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建设方案】职业学校有哪些专业

2021-11-03 09:34:48 | 浏览次数:

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现代农艺专业建设方案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西北部、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全县辖区面积4299.92平方公里,辖15镇14乡,568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5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6.95万人,农村劳动力26万人,其中可供输转16.82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近年来,陇南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深度落实“433”发展战略,在“互联网+”行动和“1+17”精准扶贫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中,呈现出对大电商、大旅游、大护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礼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基础先行、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全力培育发展“金、石、果、畜、药”等战略性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县上下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积极推进科教兴县战略,礼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调整全县高中阶段的教育布局,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大致相当,在财政资金、教育附加的分配、师资配置等方面向职业教育倾斜,使礼县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县内中职学校积极引入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开展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在当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学校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秉承“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办学理念以“立德、厚知、强技、增能”为校训,以“风正业实,德馨技强”为校风,改革创新,强化管理优化队伍,狠抓内涵,办学质量大幅提升。“两考一赛”成绩连续三年陇南第一,全省前茅,学生文化课达标率98.7%,专业技能合格率99%,就业率96%。目前已基本形成稳定长效、适应专业需求遍布全国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实习网络,确立了“市场引领,东进西扩,多方联动”的就业方略,学生学得好,送得出,就业有保障。学校先后获得甘肃省重点中职学校,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甘肃省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甘肃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2017年入围省级示范校。校长廖百如同志被评为陇南市名校长、甘肃省职业教育明星校长。

目前,学校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以“多元化、市场化、特色化;
升学兼就业、联办兼自主;
中高对接、校企联合、产教融合”为办学模式,锐意改革,创新管理,强抓质量,朝着高端发展方向大步迈进。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落实省、市职业教育政策,紧紧围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二、学校基本条件 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87年10月,是一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68.6亩,建筑面积35300平方米,在校学生3047人,教职工208人,有计算机网络教室5个(计算机460台),多媒体教室63个,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专业实训室共35个,开设文秘、护理等10个专业。

建有功能完善的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食堂等教学及生活服务设施。建成了600个信息点容量的校园网,具有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功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三通两平台”。

图书3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5万册)。教学楼可容纳3500人同时上课,实训楼有800个实训工位。

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适应社会发展 学校着力改革封闭、低效、中小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紧扣中职生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面向市场、企业,面向产业升级需求,建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网络。学校与华通电脑有限公司(惠州)、东莞铨讯电子有限公司、光宝集团(广州厂)等1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为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办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学校确立了“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办学理念,并经长期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市场化、特色化;
升学兼就业、联办兼自主、县域兼国内;
长短结合、内外互补、中高对接、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升学教育、中高对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生就业、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成效显著。

3.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学校通过深入研究“教情”、“校情”、“生情”,尊重中职生“学业差异”、“需求差异”、“个性差异”、“年龄差异”,改革教学中忽略各种差异的“齐步跑”、“一刀切”的做法,大力实施了“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的“三分三因”教学模式改革, 使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应教学策略的实施中,获得了适合自身要求的发展。学校大力推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行为导向教学法,“两考一赛”成绩、就业人数、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4.创新教学内容 学校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以专业学习为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专业课课程体系,改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课程体系,教学中力求“以新换旧”,吸纳专业新成果。学校组织力量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地方特色产业、朝阳产业的一些实用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学校利用假期开展学生全员参与的“做家务,孝父母——感恩活动;
打短工,赚费用——谋生活动;
拜师傅,学手艺——增技活动”,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充实强化了学生的德育、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5.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教科室;
二是制定了《礼县职专教师培训五年发展规划》;
三是每年按照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
四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五是从人才市场或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专业教师;
六是聘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担任实践课指导教师。通过以上措施,建成了一支办学理念先进、专业技能过硬、作风扎实、干事创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6.学校内部管理高效务实 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解决方案”为创新,以责任人为中枢,以“务实、规范、精细,稳健、创新、有效”为特点,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德育工作始终贯穿“自信、自立、自强着手,全面、全员、全程育人”的方略,努力构建“课堂、管理、专题活动”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营造“人人是德育”、“处处是德育”、“时时是德育”、“事事是德育”的全覆盖立体式德育环境,德育管理呈现出“全”、“严”、“效”的特点,德育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管理中实行“校长包年级、中层包专业、班主任包班、组长包学生、教师包课堂、室长包住宿”的“六包”制度,做到了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管理效能明显提高。

