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教化分析及现实意义:物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2021-11-05 12:31:45 | 浏览次数:

千年教化之城基因解码 ——泉州古城德育系统分析及现实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有教化而有人心,有人心而后有风俗。”文明教化功能是刺桐城有别于其他古城最特别的功能。1933年整个中华民族已经面临着“以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危难之际,弘一法师于1938年重书朱熹“满街都是圣人”的评语,这不仅仅在于泉州有许多读书人,而是在接触了众多三教九流的平民之后,感受到泉州老百姓的明理识体、与人为善。西街免费奉茶20多年的苏老伯和黄阿姨应该就是两位先贤心目中的圣人。这样的淳朴民风是由于古城自身构建了一个小至家庭、大至全城、逐层递进,融合软硬件的自我教化(德育)系统,这个教化(德育)系统是一代代泉州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泉州古城教化(德育)系统解码 古城的文明教化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系统组成,两大系统各有不同展示方式,硬件系统为软件系统提供载体,软件系统为硬件系统注入内涵,各个子系统之间也相互补充、融合共振。

(一)硬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由民居门匾、宗祠祖厝、古街老巷、牌坊牌匾、铺境宫庙、宗教场所等构成。

(1)民居门匾。

古城很多自建民宅的门楣上往往会有一块刻着“衍派”、“传芳”的石匾,比如曾姓的“龙山衍派”和“三省传芳”、杨姓的“弘农衍派”和“ 四知传芳”、张姓的“清河衍派”和“百忍传芳”等等不胜枚举。“ 衍派”的郡望文化让我们知道乡愁的原乡、传承家国情怀,李亦园教授的父亲李根香先生“江城日日咽悲笳,更值春来苦忆家。一树刺桐红似火,窗前偏着故园花。”一诗中饱含了对泉州的浓浓思乡之情。“传芳”的堂号文化提醒各姓后昆坚守并弘扬各自先祖诸如“三省”修身操守、“四知”廉洁品行、“百忍”和合理念等传统嘉言懿行,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地化生动诠释。

(2)宗祠祖厝 古城内不乏众多聚族而居的宗族,由此保留至今的诸多宗祠目前依然发挥着自我德育的重要作用。一是家训族规的教化,比如开闽三王祠就专设了家训馆。在家训馆中除了展示“ 孝父母、笃友恭、勤耕织、慎交友、端品行、尚忍让、遵俭约、儆懒惰……”的《开闽王氏族规》之外,还展示了10多幅来自泉州、福州、福清、政和等地及有名望的王氏家族的家训、祖训、勉读诗等。二是寻根问祖的教化,比如紫云黄氏后人每当回到开元寺檀越祠时,都要念诵那首《认祖诗》: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开元共一流。欲晓紫云真命脉,源头始祖在泉州。三是奖掖族内学子,比如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每年都举行吴氏学子奖优大会。四是学有所成先祖的学术研究,比如龙山曾氏大宗祠的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的吴鲁文化研究会等。

(3)古街老巷 远起唐宋肇始的甲第巷、近至建国后兴的爱国路,千年古城的一众老街巷充分体现了泉州人坚守传承的主流价值观,一如执节巷、义全街、爱国路、忠义巷的爱国情怀;
二如孝感巷、前(后)孝悌巷、礼让巷、顶(下)孝友巷的和孝文化;
三如甘棠巷、模范巷、范志巷、镇抚司巷、民权路、民生路的为民理念;
四如东鲁巷、文魁巷、文胜巷、桂坛巷、一峰书、彩笔巷、究史巷的崇文思潮;
五如甲第巷、南俊路、台魁巷、道才巷、梅石路、曾井巷的重才情结。

(4)牌坊牌匾 历史上泉州古城内外有数百座牌坊,由于各种原因历史存汰以及复建者仅剩寥寥几座,但这也说明了古城百姓价值取向的变化。比如留存的东门外急公尚义坊、模范巷小山丛竹坊说明了对于慈善和教育的坚守,复建的北门街孝德流芳坊、破柴巷正气坊、状元街内台执法坊说明了对于孝道、正气、法治理念的传承,几十座贞洁牌坊的尽毁体现了尊重女性的文明理念。此外,关岳庙内朱熹所书“正气”木匾、五塔巷李廷机故居门楣“贤相里”石匾、黄宗汉故居内咸丰皇帝赐题“忠勤正直”石匾、陈庆镛故居自题 “实事求是” 石匾、小山丛竹书院内弘一法师书“过化亭”木匾、济阳别墅内民国总统徐世昌颁发的“急公好义”木匾、原平水庙莲心庵洪承畯所书批判其兄洪承畴的“大無良心”木匾等诸多褒贬皆有的牌匾也见证了古城百姓的人心向背。

