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9+,2020年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
3809+ 2020年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净化地名环境、延续地名文脉、推行地名标准化为主线,以清理整治“大、洋、怪、重”地名为重点,切实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提升地名文化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地名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二、主要任务 (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二)清理更新不规范地名信息。对标注不规范地名(含名称不规范和用字不规范)的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等公共标志牌进行更换;
对涉及不规范地名信息的身份户籍、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等证照上的地名地址信息予以变更。
(三)规范使用标准地名。清理房地产广告、户外标牌标识、互联网地图、在线导航电子地图等载体上的不规范地名;
加强地名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及时为社会提供准确便捷的标准地名信息。
三、工作原则 (一)审慎稳妥、依法实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严格遵照认定标准,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科学合理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对于可改可不改的不予更改,防止乱改老地名,确保地名总体稳定。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依法依规推进,避免因地名命名更名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动员、广泛宣传,争取相关利益主体和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妥善做好所涉证照信息变更,尽量降低因地名更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体现特色、传承文脉。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要符合地名命名更名基本原则,体现历史、地理、人文特征和地方特色。充分汲取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多起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美好向往与期盼、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地名、好地名,树立鲜明价值导向,彰显时代精神。
(四)标本兼治、注重实效。按照“整治存量、遏制增量”的要求,在做好清理整治现有不规范地名的同时,着力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机制或制度问题,不断健全完善地名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有效遏制产生和使用新的不规范地名。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清理整治对象和重点。清理整治对象主要是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违反《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x市地名管理办法》中地名命名原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规范地名。主要包括:地名含义、类型或规模方面刻意夸大,专名或通名远远超出其指代地理实体实际的“大”地名;
以外国人名地名以及使用外语词及其汉字译写形式命名的“洋”地名;
盲目追求怪诞离奇,地名用字不规范、含义低级庸俗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怪”地名;
一定区域范围内多个地名重名或同音的“重”地名。可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同步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擅自命名以及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不标准、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清理规范。要把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集中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洋”地名作为重点,坚决予以清理整治。《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前命名、已经约定俗成且不违背公序良俗的老地名原则上不列入清理整治范围。
(二)合理确定清理整治清单。一要细化认定标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认定原则和标准,为清理整治活动提供标准支撑。二要全面摸底排查。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和相关地名资料,通过有效形式方式进行调查核实,全面了解本辖区不规范地名数量、分布等底数详情,详细掌握其在公共标志、户外广告标牌、相关证照上的使用情况。三要形成清理整治清单。结合摸底排查情况,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对拟清理的不规范地名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三)标准化处理不规范地名。对列入清理整治清单的不规范地名,要根据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分门别类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责任主体明确的,由民政部门单独或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下发整改通知,督促相关单位或产权人限期整改,并按有关规定与程序及时审批或备案;
对于逾期不配合整改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民政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专家研究论证、充分征求意见、社会风险评估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命名更名。要及时面向社会公布命名更名情况,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使用标准地名。
(四)有序清理使用环节的不规范地名。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和不规范地名标准化处理情况,负责或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清理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户外标牌标识等公共标志牌和房地产广告中的不规范地名信息。对居民身份信息、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等证照上存在的不规范地名地址信息,各地可结合实际,在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前提下,采取集中变更或逐步变更的方式予以更换,并确保变更期间相关证照正常使用。
(五)大力加强标准地名公共服务。民政部门要依托国家、省、市、县四级区划地名数据库,构建完善部门间地名信息共享机制,方便相关部门或单位在居民身份信息、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邮政快递业务、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地图编制等工作中及时获取标准地名信息。要加强标准地名审核发布力度,加紧探索“互联网+地名”等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标准地名信息服务,引导社会各界自觉使用标准地名,压缩不规范地名滋生蔓延空间。
(六)健全完善地名管理制度机制。要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为契机,健全完善地名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和制度规范,明晰责任主体,加强地名规划,加大对居民区、建筑物、道路、街巷、台、站、港、场等名称的命名更名审核把关,完善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和风险评估等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新的不规范地名产生。
五、方法步骤与时间安排 此次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从xxxx年x月开始,到xxxx年xx月结束,分四个阶段实施。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x月,各级制定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动员部署,搞好宣传发动。
(二)摸底排查、编制清单阶段。x月,依托地名普查成果和前期筛查结果,利用现有地名工作档案、地图数据和其他资料,采取数据比对、公开征集、调查核实等方式,编制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并向社会公示。
(三)分类实施、综合整治阶段。x月,依照地名命名更名权限和程序,对列入清理整治清单的不规范地名完成标准化处理工作;
x-x月,依照标准化处理结果,完成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等相关公共标志牌及户外广告标牌、地图领域和相关法定证照中的不规范地名信息清理任务。
(四)验收总结、巩固成果阶段。xx月上旬前,以适当方式对辖区内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进行验收,并将工作总结和相关统计表报民政局;
xx月底前,结合当地实际持续推进相关证照上的地名地址信息变更及建章立制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地名管理制度机制,巩固清理整治成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对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其在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强地域认同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予以部署落实。成立由县民政局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清理整顿不规范地名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要争取各级人民政府支持,建立统一的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队伍,结合实际细化措施方案,明确时限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问责,确保清理整治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建立清理整治工作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细化认定标准、制定命名更名方案等方面的作用,保证清理整治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强化经费保障,不得向群众收取因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而产生的相关证照信息变更费用。
(二)明确责任分工,凝聚工作合力。要进一步明确部门分工,密切协同配合,形成清理整治工作合力。民政部门要做好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统筹协调、方案制定、清单确定、标准化处理、督促检查等工作;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和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据本部门的业务职责,同步做好本领域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和相关信息更新维护,并将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同级民政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联合执法方式坚决予以清理整治。
(三)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工作氛围。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地名法规政策,深入宣传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重要意义、清理重点,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制定舆情应对方案,营造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良好舆论氛围,确保清理整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互联网地图服务单位或企业及时更改网络电子地图上的不规范地名,监督出版单位在新版公开出版地图中使用标准地名。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协助做好城市道路标志中中不规范地名信息的清理整治,城市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户外标牌标识中使用的不规范地名信息的清理整治。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本部门设置管理的道路交通标志中不规范地名信息的清理整治。市场监管部门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清理房地产广告中使用的不规范地名信息。行政审批局负责工商登记证照中不规范地名地址信息的清理。
推荐访问: 地名 不规范 整治 清理 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