7.评价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学校改革以考试、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提出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倡导目标多维、内容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评价中注重素质、突出技能;
“量”、“质”结合,过程、终结结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考试考核、鉴定测试、自评、互评、他评、项目评价、操作评价、作品评价共用,充分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激励性和发展性。

三、专业发展条件 1.社会需求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问题关系着社会安定的基础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人均耕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从业人员素质差,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5%。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礼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发展农、林、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在礼县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目前,苹果、核桃、花椒、中药材等支柱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第一,农技队伍存在青黄不接、技术指导推广不力等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严重制约着高唐农业的发展;
第二,务农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引种、滥用化肥农药、管理落后等问题较为普遍,而随着集约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发展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生产者的劳动素质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农民迫切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因此急需要提高农民经营者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管理的技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今后10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将加强涉农专业建设,着力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主要是40-50岁的技术人员,难以适应农业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全市195个乡镇,农业技术人才十分紧缺,人才需求空间较大。

2.专业建设基础和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双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 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人(赵志学);
已有双师型教师黄爱军、刘必成共2人。计划培养专业带头人2018年赵志学、2019年黄爱军共计2人;
校级骨干教师2018年李小峰、王园,2019年刘必成共计3人;
“双师型”教师2018年王园、李小峰,2019年赵志学、张维共计4人,使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

3.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探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双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整合的同时,针对升学方向的学生加强文化课的学习;
针对就业方向的学生,增强职业技能培训。

②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调研,分析专业人才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构建文化综合素养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三个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农艺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

③教学模式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多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④核心课程建设 组建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植物生长与环境》、《农业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农业科学实验与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现代农业设施》、《农产品营销》、《农作物生产技术》等核心课程,开发经济作物生产经营方向课程《果蔬生产经营技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并建设相应配套资源。

课程模块、教学安排,参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专业化方向选择“农作物生产经营”,开设“农作物生产技术(果蔬)”、“农产品营销(农业电商)”课程。

⑤校本教材建设 校企联合编写《苹果的标准化生产与经营技术》和《大黄栽培加工与经营技术》2本校本教材。

⑥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资源平台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核心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专业技术资料、教学视频、动画、试题库等资源类型,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⑦评价模式改革 改革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模式,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推行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倡导目标多维、内容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评价中注重素质、突出技能;
“量”、“质”结合,过程、终结结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考试考核、鉴定测试、自评、互评、他评、项目评价、操作评价、作品评价共用,充分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激励性和发展性。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规章制度,针对企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中寻找切入点,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在专业现有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部分实训材料、设备,使其配置与教学水平相适应,以满足学生实验、实训及社会培训的需要。

校外:利用企业现有生产环境与设施设备,建立2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教师实践提供支持。

③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 成立由企业人员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的双向管理团队,协调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管理制度,及时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的反馈信息,并改进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

五、建设进度 重点专业名称 现代农艺技术 建设负责人:庞彦宏 建设内容 2018年9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19年9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人才 培养 模式 与课程 体系 改革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体现重实践、重技能教学模式和开展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项目教学。

验收要点:
1.行业发展、社会需求与工作过程市场考察调研报告。

2.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3.现代农艺技术岗位能力分析报告 4.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家论证报告。

5.企业专家指导记录。

6.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7.毕业生的就业协议。

8.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6%,专业对口率达到94%。

9.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预期目标:
完善重实践、重技能教学模式和开展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项目 教学。