(5)铺境宫庙 文化如水,可导可疏不可堵。古城的铺境宫庙经过“还神于人”、强化被崇拜祭祀人物的人格道德内涵、弱化其唯心神秘内容之后,就能消除封建糟粕,充分发挥民间信仰对于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引领,比如花桥慈济宫的仁爱文化、北门通天宫的精忠报国文化、通淮关岳庙的信义文化、府城隍庙戒犭贪壁的自律文化。铺境宫庙信众众多,是古城教化系统的基石,百姓来到铺境宫庙,一是受铺(境)主的道德感召以完成思想上的向善,二是通过添加香油钱,再由宫庙行善救困来实现行动上的向善。无论是传承一百多年坚持运转的花桥宫义诊施药所,还是只能引起我们回想场景的一堡宫“拱紫书舍”义学旧址,都是众多铺境宫庙践行施仁行善义举的缩影。

(6)宗教场所 千百年来,古城内几大宗教在以“念佛不忘救国”的弘一法师为代表的各自优秀宗教人物的言传身教下,积极践行慈悲、博爱、和平等方面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比如以开元寺僧义波、宗善为代表的众多佛教僧侣参与建造的古代泉州几大名桥和灯塔助力了古刺桐港的繁荣;
道教吴夲真人悬壶济世和裴仙公斩蛇护民一直让民众口口相传;
基督教创办的惠世医院由福医大附属二院薪火相传继续造福泉州百姓;
天主教徒陈光纯先生主办了泉州第一所由华侨创办且免费入读的启明女校。在古城我们看到了相容、相融、相助的世界多元宗教博物馆,一是相容,半城烟火半城仙,不大的古城内几大宗教和睦共处、相安无碍。二是相融,对于世界而言,不同宗教包容已属不易,但在古城不同宗教还能相互包融,德济门遗址出土了一块两面分别刻着古基督教十字架和伊斯兰教云月图的石墓盖;
佛教的开元寺原样保留印度教的匾额、须弥座和梭柱;
清净寺内中亚风格门楼和闽南传统民居样式明善堂共存;
民国重修的儒家泮宫门楼嵌入基督教的小天使;
儒家的晋江县学棂星门移作天后宫山门。这些不同宗教元素的融合在古城内比比皆是且毫无违和感。三是相助,元朝伊斯兰教徒的蒲氏家族捐资重修道教的清源山纯阳洞;
明朝儒家的李光缙主持修缮伊斯兰教清净寺;
明末天主教徒郑芝龙重修佛教开元寺大雄宝殿。博大兼爱的古城教化系统实现了不同宗教的相容、相融、相助,以泉州模式为世界复杂的宗教冲突展示了中国思想、理念、路径的实践。

(二)软件系统。软件系统主要由家乘族谱、乡规民约、名家著述、戏曲讲古、诗词楹联、方言俗语、民风民俗等组成。

(1)家乘族谱。

一是记载家训族规,比如芦山苏氏族谱记载苏廷玉家诫“读书要学为人,作文乃其余事。以明理为人,则是好人,以明理为文,则是好文。”二是扬善惩恶,延续“不求身前利、但留身后名”的泉州风骨,记录各姓先人的嘉言懿行教化后昆,并为正史丰富各位名宦、贤良的事迹。在惩恶方面,《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录有54条“南外赵氏家范”,其中一条为“不得苛虐贪婪,如有赋墨以污家声者,则于谱上削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三是字辈传承,比如紫云黄氏的字行“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共计60字的字行蕴含了德育子孙的良苦用心。

(2)乡规民约。

泉州的乡规民约历史悠久、内容多样。明朝崇祯年间立于西街奉圣宫《奉圣约所碑》上的“六喻”还在继续教育周边百姓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朝同治年间立于城东昭宝宫的《凤屿渔业乡约碑》记载了调解两家族的捕鱼纷争而颁布新的渔业规章制度。而著名的《龟湖塘规》是蔡襄主政泉州时指导百姓为保护晋南水利龟湖塘而设立的一部乡规民约,明嘉靖年间泉州知府童汉臣看到《龟湖塘规》,认为“管水之有塘规,犹治民之有法律”。

