛的高学历的毕业生,往往有大材小用之感,造成“人才高消费现象”。每个毕业生都想找到一份体面、薪水丰厚的工作,而每个用人单位录用的是能力强、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才。出发点不同带来结果不同,这对矛盾从始至终贯穿整个毕业生的就业过程,长期存在。

4、毕生求职心理因素:
“落脚心理”。先找个地方落脚的求职心理,也就是“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它在就业的初级阶段是主流,不能否认它在初级阶段对毕业生就业所起的积极作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暂时选择就业,但是也给他们带来烦恼。因为,就业的盲动也带来改变工作环境的冲动,一旦有机会立马转职,跳槽频繁,企业成了铁打的营盘,毕业生成了流水的兵。“骑驴找马看”的就业心理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诚信,也影响到就业市场的秩序,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变成了毕业生在不断地在试用工作,错过了职业定位的时光和机会。

“一步到位的心理”。这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要求第一份工作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求完美,错过了就业的机会。一、高看薪酬。评价一份工作的价值薪酬水平只是因素之一,还要看企业的发展状况、岗位发展空间、劳动福利、工作所在地的生活水平、工作环境等等。二、城市情结。“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市郊一间房”。毕业生择业扎堆大城市的现象依然没有消减,城市人才供过于求直接影响薪酬水平和求职机会。

“名气心理”。是存在于毕业生中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也是社会意识在他们身上的反映。很多毕业生把择业的目光盯着名气大的单位和企业,往往会遇到激烈竞争,这个竞争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争,因为每个毕业生都想四年的苦读在毕业时就能马上转化为个人价值的体现。

“攀比心理”。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同学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很没面子。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将自己的择业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苦恼之中。

以上四种求职心态属于不正常的心态,是不切实际的自我定位。出现期望值和能力的矛盾,也会出现同学之间的攀比和竞争,不利于就业和职业的发展。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财富,我们年轻,我们就有活力,职业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引导毕业生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毕业生意识到要从偏重追求工作的好坏、薪水的高低到讲究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与人的匹配,个人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兼修成为每一个毕业生个体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第二节 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   一、职业评价   职业评价是人们职业价值观的反映。职业评价主要是人们在主观上对职业社会地位的方法和态度,而职业社会地位一般是通过职业声望调查表现出来的。

决定职业声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四项,包括职业社会功能、职业社会报酬、职业自然条件和职业要求。

职业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自我评价的内容,一般是“职业三向”评价,即: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职业个性倾向。进行自我评价需掌握基本的原则,即:适度性、全面性,客观性,发展性。

三、帕森斯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求职自我评价的三要素:
1、清楚的了解自己。

2、了解各种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

3、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

四、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经验,帮助毕业生了解自生的特点、能力、需要、兴趣等个性特征。

2、帮助毕业生获得有关社会各种职业的规范、要求、条件、酬劳、发展前景及有关职业状况的质料。

3、指导毕业生结合自生素质与职业要求做出适当的判断,进行职业选择。

4、帮助毕业生从被动就业(准备不足,就业观模糊)转向积极就业(了解自我、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五、、择业新观念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是指对自己身心素质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对自身择业观念的评价。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树立新的择业观念,也就是:面对现实;
勇于竞争;
不怕挫折;
正确对待失败;
放眼未来;
坚持终身接受教育。

第三节 择业原则   所谓择业原则,就是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认识和处理职业岗位选择问题的准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否掌握正确的职业岗位选择原则,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而且影响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在具体的职业选择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当的职业,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要实现这种理想却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就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就能解决好的。

一、服务社会需要的原则 所谓符合社会需要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为准绳,去观察、认识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

把个人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二、发挥素质优势的原则 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应综合自己素质情况,侧重某一特长或某一优势来选择职业岗位,以利今后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对于人的素质,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所讲的个人素质,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个性心理品质素质等。在坚持符合社会需要原则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发挥个人的素质优势呢?因为:每个人在素质上是有差异的,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短处,重要的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的主观体验感到满意时,就会情绪饱满,干劲倍增;
而当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不满意时,就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因此,如果一个人所在的职业岗位正是其素质所长和优势所在,就会比其他的人更容易完成本职工作,这样就会受到周围同事、领导的肯定,从而激励他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技术能力水平,使其更加成熟,而且也从中感到价值实现的意义。

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发挥专业所长和发挥能力所长。

三、有利于发展成才的原则   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成才是大学生的渴望。这就要求大学生择业时,既要考虑现实需要又考虑自身的发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岗位成才。

四、分清主次的原则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摆在毕业生面前的选择是多方面的。比如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使用意图、发展方向等诸多的方面,不可能样样遂人的心愿,重要的是在择业过程中怎样权衡利弊,分清主次。

从用人单位的情况来看,有的单位可能性质较好,比如科研、设计部门,既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容易出成果,但也许其所在地域较偏僻,生活条件较差,有的单位可能生活条件较好,待遇也高,但工作劳动强度大,有风险;
有的单位在大城市或沿海地区,文化条件较好,但专业不对口,英雄无用武之地;
也有的单位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基础条件差,但其发展前景广阔,而且有利于毕业生的成长和成才。与此种种,该怎样取舍,如何选择?事实上,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很少有单位是十全十美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应从是否有利于自己才智的发挥,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出发,分清主次,作出抉择,切不可因一味求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而失去良机。

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原则  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看眼前实惠,不看企业发展前景;
不能只看暂时困难,而不看企业的未来;
不能只图生活安逸,而不顾事业的追求等。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牢牢把握职业选择的主动权。

六、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 毕业生要正确地对待现实,调适心理状态,实现渐次就业;
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待业是由自己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念,争取及时就业。

   思考与练习   1、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2、正确的择业原则是什么?如何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3、试用心理学的有关测试方法,运用一定的量表对自我进行评价。

   第五章 求职择业的基本程序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工作运行的客观流程和自身所应遵循的合理程序。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一般意义上的决策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择业决策问题。

教学重点:
1、毕业生就业流程 2、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 3、就业决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毕业生就业流程 一、 就业准备 1、认清形势 2、评估自我 3、敢于承受挫折 4、树立必胜信心 5、国家就业政策 6、学校就业原则 7、地方或行业政策 二、 资料准备 1、《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英文自荐信,个人简历,各类证书复印件等(284页) 2、班主任鉴定 3、院、系签字盖章   4、教务处核准历年的学习成绩(盖章)   5、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盖章     三、收集需求信息 1、校就业指导中心   2、各种人才市场   3、实习单位   4、就业指导报刊   5、计算机网络   6、亲戚、老师、朋友 四、筛选需求信息   1、善于对比   2、掌握重点   3、了解透彻   4、适合自我   5、有利发展   五、接受面试   1、服饰整洁   2、谈吐得体   3、态度谦和   4、确认后期的联系方式和时间  六、签订就业协议书        1、 使用教育厅统一印制印制的协议书。

  2、协议书办理过程:用人单位盖章                   ----毕业生签字               ----就业中心盖章      (三份协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各持一份)   七、毕业生派遣   1、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报教育厅审核就业计划   2、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去教育厅办理毕业生报到证   3、保卫处办理毕业生户口   4、学生工作处组织封档并通过机要寄送毕业生档案 八、遗留问题     改派程序     1、毕业生申请,院系同意并签署意见,出具原单位退函和就业协议或合同   2、派遣后的改派时间9月初至12月底 二、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 就业管理部门工作流程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机构,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全国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部门是教育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各部委的有关部门分管本地区、本部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各高等学校和各用人单位负责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宜和接收安置毕业生事宜 。