验收要点:
1.完善行业发展、社会需求与工作过程市场考察调研报告。

2.形成完善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企业专家指导记录。

4.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5.毕业生的就业协议。

6.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7%,专业对口率达到95%。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 总结报告。

8.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2.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 预期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农艺岗位能力要求,优化课程设臵,构建“基于现代农艺技术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网络课程体系。共享使用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

验收要点:
1.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调研报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3.与企业共同制定的核心课程标准及专家论证报告 4.完成《苹果的标准化栽培加工与经营技术》校本教材开发。

5.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 6.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记录。

7.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共享使用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

预期目标:
完善“基于现代农艺技术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通过信息化教学环境,完善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共享使用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

验收要点:
1.形成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2.核心课程标准及专家论证报告。

3.完成《大黄栽培加工与经营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

4.教学标准与教学计划

5.共享使用的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

6.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记录。

3.改革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
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过程评价;
健全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过程+结果”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验收要点:
1.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调研报告

2.符合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稿。

3.学生评价方案。

4.评价表、评价过程录像。

5.中级工通过率达到95%以上。

6.用工单位及社会评价良好率达到90%以上。

7.利用教务平台制订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8. 在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基础上,建立汇集电子教案、试题、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等专业教学资源;

9.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预期目标:
完善新形式下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管理模式、评估方式。

验收要点:
1.形成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2.形成满足社会与企业对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3.完善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稿。

4.利用教务平台完善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5.完善学生评价方案。

6.中级工通过率达到98%以上。

7.用工单位及社会评价良好率达到95%以上。

8.评价工作总结。

师资 队伍 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预期目标:
从企业聘请1名在行业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农艺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改革和建设。在学校原有基础上,再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

验收要点:
1.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计划。

2.专业带头人引进方案、计划。

3.国内外进修、考察的佐证材料

4.主持实训基地建设材料。

5.参加高级农艺工、果树工及中级工考评员等技能培养的相关证明。

6.结合校本教材建设到企业实习,累计不少于 1个月。

7.参加国家级培训等相关专业培训。

8.作为专业带头人参与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

预期目标:
聘请1名在行业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改革和建设。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

验收要点:
1.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计划。

2.专业带头人引进方案、计划。

3.参加国家级或境外培训等相关专业培训证书。国内外进修、考察的佐证材料。

4.作为专业带头人参与专业实训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指导情况。

5.承担校内培训教学任务。

6.培养新教师,主持职业能力培训等工作的佐证材料。

7.结合校本教材建设到企业实习,累计不少于 1个月。

2.骨干教师培养 预期目标:
从企业引进或聘请1名高级农艺师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骨干教师3人。能够承担优质核心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任务。

验收要点:
1.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培训计划。

2.派到企业锻炼30天以上,参加企业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的佐证材料。

3.参与编写主干专业课教材。

4.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考评员证书,达到双师标准。

5.参加实训基地建设材料。

6.结合校本教材建设到企业实习,每人累计不少于1个月。

预期目标:
继续从企业引进或聘请1名高级农艺师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再培养骨干教师2人。

验收要点:
1.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培训计划。

2.派到企业锻炼30天以上,参加企业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的佐证材料。

3.参与编写主干专业课教材。

4.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考评员证书,达到双师标准。

5.参加实训基地建设材料。

6.结合校本教材建设到企业实习,每人累计不少于1个月。

3.兼职教师队伍 预期目标:
从企业聘请1名兼职教师参与本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实践、指导顶岗实习等。

验收要点:
1.制定2012年兼职教师聘请计划,聘请协议。兼职教师聘任资料、聘任证书。

2.兼职教师资源库。外聘教师相关教学资料。

3.兼职教师参与制定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

4.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佐证材料。

5.行业、企业知名的专家有关现代农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讲座。

6.参与专业课计划大纲的修订工作。

7.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讲座、指导学生实习、教材建设、指导专职教师实践等方面的计划和记录。