因宋代塘规已经数百年,时事变更不同,于是与民商定《续议塘规》十八条,自明代续订《龟湖塘规》以后,龟湖百姓就一直遵循这一规约,直至民国时期还在重新翻印这部《龟湖塘规簿》。

(3)名家著述。

泉州历代名家著述众多,其中大量关于品德修行的文章、谏疏就鲜明地体现了泉州人的人文性格和价值取向。比如欧阳詹的《自明诚论》提出要敢“言人之所未言者”的不拘古求创新,开启了“泉州风骨”。以陈庆镛为代表的一众泉籍官员的谏疏文章往往体现“善者可以为法、恶者深以为戒”的价值观。吴桂生的《泉俗激刺篇》全面深刻地揭露和鞭挞清末泉州社会黑暗、风俗败坏的部分陋习,并相应提出革新除弊的建议,其中的械斗篇指出“蔑天理、无人心,械斗祸最深”,并提出“劝君快设小学堂,学堂不兴祸不止”的对策建议。其首开系统化倡导移风易俗之先河,让我们看到了不护自家短、敢揭自家丑的“不破不立、爱深责切”泉州风骨另一面。

(4)楹联诗词。

在古城内的寺庙、祠堂、民居等都保留着很多内容凝练、立意深远的楹联诗词,一如开元寺楹联“佛国独推晋水,桑园首倡好施”、承天寺楹联“省欲去奢,但觉心香心佛在;
施恩祝福,总为苦海苦人多”;
二如执节宫楹联“执秉刚强兼毅发,节该忠孝并清廉”、溪灵宫楹联“公私份上如深省,善恶心中可自知”;
三如泉州金紫杨氏家庙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曰清曰白;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四如甲第巷庄长恭故居大门保留“为善最乐,在福则冲”八个大字、王宫林子哲故居对看堵上雕刻“善念长存积自深,慈祥为本祸难侵。能行孝悌兼仁义,于穆之中鉴此心”。此外,泉州还有一种特色诗——签诗(灵签),签诗中虽有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的负面内容,但其内容的架构却是基于儒家的仁爱、忠孝、信义等思想,比如关岳庙签诗第三十签柳毅传书“公谨守莫欺心,自有亨通吉利临”,还有花桥慈济宫签诗第五十八签臧哀伯谏纳郜鼎“非君之物切勿取,举国君臣共俭约”。

(5)戏曲讲古。

清人吴桂生在其《泉俗激刺篇》中指出“优孟衣冠寓劝戒”。地方志书亦记载“赛社演剧,在所不禁。取古人忠孝节义之事,俾观者之所兴感,亦有裨于风教。”大梨园的“上路”流派大多演绎忠孝节义的剧目,比如《朱文》、《蔡伯喈》。而高甲戏由宋江戏演变而来,更是主打忠义主题且更富草根气息。打城戏《目连救母》正反两面警示的“戏谏”功能更是独树一帜。早前在古城南门、旧中菜市、威远楼、花桥宫等地方都有说书场,讲古说书既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文化娱乐方式,也是很多老泉州人知事明史的主要途径,讲古大多取材泉州的民间传说,既有正面的郑成功驱荷复台、俞大猷抗倭的爱国故事,也有抨击不孝子孙的阿公不值一个锡夜壶等反面故事,讲古作为一种传统的草根文化雅俗共赏、寓教于乐。

(6)方言俗语。

泉州百姓口口相传的大量方言俗语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智慧,一如个人层面的“站着东西塔,躺着洛阳桥”和“ 德行若好,风水免讨”倡导立德修身,“爱拼才会赢”和“少年不打拼,老来没名声”重视自立自强。二如家庭层面的“也着箠、也着糜”突出家教要严、“富贵不离祖,贫困不离某”和“兄弟若同心,田塗变黄金”强调家庭成员的同舟共济。三如社会层面的“千银买厝,万银买厝边”和“有千年延陵吴,无千年陈桂洲”重视邻里和谐相处、“说话像石顶錾字”诠释了对信用的坚守。这些金句良言都生动体现了泉州人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哲学思维。