一、政府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 政府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大致分五步:
(一)教育部对年度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确定年度的就业工作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各部委按照文件精神制定出本地区、本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意见。这项工作,一般在毕业前的半年内基本进行完毕。

(二)教育部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向各地区、各部门提供下一年度的毕业生资源情况,包括毕业生所在的学校、所学专业以及毕业生的来源地区等。教育部还负责向社会及时通报毕业生资源情况和需求情况,并适时组织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工作。

(三)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在每年的11月20日起至下一年的6月份,采取多种形式召开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参加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和开办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毕业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可直接参加这类活动。

(四)各高等学校在完成全部教学计划以后,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一般从6月底开始根据就业方案为毕业生发放报到证,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毕业生报到工作结束后,各级就业管理机构对当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认真地进行总结。教育部汇总全国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并连同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上报。

二、我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具有连续性的,送走上一届,紧接着就着手下一届的工作。我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一)生源统计 每新学年开学初(9-10月),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按专业、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统计毕业生生源情况,汇总后印制《河池学院毕业生资源信息》,主要是给需求单位提供生源信息。

(二)每新学年开学初制定专业介绍,包括所设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内容、课程设置(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专业前景等。再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统一印制。主要是向用人单位做介绍。

(三)毕业生资格审查 毕业生资格审查的目的是确认和核实每一位毕业生的入学资格,通过毕业审查后才能取得毕业资格。毕业生资格审查的主要内容是毕业生生源,姓名,专业,学制,培养方式等,所审查的内容以招生三联单上内容为准。如有不一致之处,须出具相关手续。如改名手续,需出具市区级公安部门的改名手续;
生源地变迁,需出具户籍变动手续(由现住址所在地的派出所出具户口迁移证明信),降级、休学、转系、转专业等,须出具学籍变动手续(由学生处、教务处共同签字盖章的手续);

(四)发放就业协议书。

协议书由教育厅统一印制,一式三份,对已取得毕业生资格的毕业生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填好号码后由各系给毕业生。因为协议书是最后派遣的惟一依据,所以发下来时要仔细阅读上面的条款及说明,填写姓名。因每位毕业生只有一套(一式三份)协议书,因此要妥善保管。(五)走访 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情况,了解各地区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

(六)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向用人单位发邀请函,收集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参加学校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七)组织校园招聘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八)针对下一年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九)收集已签好的就业协议书。协议书一式三份,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书并确定户口档去向后,由用人单位保存一份,学生本人留一份,另一份要及时交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此作为上报就业计划的依据)。(十)形成就业方案并上报教育厅。

(十一)派遣、离校 1.发放报到证。报到证是就业管理部门派遣毕业生的惟一依据。根据用人单位返回的协议书,报到证经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审核批准盖章后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放到各系,再发给毕业生本人。

2.户籍关系、档案的转寄 户籍关系由学校户籍管理部门(保卫处、派出所)根据就业方案统一办理转迁证明,并发放给毕业生本人。学生离校后持报到证、户籍关系在一个月内到单位报到。

档案在毕业生离校后由学生工作处统一以机要的方式寄送到用人单位。

(十二)办理改派手续 的毕业生持有关证明办理。

三、 就业决策 一、一般决策过程分析 决策过程大致包含四个阶段:确定需要决策的问题和目标;
收集信息;
作出决策分析;
决定和实施决策方案。

  国外学者观点举例,合理有效地决策程序应包括以下七个步骤:明确决策问题,收集有关信息,排列备选方案,权衡利弊,做出选择,采取行动,检查已做出的决策及后果。

  不符合科学程序的决策类型:犹豫徘徊型、一时冲动型、直观感觉型、拖拉延误型、听天由命型、依从顺服型、缺乏能力型。

  二、择业决策中的目标与机遇。

  择业决策既要遵循一般决策的普遍规律,又要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着重把握与择业结果关系更为密切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目标与机遇问题。

  择业目标是指择业者的职业期望。合理确立择业目标的依据应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个人与社会相和谐、现实与发展相统一。

  机遇是指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偶然机会和意外现象。偶然的、意外的契机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择业决策的方向和结果。大学生在平时就应注意培养自己发展现机遇、利用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

   思考与练习 1、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2、如何认识大学生择业决策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知识结构和科学思维方式的有关知识,掌握就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方法,重点掌握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求职择业做好知识技能准备。

教学重点: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知识结构的几种模式   知识结枸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它是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质的方面。常见的知识结构的几种模式有:
  1、宝塔型知识结构。把基础理论知识现象比喻为宝塔的底部,然后从下到上依次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构成。

  2、网络型知识结构。以所学的专业方向目标作为中心点,把其他与该专业接近的、有着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作为网络的各个结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3、帷幕型知识结构。以从事的职业需求为目标,适量地搭配有关知识的质和量构成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共同特征是:有序性、整体性、可调性。

  二、就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1、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共性要求;
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

  2、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管理型职业的要求;
工程类职业的要求;
科研类职业的要求;
教育类职业的要求。

  3、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本原则:坚持广博与精深的辩证统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坚持知识的积累与调节的辩证统一。

4、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一般程序:根据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知识结构的类型;
按确定的知识结构类型将所具备的知识按系统、层次进行优化组合;
重点学好需要补充的内容,使之进一步完善;
根据职业对求职者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第二节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既要全面地思考问题,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从而得出合理而准确的结论。

  2、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独立地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不迷信、不盲从。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独立地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不迷信、不盲从。

  4、理性思维。即通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数学思维等方式、采用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演绎、归纳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1、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2、要独立思考问题。

3、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籍,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

  3、适应能力。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但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应是主动的。要积极地适应,而不是消极地适应,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屈服。

  4、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就是与他人来往相处的能力。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这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尤为重要。

  5、管理能力。即组织活动、管理他人的能力。

  6、创造能力。即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的信息,创造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它是一各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7、决策能力。就是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避免失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成功。

  另外,新时代的大学生还应具备微机操作和外语交流的技能。

  二、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勤奋学习,积累知识。

  2、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3、启迪思维,发展兴趣。

  思考与练习   1、怎样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如何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   3、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应包括哪些方面?    第七章 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及心理调适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求职择业中的重要性,以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并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增强自觉排除心理障碍的能力,促进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教学重点:
1、求职的良好心理素质 2、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3、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素质概述   1、何谓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在环境的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出的一种心理结果。

  2、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主要有: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行为适度等。

  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有益于求职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大学生求职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择业目标的合理确定,有利于择业目标的正确实施,有利于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2、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职业适应与职业成就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职业,缩短适应期;
有利于热爱职业、献身职业,做出职业成就。

  三、大学生如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掌握知识、开发智略。掌握知识,用社会需要的知识丰富自己,才能见多识广、高瞻远瞩,才能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智力与知识密不可分。智力是通过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反来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人的智力通过对知识的加工表现出来,在加工的过程中发展完善。要开发智力就要努力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2、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个体的情绪、意志、人格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出事业成就的必备条件。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要努力培养良好的兴趣、良好的情绪情感、良好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价值观。

  3、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要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就要学会科学用脑,自觉控制和调节情绪,提高耐挫折的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入手,加强思想修养,加强人格品质的锻炼。

第二节 求职择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常见的心理矛盾   面对求职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存在着许多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渴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于决断。