8.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

预期目标:
再从企业聘请1名兼职教师参与本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实践、指导顶岗实习等。

验收要点:
1.制定2013年兼职教师聘请计划,聘请协议。兼职教师聘任资料、聘任证书。

2.兼职教师资源库。外聘教师相关教学资料。

3.兼职教师参与制定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

4.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佐证材料。

5.行业、企业知名的专家有关现代农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讲座。

6.参与专业课计划大纲的修订工作。

7.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讲座、指导学生实习、教材建设、指导专职教师实践等方面的计划和记录。

8.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

9.形成兼职教师培养机制。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预期目标:
培养3人。能够承担理论和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验收要点:
1.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管理制度文件。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过程材料。

4.3人取得相关专业技师证书。

5.双师素质教师取得的各项成果材料。

6.结合校本教材建设3人到企业实习,每人累计不少于1个月。

预期目标:
再培养3人。能够承担理论和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验收要点:
1.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过程材料。

3.3人取得相关专业技师证书。

4.双师素质教师取得的各项成果材料。

5.结合校本教材建设,3人到企业实习,每人累计不少于1个月。

5.优秀教学团队 预期目标:
构建结构合理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验收要点:
1. 制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2. 组建建设团队;

3.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过程性材料;

预期目标:
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示范辐射作用 验收要点: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成果材料;

1.校企合作 预期目标:
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顶岗实习制度。

验收要点:
1.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机构及成员名单。

2.校企合作协议、合同。

3.校企合作委员会运行管理制度。

4.校企合作委员会活动记录。

5.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聘书。

6.顶岗实习制度。

7.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指导学生学习、顶岗实习相关资料。

预期目标:
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长期有效运机制。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验收要点:
1.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机构及成员名单。

2.校企合作协议、合同。

3.校企合作委员会运行管理制度。

4.校企合作委员会活动记录。

5.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聘书。

6.顶岗实习制度。

7.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指导学生学习、顶岗实习相关资料。

校企 合作 工学 结合 机制 建设 2.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 预期目标:
初步完成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并用于实习管理。

验收要点:
1. 初步建立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训项目、工作岗位职责、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训指导教师的职责等管理制度;

2. 学生实习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

3. 企业顶岗实习协议书。

预期目标:
完成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并指导实习。

验收要点:
1.完善顶岗实习的实训项目、工作岗位职责、实习指导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的职责等管理制度;

2.学生实习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

3.企业顶岗实习协议书;

3.实训基地建设 预期目标:
按照“两室、两场、一中心”模式,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制定实训基地布局调整规划,重点建好农学实训基地。

验收要点:
1.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2. 实训基地利用情况 预期目标:
加强农学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满足职业岗位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要求。

验收要点:
1.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2. 实训基地利用率 五、保障措施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对现代农艺专业发展规划的每一个项目和工作环节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相关责任人,加强专业发展中的监督和落实。同时,为确保专业建设科学性,必须认真规划部署,实行领导监督,群众监督、专业建设委员会监督,确保建设质量,建立奖惩机制,学校把专业建设纳入相关负责人年度考核挂钩,实行奖惩。

六、资金预算 学校严格执行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专业建设共需300万元,具体如下:
1.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共计30万元。其中专业带头人培养10万元,骨干教师培养10万元,双师型教师培养5万元,兼职教师队伍建设5万元;

2.课程教材资源开发 共计40万元。其中课程体系构建10万元,核心课程建设10万元,校本教材建设10万元,教学资源建设10万元;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00万元;

4.学生创新创业训练60万元;

5.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含获取发达国家的优质教学资源)40万元;

6.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30万元。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万元, 教学模式改革10万元,评价模式改革10万元。

2019年6月10日

推荐访问: 农艺 中等专业学校 方案 职业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