(7)民风民俗。

古城风俗丰富多样,其中有些与他处不同的“讲究”另含深意。一是教育小孩吃饭时碗内不能剩米粒,否则长大会麻面,体现对劳动果实的爱惜;
二是泉州人称呼“几只蚕”为“几仙娘仔”以及称呼桑叶为“娘仔叶”, 体现对生产资料的感恩;
三是教育小孩称呼月亮为“月娘”而且不能用手指月,体现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四是不能践踏写有文字的纸张并且要将字纸拾起并放到专设的“字纸亭”, 体现对知识的尊重;
五是将油条方言别称“油炸鬼(桧)”,体现对奸佞的愤怒和鄙视。

二、泉州古城教化(德育)系统的特点 (1)教化的定位,务实为民。泉州古城的教化之所以能由百姓代代自觉相传,是由于其务实地转化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是接受了教化,百姓有了家国观,让华侨青年李子芳舍弃国外的安逸回国投身危险的革命事业并最终以血荐轩辕。二是接受了教化,龟湖塘百姓坚守塘规数百年,破解零和博弈难题,使得晋南械斗消弭、致力生产,为今天的晋江经验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底蕴。三是接受了教化,从业者不忘初心,吴亦飞以范仲淹名言“不为贤相,当为良医”和“先忧后乐”为志,以“范志”为店名并一生坚守从业之德。四是接受了教化,泉州商人义利并举,大至修桥梁、造灯塔、兴水利,小至施医赠药、开设义学女校,为富者有仁兼济、贫困者穷不堕志。这些都是教化而让百姓得实惠,所以老百姓支持教化、维护教化、传承教化。

(2)教化的载体,融入生活。漫步在这座千年古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蕴含教化的各种载体已经自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左手油炸鬼、右手千金谱,出行走街坊、回家见堂号,驻足戏台前、品茶讲古场,宗祠聆家训、故居忆风骨,寺庙静心灵、铺境拜英模,蒙馆明人伦、学堂习焚书。身处这处处皆有德育载体的教化之城,无论男女老幼、鸿儒白丁、五行八作,教化熏陶一个都不落下。

(3)教化的实施,自我组织。古城的教化,主要由百姓家庭以及宗族、铺境宫庙、宗教团体等传统社会组织自发组织实施。比如郡望堂号、家训、方言谚语主要由各自小家庭自我传承,而族规宣导、惩恶扬善则由宗族主持,行义施仁、酬神唱戏、乡规民约大都由铺境宫庙操办。这些百姓自发的社会组织一是各行其是,比如铺境宫庙在各自相应的区域范围和特定时间节点组织活动,约定俗成互不干扰,多而不乱。二是制约平衡,古城的教化系统之所以相对稳定传承千年,一方面是各个社会组织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是各个社会组织力量尤其是宗教间的互相制约、牵制,避免出现某一股力量一家独大、以大欺小、影响稳定的局面。

(4)教化的内容,赋予美感。古城之教化能够让百姓入心入脑关键还在于被赋予美感。一是教化之语言有韵律之美,比如清人编写的闽南方言儿童启蒙读物《居家必备千金谱》,从其开头“字是随身宝,财是国家珍,一字值千金,千金难买圣贤心”可见该书语言简练押韵、朗朗上口。二是教化之文字有书法之美,古城内很多郡望堂号、牌坊牌匾、楹联诗词都是优美的书法作品,其中不乏蔡襄楷书、张瑞图草书、林翀鹤行书、曾遒榜书、李叔同弘一体等大家之作。三是教化之事例有生动之美,用戏曲讲古表现的忠义仁爱故事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让百姓在一笑之中潜移默化得到熏陶。四是教化之建筑有协调之美,比如戒犭贪壁将交趾陶的外来工艺和红砖雕的本土工艺联袂呈现,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印度教须弥座、梭柱、匾额都和主体佛教建筑和谐融为一体,圣公宫清代壁画《公显圣在海驱除水族救船户庇民》、东岳庙廿四孝的彩绘、开闽三王祠的事迹浮雕都让建筑与教化相得益彰。