  这些矛盾心理的产生有其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的时期,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特别是在求职择业的紧要关头,心理矛盾就更为突出。

  社会原因:心理咨询等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滞后。

  二、常见的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的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认识的状态。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越好”、“我不能比别人差”、“过去我事事顺利,择业也依然会顺利”、“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等。

第三节 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什么是心态? 心态是人的心理态度的简称;
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具体地讲:心态就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某种体现。它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而这种趋向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动具有导向和支配作用。正是这种导向和支配作用决定了人们事业的成败,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反应则是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说:心态决定思维,心态决定行动,心态决定成功和失败,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弗洛姆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天,学生们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弗洛姆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微微一笑,把学生带到一个黑暗的屋子。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他引导学生一个一个从一座并不宽敞的木桥上穿过了这个房子。等学生们全部过完以后,弗洛姆打开了房间的一盏灯,在昏暗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下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池子,池子里有一条大蟒蛇和几条毒蛇,正高昂着头,“滋滋”地向他们吐着信子。而他们刚才走过的桥,正是架在这个池子的上方。

     弗洛姆望着他们,问道:“现在还有谁愿意再次走过这个桥吗?”学生们面面相觑,都保持沉默。过了片刻,终于有三个学生犹犹豫豫地鼓足勇气站了出来。其中胆子最大的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移动着双脚,虽然走完了桥,但速度比第一次明显慢了许多;
第二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木桥上,好不容易走完了一半,却再也不敢往前;
第三个学生则弯腰趴下,慢慢地从木桥上爬着前行。

     之后,弗洛姆又打开了房内的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房间照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意外发现木桥下面其实有一道安全网,网离蛇还有相当的高度,网线也很牢,先前只是光线的颜色极其黯淡,他们才没有发现。

     弗洛姆接着又问:“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个桥吗?”学生们都齐声答道:“愿意过。”然后,大家轻松地排队走过了小桥。

     弗洛姆微笑着说:“我可以解答你们的问题了。这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而一旦心态恢复了平静,又可以轻松地走过。这就是心态对人行为的影响。”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生活中,很多人每做一件事时,总喜欢把问题的方方面面想得很周全,甚至故意复杂化,左顾右盼,患得患失,眼中只有困难,以致心理负担过重,干事业时放不开手脚,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从而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会,最后一事无成。倒是那些勇往直前,敢闯敢试,把困难、险恶、羁绊甩在一边的人,却能保持良好心态,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成就一番事业。

择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①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调适 :1、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2、保持平时的心态,适时缓解心理压力;
3、积极调适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抱负;
4、克服盲从心理,增强自信心5、志当存高远,脚要踏实地。

②择业自卑心理的调适 :
 面试时最怕的是紧张,因为一紧张什么都乱了,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该有的水平没有发挥出来,真是越紧张越坏事。后果是该通过的没有通过,该录用的没有录用。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正确评价自己对有自卑感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

再次,克服惧怕心理。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充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③择业焦虑的调适:要克服焦虑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中国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你一生。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这样做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 ④择业嫉妒心理的调适: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如嫉妒别人长得高、漂亮,嫉妒别人能歌善舞,嫉妒别人朋友多,嫉妒别人学习好等。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所以嫉妒心是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态。

    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它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来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其一是要真诚待人,其二是要学会爱人。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不会因做了亏心事而自欺欺人、担惊受怕、惴惴不安。诚实的人还可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道德遗产。古时候孔子在解释“仁”的涵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爱人者恒爱之”,是古今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提高道德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心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有勇气超过别人。

⑤择业怕苦心理的调适: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在毕业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西藏)、兰(兰州)的现象是明显的例证。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大学生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职位也同样需要吃苦。曾有过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挤进了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紧张的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应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例如,世界大富翁、世界级企业家美国的哈默博士,他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前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间,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没有面包。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做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董等多项生意,他的事业又取得巨大的成功。当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更需要实践,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一、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在求职择业中,社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岗位是客观的,就业政策、机制有衣物人单位的意愿也不以大学生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何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则是可把握因素。大学生只有自觉进行心理调适,才能使自己的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相符合。

  二、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1、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立足点。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自我静思法、社会比较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2、自我调适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种,适用于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方法有: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自我慰藉法,松驰练习法,理性情绪法等。

  以上所列都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自我心理调适的一些应变方法,但更重要的则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质,保持豁达的生活态度。

  三、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对于大学生择业期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障碍的消除,除了学生本身的自我调适外,社会各个方面也应给予必要的关怀。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在择业期间保持健康的心理。

第四节 大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 1、归零的心态。

在机会面前,和你以前的一切都毫不相干,不论你以前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优秀生还是普通生。这里既没有正数也没有负数,大家都是从零开始。竞争是公平的也是公正的,任何人在它面前都要重新成长;
常人、贵人来到都是一视同仁。我们在平常形成的成就感、失败感、优越感、自卑感等统统都要驱除。只有一切归零的心态才是正确的心态。

2、一定要成功的心态。

生存是动物的本能,要成功是人的本能。要成功的心态有三种:一种是试试看的心态;
一种是尽力而为的心态;
还有一种是全力以赴一定要成功的心态 。成功是某阶段的最高境界,从开始到成功,从低阶到高阶不是自然飞越的,是要付出和经过努力的。试试看的心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个飞越的。尽力而为是被动的消极的听凭自然的心态,虽然也有付出、也在努力、但其付出和努力的程度不足以成功。只有全力以赴一定要成功的心态才是积极主动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对待事业的态度才能是专注的、唯一的;
在气势上才能是压倒一切的;
在行动上才能是拼尽全力,不达目的决不停歇的,其结果才会是成功的。

3、团队的心态。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每个人在自己成功的同时也是在帮助别人成功,别人在成功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每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竟和。这种“竟和”的效果,除了教育的功劳外,个人和团队的利益也是完全一致的,团队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在团队的带动下成长的。每个人的成长都壮大了团队的建设,团队的壮大又促成了每个人的成功,团队和个人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至于团队和公司的利益那就更是浑然一体、休戚与共的了。事业,集个人、团队、公司、国家、社会、民族的利益为一体,是一个多方共赢的事业。这个事业本身决定了成功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要靠团队力量。因此必须识大体、顾大局、时时处处要具备团队的心态。

4、专注的心态。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学弈”内容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同一个老师教授,同样的学习条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了,另一个却失败了?是他们的资质和才智有差别吗?不是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的心态专注的程度不同。学习棋艺尚且如此,成就一翻事业就更是如此。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高度集中在一点上才能形成巨大的穿透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钉子效应”。那种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 5、坚持的心态。

世界上很多事情的成功都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有的失败者都是失败在放弃上。失败者和成功者的最终区别就是缺少了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我们知道电话是比尔发明的。其实发明电话的大量艰苦工作是爱迪生完成的。比尔所做的贡献仅仅是将电话中的一个螺母转动了4.1周。为此双方走上了法庭,法院最后将电话的发明权判给了比耳。法官的理由是“虽然爱迪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他最终认为电话没有实用价值而放弃,可比耳没有放弃。他将电话螺母转动了4.1周,改变了电流的幅度,致使电话有了实用价值。所以电话的发明权归比耳。爱迪生的失败,距离成功有多远呢?仅仅是将一个螺母转动4.1周而已。还有医学家罗斯,为了证明蚊子是疟疾的媒介,日复一日地和蚊子打交道。1893年夏天的一天,天气特别炎热,他在显微镜下已经艰苦地观察了八个小时,眼睛酸痛、视力模糊、蚊虫叮咬、汗流浃背,他已经筋疲力尽。可是还有两只蚊子没有观察。他咬着牙继续工作,终于在最后两只蚊子身上,找到了与疟疾寄生虫的色素完全一样的小颗粒,为人类找到了传播疟疾病的根源。如果他当时意志不坚定,没有咬牙坚持观察最后两只蚊子,或许就会让疟疾病的根源从此埋没,人类至今还可能在疟疾病恣虐下饱受魔难。坚持就是胜利,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感受。哥白尼研究著述“天体运行”用了三十六年,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年,歌德写诗剧“浮士德”花费了六十年,“红楼梦”一书耗尽了曹雪芹毕生的心血…….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放弃就是失败,坚持就能成功,这是成就事业的铁律。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坚持的心态。

6、如何修炼正确的心态。

心态是人的心理由于各种信息刺激所做出反应的趋向,积极正确的心态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修炼获得的。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到这个世上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善良,本无品行好坏,素质高低,心态优劣之分,是后天的习炼造就了人们的不同。到底如何修炼正确的心态呢?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就是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方法,用各种信息去激发去催生正确心态的诞生。如何修炼正确的心态,具体的做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获得知识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明大势,只有学习才能知不足,只有学习才能求改变。我们要向社会学习,向书籍学习,向古今中外的先贤哲人学习,向一切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增强我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唤醒我们心中的动力。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在世不能白来一趟。报效祖国,贡献社会,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所有的人,从你降生的那一刻起,你就被赋予了这种使命。这种使命将伴随你的一生,谁也不能推托。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光速、多变、危机的时代。生活中充满了挑战,为了生存挑战危机,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只有时刻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时刻牢记我们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时刻清醒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危机,用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不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改变自己,就能不断修炼成积极正确的心态。

(2)优化自己的生活空间,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上好人学好样,跟上巫婆会跳神。潜移默化的威力太大了。一个人如果长期和那些心态消极的人在一起,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消极。环境、氛围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要修炼积极的心态就要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远离那些愚昧、落后、心态消极的人,主动地去感触和接受优秀人物,使自己的心态受到积极的影响和感染。

(3)多读成功人士的传记和著作,多听成功人士的讲课。每个成功人士,他们走过的都是坎坷成功路,他们的著述的都是精彩拼搏图。多读哲人、伟人和科学家的传记、著作,用他们那些传奇的人生经历,永远奋进的精神,不断地激励我们自己,锤炼我们的心态。

(4)凡事主动出击,一切从今天开始。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改变自我,修炼心态必须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绝不能等到明天。明天只是一种期待和希望,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很多智慧超群的人,留在身后的仅仅是没有实现的明天的计划和半途而废的诱人方案。明天是那些懒散无能之辈逃避改变,掩饰失败的最好的搪塞之词。提炼正确心态不能推委,不能拖延,要立即行动,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不利于修炼正确心态的事,再小也不能做;
有利于修炼正确心态的事,哪怕再小也要立即行动,马上去做。

(5)克服怯懦,增强自信。很多事情的失败不是因为困难而是因为怯懦。争取成功的过程还没开始,就因为怯懦的心态而放弃了努力。这样,再容易的事情也不可能做成。修炼正确的心态必须克服怯懦,充满自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信:我能行!我最棒!我一定能成功! (6)远离无聊。无聊的本质就是消极、无奈、无意义,它使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消亡。它是成功的腐蚀剂。修炼正确的心态就要远离无聊,不做无聊的事情,不说无聊的闲话,不交无聊的朋友。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时刻把事业放在心上。

(7)驱除懒惰,百事勤奋。懒惰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多美好的事业都是因为懒惰而失败。勤奋是人的一种美德,很多艰难的事业因为勤奋而成功。勤奋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懒惰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消。勤奋使人成功,懒惰使人失败。一位科学家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动物能登上金字塔顶,一个是雄鹰、另一位就是蜗牛。雄鹰凭借不懈的飞翔,蜗牛凭借坚韧的爬行。它们都登上了金字塔顶。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慧和机遇等外部条件外,勤奋努力就是主要成因。只要勤奋,哪怕是质资平庸的蜗牛也能登上塔顶;
如果懒惰,就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不能登上塔顶。修炼心态,提升自我就要驱除懒惰,百事勤奋。

人生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心态就是我们调控人生的控制塔。心态的不同导致人生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会有天壤之别。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心态是后天修炼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修炼我们的心态来成就我们的事业,改变我们的人生。

(8)、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包括正视社会和正视自身两个方面。社会是客观的,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不利于自己的一面。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
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社会、逃避社会。大学生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视自身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表现、学习状况、个性心理特征等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只有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才有利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

  (9)、敢于竞争   大学生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敢于竞争,才能适应新的就业机制的要求。敢于竞争,就要从实际出发,发挥特长,依靠真才实学,准备经受挫折,做竞争的强者。

  (10)、不怕挫折   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或多或少地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大学生应该保持健康的心理,采取冷静的态度,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勇于战胜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11)、放眼未来   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意愿难以完全实现。对此,大学生应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要从长计议,放眼未来,从大处着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思考与练习   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有哪些?   2、适用于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哪些?   3、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择业心态?    第八章 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目前常见的简历、面试、笔试的种类,重点掌握自荐、面试、笔试的技巧方法,并能在求职择业中自觉地运用。

教学重点:
1、推荐及推荐材料的准备 2、面试技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推 荐   一、常见的推荐种类主要有:
1、学校推荐:学校推荐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权威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代表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是最主要、最有效、就业成功率最高的就业手段。

2、自荐。自荐分为书面自荐、报刊广告自荐、电话自荐、网上自荐等 电话推荐是在有人为你铺垫的情况下使用为佳。

电话礼仪——选择打电话的时间,注意尊称和礼貌用语的使用,音量和语速的控制,通话时间长度。

电话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就读学校、专业、学历、能力、求职等,组织语言、言简意赅,吐字清楚,辞达意准,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3、师长的推荐 4、父母亲和亲戚朋友的推荐 二、推荐材料的准备 推荐表的功能:赢得面试机会的“敲门砖”。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经验、普通话水平、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各种获奖证书打造了这块“敲门砖”。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一律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书写工整。

  1、自荐书   自荐信的格式: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尽可能将自荐信内容浓缩在一页。

  自荐信的内容:简单的自我介绍,自己求职的愿望,求职的理由及自己具备的资格。

  自荐信的写法:态度诚恳,措词得当;
着眼现实,找准长处和特色;
实事求是,真实准确;
富有个性,不落俗套,字迹工整;
避免陈词滥调,保持最强的可读性。

2、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的格式:按时间顺序从高中阶段起列出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

  个人简历的主要内容:个人的基本情况,个人的学习、工作经历及取得的成绩。特别注重社会实践的经历,表明自己具有与工作目标相关的良好素质、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

  3、其他材料。

  三、自荐技巧   1、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自荐方式。

2、抓住时机,积极主动,自我推销。

3、准备充足的自荐材料。

  4、采取适当的寄送方式。

  5、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

  6、赢得好感的技巧。

第二节 面 试   一、常见的面试种类及问题   常见的面试种类主要有:模式化面试、问题式面试、非引导式面试、压力式面试、综合式面试等。

  二、面试的准备 1、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2、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研究用人单位,找资料,上网查询。