(5)教化的思维,正反辩证。富美宫的楹联“为恶到时终有罚, 秉诚处世总无忧”生动体现了古城教化的辩证思维,那就是扬善惩恶两手抓。正面扬善比较常见,而反面鞭挞的也有不少,著名如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其后吴桂生以诗歌集《泉俗激刺篇》全面鞭挞清末泉州政治黑暗、社会问题、迷信恶习等丑恶现象。一贬一褒的莲心庵“大無良心”匾和甘露戒坛“清净法身”匾见证了洪承畯在国家义和兄弟情之间的抉择。而方言谚语“有千年延陵吴,无千年陈桂洲”辩证体现泉州人居安思危、不恃强凌弱的远见卓识。近千年“油炸鬼”的叫法延续至今,不变的还有古城百姓的善恶观。

三、泉州古城教化(德育)系统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泉州古城教化(德育)系统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让我们借鉴古城教化系统的实践经验,这个主要布局古城以外新城区的德育工作。二是可以继续发挥古城教化系统的德育功能,这个关键是要保护好古城的教化系统。

(一)借鉴古城教化系统的实践经验。

我们总结经验,就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新城区的德育工作在借鉴古城教化系统定位务实化、载体生活化、实施自主化、内容美感化、思维辩证化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因时、因地、因物、因人创新。(1)因时创新,方言讲古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增加廖俊波、陈其伟等道德模范人物的故事,一是让讲古有了更多的展示舞台,二是让道德宣讲更形象、生动、接地气。(2)因地创新,在公园等公共空间因地适景地注入主题文化内容,比如在大坪山公园可以体现泉州历代名人的爱国格言、诗词等;
在刺桐公园可以主打歌咏刺桐花的诗词等。(3)因物创新,一些住宅小区里面的楼栋可以在原来阿拉伯数字或者英文字母序号的基础上,增加富有德育或其他文化内涵的楼栋名。(4)因人创新,比如引导中学生做十六周岁时小范围家庭聚餐,不要大宴宾客,同时在学校和家长的指导下,给自己取个“字号”作为微信名,引导学生明理、立志、修身。

(二)继续发挥古城教化系统的德育功能。

要让古城教化系统继续为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关键是做好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保护工作,硬环境主要是指保护好各种蕴含德育内涵的物质载体,软环境主要是指能让教化系统发挥作用的生态环境。

(1)硬环境的保护。在做好各种蕴含德育内涵物质载体的保护工作基础上,还可以从客观解读、酌情复建、辩证传承三个方面着手巩固夯实。一是客观解读,就是给各个德育载体配置标识铭牌,避免产生不解和误读。比如执节巷来源于诸葛廷瑞坚守国家气节,但很多人会误解为封建礼教的妇女守节;
又如有些铺境宫庙的信众“有样缀样,人行缀人行,人喊缀人喊”,不知所拜何人、铺境主为何被祀。二是酌情复建,就是对于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德育载体酌情予以复建,比如原本立于宋代泉州治所(旧址在中山公园)前专门放置戒石的戒石亭。三是辩证传承,就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对于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创新,比如古城里有些民宅在大门门楣上刻上“奋发图强、饮水思源、励志抒怀”等内容,这是对于堂号文化内容上传承的创新,而有家文创企业将郡望堂号做成高档皮具钥匙牌,这又是对堂号文化形式上传承的创新。

(2)软环境的保护。主要是指能让教化系统发挥作用的语言生态,教化软件系统里的戏曲讲古、方言俗语等都是使用闽南方言进行传播,可是目前闽南方言的传承已经面临着“爷孙相对竟无语凝噎”的窘况了,建议从“一书、一典、一师、一境”的“四个一”闽南语抢救工程入手来系统化保护传承闽南方言(泉腔府城音),“一书”就是要有一套涵盖不同年龄段的闽南方言教材;
“一典”就是收录以闽南方言基准音发音的在线电子语音词典,该词典收录常用汉字、常用词、俗语、童谣、日常对话等并可提供线上公益查询使用;
“一师”就是要有一支经过系统培训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尤其是每所中小学、幼儿园都要配备;
“一境”就是要培育方言的使用环境,引导在学习工作场合主讲普通话、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闽南话和普通话双语并用。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主席一番话点出了我们分析古城教化系统构成和特点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历史上东方第一大港的荣光是中世纪泉州人充分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出来的,这其中的“人和”就是以“家国一体、爱拼敢赢、兼容并蓄、自强兼济”为核心的泉州人文精神。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来,那么千年古城的教化系统必将继续为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发力。

推荐访问: 教化 古城 现实意义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