3、要准备随时回答有关自己的问题。

  4、注意仪表端庄。

  5、进行模拟面试训练。

  6、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1、应试者的基本礼仪。

  2、应试者语言运用的技巧。

  3、应试者手势运用的技巧。

4、应试者回答问题的技巧。

5、60秒抓住考官的心 6、消除过度紧张的技巧 7、正确对待面试的失误 预祝同学们拥有健康的心,蓄势待发,挑战未来 第九章 不同类型单位的求职向导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类型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其各自对从业者的特殊要求,从而为毕业生在不同类型单位的求职择业提供向导。

教学重点:
1、 如何报考国家公务员 2、 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企事业单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如何报考国家公务员   一、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其职能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的有关情况;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关的有关情况;
各级政府机关的有关情况;
各级政府机关情况;
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有关情况;
各群众团体机关的有关情况。

  二、报考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国家对报考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在素质上有较高的要求,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注意事项   1、招考对象和报考条件。

  2、报名程序和方法。

  3、考试时间和内容。

4、考试题型及答题方法。

第二节 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须知   一、国有企业及其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大学毕业生应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积极投身于改革中的国有企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振国有企业雄风,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

  二、国有事业单位及其主要任务   国有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心单位;
科研事业单位;
文化艺术事业单位;
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单位;
综合技术服务事业单位;
卫生事业单位;
体育事业单位;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农业、林业和水利事业单位等。各类国有事业单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和工作任务。

  三、国有企事业单位对应聘者的特殊素质要求   科研类、教育类、医疗卫生类、文化新闻类、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等等不同类别的职位对应聘者素质的不同要求。

第三节 应聘非国有企事业单位须知   一、各类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特点   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有关情况;
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情况;
民办企事业单位的有关情况。

  二、各类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人事管理规定;
外商投资企业的人事管理规定;
民办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

  三、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对应聘者的特殊要求 大学生应聘非国有企事业单位,要有肯吃苦的思想准备;
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
要有从事各种工作的能力;
要全面看待这类单位的工资待遇。

  思考与练习   1、报考国家公务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2、各类非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规定中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有哪些? 第十章 适应社会 走向成功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角色转换时期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迈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学重点:
1、毕业生角色的认知和角色的转换 2、毕业生如何尽快适应社会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角色转换与角色认知   一、大学生就业后的社会角色转换   1、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的地位和身分所决定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行为模式,是社会赋予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社会群体的基础。它揭示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代表了每人人的身份。角色转换,即人的社会任务或职业生涯不断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角色转换的根本变化是权利和义务的变化。

  2、毕业生就业后的社会角色转换不是瞬间发生和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性行为,包括取得角色和进入角色两个环节。即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持派遣证报到——踏上工作岗位——见习期结束,这一过程称之为取得角色;
取得某个角色——获得某个角色的认可——自觉地、完全地投入某个角色,这一过程称之为进入角色。

  二、角色转换的认识与实现   1、正确认识角色转换。社会角色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三要素组成。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规范不同,社会权利不同。

2、角色转换的实现。角色转换通常包括角色领悟、角色认识、角色实现三个方面的内容。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大学生要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应自觉克服依恋、畏缩、自傲、浮躁等不良心态,努力做到安心本职、甘于吃苦,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挑重担、乐于奉献。

第二节 如何尽快适应社会   一、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1、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是某种客观事物首次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包括事物的外观形状、行为特点、价值评价等。第一印象在人与人相互认识和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有:前摄作用,即先入为主效应;
光环作用,即晕轮效应;
定势作用,即定势效应。

  2、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还应注意一些实用技巧,如衣着整洁、讲究仪表、举止得体、虚心求教、守时守信、遵章守纪、严守秘密、待人真诚等。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第一步,还需长期不懈地努力,以自己良好的品质、正直的为人、出色的工作去建立更深层次的长期印象。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意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是以一定的群体为背景,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经过认识调节、情感体验、行为交往等手段而形成的,是人们长期交往的结果。人际关系既可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也可表现为团体和团体之间的交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时空接近的程序、交往频繁的程度、个性相容的程度、态度相拟的程度、需求互补的程度等。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意义在于:可尽快消除陌生感,适应人际环境;
可使工作顺心,生活愉快;
可使自己心情舒畅,心理健康;
可增进团结,有利集体。

  2、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尊重他人,不自恃清高;
平等待人,不厚此薄彼;
热心助人,不见利忘义;
诚实守信,不贪图虚名;
主动随和,不孤陋寡闻;
律己宽人,不心胸狭窄;
服从领导,不无理抗上。

  三、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   由学校步入社会,毕业生常会面临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
社会需要与自我完善的矛盾;
学生习惯行为与社会角色的矛盾恩赐对这些矛盾,大学生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努力做到:
  1、立足新岗位,树立新意识,即树立角色意识、独立意识、主人翁意识、协作意识等。

  2、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只有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3、把握时机,适时调整,根据社会形势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三节 艰苦创业 奋斗成才 大学生就业后,即开始了人生长途中一段新的征程。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立大志、图伟业、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竞争进取、艰苦创业,应该在竞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完善自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建功立业、奋斗成才,担负起距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为中华腾飞贡献自己的青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角色转换?怎样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2、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如何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尽快适应社会? 第十一章 上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网络查找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

教学重点:
1、就业网址 2、就业岗位的查找、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用人单位的视屏面试的操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就业网址 二、就业岗位的查找、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用人单位的视屏面试的操作。

第十二章 就业模拟面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模拟面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面试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从面试、试教、说课、技能展现进行一次演练。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面试材料,写试教教案和说课教案。技能展现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18名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每生10分钟,共计180分钟。

第十三章 考试考查 1、 考试时间:90分钟 2、 考试内容:见考试试卷 二〇〇七年三月——七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意义 2、掌握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 3、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与任务 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况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与任务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及课程概况 教学重点:
1、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与任务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第一节 就业指导概况 2、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与任务(一)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概况 一、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 (一)就业的含义和特征 1、就业的含义 就业是指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

2、就业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 (2)经济性 (3)流动性 (4)变动性 (5)计划性 (二)就业指导的含义 就业指导就是指导者帮助泽业者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的过程。

二、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 (一)就业指导的由来 如果从产生上来说,应该是从人类有了职业分工就形始有了就业指导;

如果从专业门类来讲,就业指导萌芽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主要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一些学校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历史 就业指导的产生(1916年—新中国成立):各种职业指导的成立阶段 就业指导的单一化(新中国成立后—1992年):劳动就业执行国家统包统分制度阶段 就业指导正式成立和发展(1993年—现在):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1、理论研究 2、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3、建立服务市场 4、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与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的理想,积极进行职业发展准备 (二)就业政策指导 (三)信息服务指导 (四)思想指导 (五)技巧指导 (六)个人特征评价 (七)择业心理咨询 (八)创业指导 (九)基本法律知识指导 三、小结 本节主要讲了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历史、现状,大学生就业指导所包含的九大内容。

第2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与任务(二、三) 2、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及课程概况 二、教学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 (一)课堂群体学习指导 1、就业指导课程 2、专业介绍 3、渗透就业指导知识的专业课程教学 4、就业知识讲座 (二)个别性化指导 (三)主题活动指导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任务 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概况和社会需求,把握现行就业政策,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和发展职业角色技能和生活角色技能,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巧,养成良好的心态,实现成功就业,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及课程概况 一、就业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此而做准备 (二)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四)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本课程的设置、内容、讲授方式及要求 (一)本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第一模块:就业、就业指导与就业制度(第一、二章) 第二模块:职业与职业生涯设计(第三、四、五章) 第三模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第六、七章) 第四模块:大学生择业准备(第八、九、十章) 第五模块: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技能(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第六模块:大学生成功就业(第十四、十五、十六章) (二)本课程的讲授方式与学习要求 1、课程的讲授方式 (1)讲解重要的知识点 (2)开展择业模拟活动 (3)既客观反映专业和本校的就业指导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2、课程的学习要求 (1)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

(2)对自己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观。

(3)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4)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

(5)刻苦练习,掌握求职择业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6)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具备良好的择业心理素质。

三、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形式与任务。

第二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劳动人事制度、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及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过程;

2、掌握我国劳动人事、职业资格以及就业等相关政策;

3、明确当代大学生如何适应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制度等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 一、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 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三、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教学重点 1、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2、职业资格的考试类型及方法 3、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第一节 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2、第二节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一)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一、劳动人事制度 (一)劳动人事制度的含义 劳动人事制度或称人事管理制度,指的是在劳动人事管理活动领域中,围绕协调人事关系的目标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正式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体系。

(二)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划分 1、劳动管理制度 劳动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基本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人与事及其共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它包括劳动力的培训、招收、录用、调动、考核、奖惩、辞退、工资、保险、劳保等制度。

2、人事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基本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人与事及其共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它包括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调配、培训、考核、晋升、奖惩、工资、福利、军干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安排、离退休等制度。

二、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人事制度 (一)特征 主要表现为: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依靠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用人的数量、形式和办法。

(二)弊端 1、统得过严,削弱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2、包得过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卡得过死,束缚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主要是规定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由固定工的形式改为劳动合同制的形式。

(二)人事制度的改革 主要是在干部队伍中实行一是“四化”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二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三是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四是建立公务员制度等等。

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国家公务员是指在政府中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它包括政务和业务两类人员,政务人员是实行任期制并担负决策和指挥的责任,业务人员是实行常任制并肩负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责任。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主要是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

在推行聘用制度上,由干部终身制改为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
在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上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对专业技术岗位上,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
对管理人员则实行定员、定岗、定责的职员制度。

3、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
对企业内部人事实行自主选人用人的新机制。

4、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 国家先后出台有关人才招聘、辞职、辞退和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等相关文件,并相继成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等,这对在职人员的合理流动、消除障碍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一、我国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一)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初步确立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人事部门在23个行业中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90个工种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就业。

(二)就业准入控制政策 (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职业资格的概念 2、职业资格证书的含义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含义 三、小结 本节主要讲了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状况以及职业资格的有关知识。

第2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1、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二、三) 2、第三节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教学过程 二、职业资格的考试类型及方法 (一)如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基本程序:申报等级—培训(视情况而定)—考核(知识、技能) 1、从业资格证书 2、执业资格证书 3、执业资格注册 (二)职业技能鉴定 1、什么是职业技能鉴定 2、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3、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条件 4、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及方式 5、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三、职业资格的适应 第三节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毕业生分配制度 (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 1、“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原则 2、“统筹兼顾,加强重点”的原则 3、“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原则 4、“专业对口,学用一致”的原则 5、“择优分配,优才优用”的原则 (二)毕业生分配工作程序和步骤 1、制定分配计划 2、编制调配计划 3、派遣 4、接收 5、调整 (三)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弊端 1、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历史作用 2、计划分配制度的弊端 (1)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影响了学校办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影响了用人单位吸引和择优选用急需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程 (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三)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义 1、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增强了高校办学的活力 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全面发展自己的自觉性 3、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 4、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珍惜人才资源的良好风气 三、总结 本章主要讲了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状况,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相关要求,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社会职业与职业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职业种类及职业发展趋势 2、明确高校毕业生如何适应未来职业及就业的要求 教学内容 一、职业概述 二、职业分类 三、职业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1、职业的含义、特征及分类 2、未来职业的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趋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第一节 职业概述 2、第二节 职业分类 二、教学过程 (一)引语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职业概述 一、职业的含义 (一)职业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报酬工作,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

内涵:(1)取得劳动报酬;
(2)从事某种社会活动;
(3)有一定的周期;
(4)有一定的规范性;
(5)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二)职业的构成因素 (1)职业名称(2)职业功能(3)职业技能(4)操作规范(5)活动领域(6)知识内容。

(三)职业的能力组成 1、职业技能:(1)交流表达(2)数字运算(3)改革创新(4)自我提高(5)合作协调(6)解决问题(7)信息处理(8)外语应用 2、职业道德:(1)遵纪守法(2)创造性地完成任务(3)团结协作(4)维护组织利益(5)奉献精神 二、职业的社会特征 1、产业性 2、行业性 3、层次性 4、组群性 5、时空性 三、职业的社会功能 1、从个人角度上看:
(1)个人经济收入的来源 (2)促进个性发展的手段 (3)个人在社会劳动中的具体体现 (4)个人获得的名誉、权力、地位是在职业中产生的 2、从社会角度上看:
(1)职业的活动构成了社会的活动 (2)职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3)职业分工构成经济运行的主体 (4)职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 (5)职业的运动变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二节 职业分类 一、国外的职业分类 1、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1)白领工作人员:专业、科技性人员、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 (2)蓝领工作人员:手工艺、运输工、农场以外工人和服务性工人 2、按心理的个性差别差异进行分类 (1)现实型(2)研究型(3)艺术型(4)社会型(5)企业型 3、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八大类(1)专家、技术人员 (2) 政府官员、企业经理(3) 事务工作人员(4)销售工作人员 (5)服务工作人员 (6) 农、林、牧、渔工作人员(7)生产工作人员 (8)其他。

二、我国的职业分类 八大类(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2)专业技术人员 (3)办事人员 (4)商业、服务业人员 (5)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7)军人 (8)其他从业人员 三、职业分类的基本特征 (1)科学生(2)适用性(3)先进性(4)开放性(5)国际性 四、劳动力资源市场 (一)劳动力资源市场的发展 (二)劳动力资源市场的现状 (三)发挥劳动力资源市场作用的办法 三、小结 本节主要讲了有关职业的含义、特征、功能以及职业的分类 第2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节 职业发展趋势 二、教学过程 第三节 职业发展趋势 一、职业整体发展趋势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 (一)当前职业的发展态势及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在不断地分化、重组,新的职业层出不穷,旧传统职业面临消亡。就我国而言,由于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和并存,第一、二产业的社会职业以消亡和重组为主,第三产业则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其特点:
一是社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种类变多)。

二是社会职业结构变化越来越快(结构变快)。

三是脑力劳动者职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脑劳变大)。

四是劳动岗位的地域空间越来越小(地域变小)。

五是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复合程度越来越高(复合变多)。

(二)未来职业发展趋势 1、出现大批新兴职业 2、技术性职业将成为各行业职业主体 3、现代行政办公型职业得到迅速发展 4、服务型职业广泛发展 5、未来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6、职业者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7、执业资格制度将促进职业的规范化 8、未来职业将更加重视体现人的自我价值 (三)在上述趋势的引导下,人才流向的特征 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流动具有强烈吸引力 2、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才流动的重要导向 3、人才流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 4、人才流动国际化趋势正在加强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 (一)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 1、国内经济发展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机遇 2、国家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3、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连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6、信息网络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毕业生就业中应该处理好几个问题 1、高校毕业生要正视面临的就业形势 2、高校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转变观念 3、高校毕业生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三、未来职业的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一)世界未来职业发展趋势 20个主导行业:(1)法庭会计师(2)广告业(3)文化艺术与娱乐(4)咨询业(5)教育(6)化学工程(7)交叉学科(8)医学(9)市场营销(10)生物制药(11)计算机技术(12)通信业(13)电子工程技术(14)金融(15)公共事业(16)社区医疗服务(17)社会工作(18)信息服务(19)法律(20)执法 (二)21世纪中国急需的人才 1、未来10年科技领域发展潜力有:(1)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3)新材料(4)新能源(5)空间技术(6)海洋技术 2、21世纪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有:(1)网络信息咨询(2)房地产开发(3)社会保险(4)家用汽车制造(5)邮政与电信(6)老年医疗保健品(7)妇女儿童用品(8)旅游(9)建筑与装潢(10)餐饮、娱乐与服务 3、21世纪的主导职业有:(1)会计(2)计算机技术(3)软件开发(4)环境保护(5)健康医药(6)咨询服务(7)保险(8)法律(9)老年医药(10)家庭护理和服务(11)公关(12)市场营销(13)化生技术(14)心理学(15)旅游(16)人力资源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1、供求形势将发生变化 2、无形市场发展加快 3、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4、就业市场的功能更完善 5、宏观调控将进一步加强 三、总结 本章节主要讲了职业的含义、特征及分类,具体分析了国内外职业休整发展趋势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及要求,它将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职业素质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社会职业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要求 2、明确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时代的要求 教学内容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二、职业基本素质 三、各类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教学重点 1、职业基本素质 2、大学生职业基本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第一节 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第二节 职业基本素质 二、教学过程 第一节 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素质及其特征 1、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

2、特征 (1)职业性(2)稳定性(3)内在性(4)整体性(5)发展性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有客观的要求 2、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职业素质 3、职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二节 职业基本素质 一、优秀的道德品质 1、道德品质是社会现象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2特征:(1)爱祖国,爱人民(2)遵纪守法(3)明礼诚信(4)敬业奉献 二、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即你对所学习的专业及非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

三、健康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1、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的本质特征。

2、表现:
(1)精神愉快,适应能力强 (2)恰当地了解自我,具有容纳自己的态度 (3)工作学习效率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即心理效能发挥得好 (4)人际关系和谐 (5)行为的统一协调 五、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
(1)真诚(2)宽容(3)谦和(4)协作精神 六、强烈的竞争和创新意识 1、强化创新意识(求知欲、进攻性) 2、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想象) 七、一专多能的素质 即精通“一专”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多能”地发展 八、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信息采集、分析、存储、加工、运用、交流等能力)包括:
一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即使用计算机以及软件的能力 二是数据处理能力,即收集、积累、检索和加工那些有助于开展业务的数据能力 三是行业信息能力,即对行业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决策 三、小结 本节主要讲了职业素质的含义、特征以及当代大学生加强职业教育素质的必要性,还讲了对八大职业素质的基本认识 第2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节 各类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 第三节 各类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职业 类型 职业道德 职业能力 知识结构 社 会 文 化 1、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敏锐的观察力 2、丰富的想象力 3、迅速吸收新思想的开放心态 4、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5、特殊气质和全神贯注的创作冲动 1、良好的美学知识 2、对主流文化的充分了解 应 用 技 术 1、要有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1、勇于创新的精神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较强的图表运用、文字表达能力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相关知识 2、有较强的外语水平,能够迅速掌握本学科最新的技术动向 经 济 管 理 1、要有高尚的职业修养 2、要有强烈的金融责任意识 3、严格保守金融、商业机密 1、迅速捕捉最新信息的能力 2、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3、熟练的业务处理技能 4、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市场开发能力 5、预测与决策能力 6、战略设计与策划能力 1坚实的专业知识,用以确保分析判断的准确性 2、极强的外语水平,能够迅速掌握最新的世界经济动态 3、极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科 学 研 究 1、热爱专业,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2、勤于实践,刻苦钻研,不畏艰辛,不斤斤计较名利 3、具有高度的协作精神,在科研攻关中善于与人协作 4、服膺真理 1、较强的创造力 2、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 3、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具备社会活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理解判断能力 5、高度的综合能力 1、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精通外语和计算机 3、懂得与本专业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 4、有一定的哲学基础 行 政 管 理 1、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2、要有坚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3、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要有大局意识 5、要有奉献精神 6、要有敬业精神 1、筹划能力 2、组织协调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 4、随机应变能力 5、开拓创新能力 6、信息管理能力 1、要有高度的理论修养 2、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3、要积累工作经验 公 共 服 务 1、具有较为强烈的服务意识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1、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一定的相关知识 2、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总结 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职业素质的含义、特征,职业八大基本素质,种类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当代大学生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第一要务是如何做好和胜任自己的工作,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学习和掌握职业的基本素质,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是时代所迫。

第五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目的 1、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步骤 2、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教学重点 1、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二、教学步骤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指以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

(二)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2、表现:, (1)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2)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包含生涯目标的确定、生涯措施的实施及目标实现的长期过程。

(3)组织应积极了解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服务。

3、特征:
(1)可行性(2)适时性(3)灵活性(4)持续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 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一)人生理想规划 (二)职业选择规划 1、兴趣与职业选择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有趣—乐趣—志趣 2、能力与职业选择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包括:学习(智力)、语言表达、算术、空间判断、形态知觉、事务、动作协调、颜色分辨、手巧。

3、气质与职业选择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征。

4、性格与职业选择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价值观与职业选择 职业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

6、专业与职业选择 (三)学习目标规划 1、专业思想修养及专业技能提高 2、职业价值观修养及职业技能训练 3、情商、意商和诚商的自我完善 4、潜能开发 三、小结 本节主要阐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本内容。那么如何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我们下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第2课时 一、主要学习内容 第三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二、教学过程 第三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一、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要明确:(1)我是谁(2)我想做什么(3)我能做什么 二、外部环境分析 (一)社会环境 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职业等环境的分析 (二)组织环境 主要包括:行业、企业等环境的分析 三、确立目标 (一)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 1、专业技术型发展路线 2、行政管理发展路线 3、自主创业 (二)目标的确立 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 (1)分析自身优劣势(优势—劣势—机会—威协) (2)确定目标,形成目标方案(个人基本情况—目标规划—指导思想和行动方向) 四、实施策略 试探期(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 定向期(二年级):考虑深造或就业 冲刺期(三年级):锁定目标 分化期(四年级):深造或就业准备 五、反馈评估 要求: 1、对核心目标和主要实施策略进行评估 2、分离出最新的要求 3、寻找突破方向 4、关注最弱点 三、总结 本章主要讲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步骤,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这对应届毕业生或是在校大学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第六章 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 教学目的 1、了解当代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明确大学生应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内容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 四、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重点 1、如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大学生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大学生就业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第一节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第二节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步骤 第一节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特点 1、合理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是一个由很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

2、特点:(1)有序性(2)整体性(3)平衡性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内涵 (一)学科基础知识结构。即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定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性。

(二)整体知识结构。即所掌握的各门学科知识的组织状况。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几种模式 (一)宝塔形知识结构 (二)网络型知识结构 (三)帷幕型知识结构 四、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一、要根据准备选择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知识结构的类型 第二、根据拟构建知识结构模式进行优化组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类型 第三、在就业前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从事职业的具体层次,进一步调整知识结构使之更加合理 为此,要求我们要重视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讲究科学方法和付出艰辛的劳动。

第二节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科学思维方式 的主要特征 (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四)理发性思维的特征 二、大学生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加强对哲学的学习 (二)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三)独立思考问题 (四)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五)努力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 三、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内涵、特点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特点,大学生应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2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1、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 2、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步骤 第三节 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表达能力 2、适应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 4、动手能力 5、组织管理能力 6、开拓创新 7、竞争能力 8、决策能力 二、大学生获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勤奋学习,积累知识。

第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第三、启迪思维,发展兴趣。

第四、超越自我,不断进步。

第四节 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一、倡导课余生活 (一)大学生课余活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调整充实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锻炼各种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四)丰富大学生的情感,陶冶高尚情操 (五)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 二、开展社会实践 (一)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意向素质 (二)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智能素质 (三)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 (四)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完善校园文化 (一)培养正确的观念,提高思想素质 (二)培养良好 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 (三)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四)加强实践训练,提高能力素质 (五)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心理和身心素质 三、总结 本章节主要讲了大学生求职择业四个知识能力方面的准备:一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内涵、特点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大学生应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大学生就业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及获取的方法和途径。四是大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第七章 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教学目的 1、了解创业、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含义及其培养 2、明确大学生创业的误区以及处理好创业与学业、毕业、就业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创业及创业意识 二、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 三、创业实践类型与创业案例 教学重点 1、大学生如何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大学生创业的误区以及处理好创业与学业、毕业、就业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第一节 创业及创业意识 2、第二节 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一) 二、教学步骤 第一节 创业及创业意识 一、创业的含义与特征 1、创业(或称自主创业)是指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创造性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实践过程 2、特征:(1)开创性(2)动态性(3)社会性(4)持续性 二、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社会背景 (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大学生创业 (二)现阶段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创业 三、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能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 (三)大学生创业能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中坚力量 (四)大学生创业能促进知识成果向生产力转换 (五)大学生创业将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创业意识的含义与创业意识的培养 (一)创业意识的含义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

(二)创业意识的培养 1、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2、树立起“创业创造价值”新观念 3、培养创业兴趣 4、树立竞争、创新意识 5、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 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 一、创业素质 1、创业文化专业素质 创业知识要求体现在:
第一、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第二、应具备相关的商业知识。

第三、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第四、应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

第五、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

2、创业思想道德素质 3、创业心理素质 主要包括:
第一、要有坚定充分的信心 第二、要有过人的胆识 第三、要有矢志不渝的恒心 第四、要善于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第五、要关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 第六、要理性思考,克服盲目冲动 4、个性品质 主要包括:
第一、自主性 第二、主动性 第三、敏锐的洞察力 第四、自我实现欲和创新精神 5、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小结 本节主要讲创业的含义、特征及创业的意义及培养,创业意识的含义及培养,创业的基本素质。

第2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1、第二节 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二、三) 2、第三节 创业实践类型与创业案例 二、教学过程 二、创业能力的含义与创业能力的内容 (一)创业能力的含义 创业能力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 (二)创业能力的内容 1、专业技术能力 2、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 2、综合性能力 三、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专业知识是促进素质与创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源泉 (二)专业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实践是提高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 创业实践类型与创业案例 一、创业实践类型 (一)有偿性和见习性创业实践 (二)模拟性创业实践 (三)虚拟性创业实践 (四)勤工俭学创业实践 二、创业误区与几个关系的处理 (一)大学生创业的误区 1、技术误区 2、求大误区 3、趋利误区 4、受挫误区 (二)大学生创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创业与学业的关系 2、创业与毕业的关系 3、创业与就业的关系 三、创业实践案例 (一)“视美乐”创业成功启示 (二)“编程”创业经历 三、总结 本章节主要讲了创业的含义、特征及创业的意义及培养,创业意识的含义及培养,创业能力的含义及培养,创业的基本素质,创业应注意事项及处理好创业与学业、毕业、就业的关系。

第八章 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就业工作程序 教学目的 1、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及区内处地方性政策 2、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般程序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 教学重点 1、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2、就业工作基本程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政策 二、教学步骤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政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总的原则:坚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优生优用的原则。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采取积极有较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策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1、毕业生就业鼓励政策 2、委托培养与定向生就业政策 3、高职生就业政策 4、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 就业政策 5、考研究生就业政策 6、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政策 7、毕业生二次择业政策 8、近年来国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政策 9、关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 二、广西部分地区接受毕业生的地方性政策 (一)南宁市 (二)桂林市 三、区外部分地区接受外地生涯毕业生的地方性政策 (一)北京市 (二)上海市 (三)广州市 (四)深圳市 三、小结 本节主要讲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及广西的南宁、桂林,省外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方性的相关就业政策。

第2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 二、教学步骤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 一、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责 (一)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1、成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就业的计划形式 3、计划方法 4、报到证制度 (二)就业工作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1、国家教育部的主要职责 2、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的主要职责 3、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 4、各级政府主要职责 二、就业工作基本程序 (一)管理部门的一般工作程序 1、制定政策 2、资源统计 3、就业指导 4、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 5、制定就业计划 6、毕业派遣和调整 7、报到接收工作 8、待就业登记 (二)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择业程序 1、了解就业政策 2、就业准备 3、收集处理就业信息 4、确定目标 5、择业决策 6、参加双向选择活动 7、签约 8、文明离校与报到就业 9、调整改派 三、就业方案制订的程序 (一)就业协议的签订程序 (二)用人单位确认就业建议计划的形式 (三)就业建议计划的上报 三、总结 本章节主要讲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区内外地方性就业政策,具体讲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九章 就业市场与大学生就业途径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就业市场的发展状况 2、明确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途径及就业流向 教学内容 一、就业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 三、大学生就业途径与流向 教学重点 1、我国人才市场及人事制度 2、大学生就业市场、途径与流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主要教学内容 1、就业市场 2、大学生就业市场(一、二) 二、教学步骤 第一节 就业市场 一、就业市场 (一)就业市场的含义 就业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市场,是按市场运行规律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调节的一种机制 (二)三大市场及其关系 二、人才市场与人事代理制度 (一)人才市场 1、人才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人才市场或人才中心,是具有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择业和各用人单位招聘此类劳动者提供服务场所。

2、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 (1)信息服务(2)中介服务(3)指导服务(4)人才培养服务(5)人事代理服务(6)职业技能鉴定服务(7)人才素质测评服务 3、人才市场的求职方式 (二)人事代理制度 1、人事代理的服务内容 2、人事代理有关规定 3、人事代理程序 三、劳动力市场与劳动社会保障制度 (一)劳动力市场 (二)劳动社会保障制度 内容:(1)劳动就业(2)社会保险(3)工资分配(4)劳动关系(5)劳动立法与监察(6)其他社会保障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类型和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类型 1、无形市场 2、有形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特点 特点:(1)专门性(2)群体性(3)时效性(4)区域性(5)集中性(6)影响性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职能和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职能 (1)信息服务(2)中介服务(3)活动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作用 第一、对大学生成才具有激励作用 第二、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起导向作用 第三、对毕业生资源起合理配置作用 三、小结 本节讲了就业市场的人才市场、人事代理及保障制度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类型、特点、职能和作用 第2课时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原则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 (1)供求机制(2)价格机制(3)竞争机制(4)激励机制(5)风险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原则 (1)公开原则(2)平等原则(3)竞争原则(4)择优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途径与流向 一、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与录用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

推荐访问: 就业指导 大学生 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