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重点何妨低一点: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重点何妨低一点 **市语文特级教师**先生执教的关于生命教育的作文课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较大反响。笔者认为,这节课确实有亮点,比如王老师有很强的“作文与做人相统一”的意识,让学生在成长阶段受到生命教育;
强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等都是高人一筹之处。但这节课也存在一些引人思考、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与王老师并各位同行探讨。
生命教育:切忌成年人的一厢情愿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目的是为了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对孩子们进行生命精神教育”。王老师认为,六年级这样的高年级学生“到了进行生命意识、生命精神教育的时候了”。
毫无疑问,对于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生命教育,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若能同成年人一起把死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不幸来理解,那他就能从成年人那里得到一种对所向无敌的生命力的乐观主义信念。” 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如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等都与之相关。因此,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在内容的选择、方式的把握、尺度的拿捏等方面动一番心思。对学生,特别是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尽量是正面的而非负面的、平和的而非极端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社会生活光怪陆离,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十几岁的小学生还没有能力分辨出其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而这些是非真假往往又互相交织,没有清晰的界限。让孩子们在五个亲人中逐个地进行比较甄别,这个过程需要他们作出理性的思考。其结果,只能让学生感到“惆怅”与“茫然”。对于一个成年人都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难题,怎么能让十几岁的孩子去解答呢?“你们小小年纪,已经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这样的结论,恐怕是一种盲目的乐观;
而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十分深奥的“生命的真谛”,也许只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
作文教学:“高”处不胜寒 王老师设计这样一节体验式作文课,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个愿望确实很好。王老师认为,学生写作文时“笔不听使唤”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有的孩子虽然有体验,但是“非常肤浅”,因此,他才设计了这样一次能够让学生得到“深度的情感体验”的作文活动。在这里,笔者想谈两个问题:一是对小学生(哪怕是六年级的学生)作文水平的要求应该达到什么高度,二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相当多的学生怕写作文,存在畏难心理,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将学生作文的标准定得太高。作文课上,动辄要求学生写出深度。作文内容如果不能表达出有意义的主题就不合格。于是,学生便搜肠刮肚地去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东西,甚至不惜编造和抄袭。过高的门槛让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很难尝到写作的乐趣,更谈不上什么成功的心理体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而让学生有兴趣写作文的前提是消除畏难心理。叶圣陶先生曾说:“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过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叶老认为,写作和说话一样,“立诚”是最要紧的。“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
胸中只有这些平凡的经验和浅近的情思,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远,便是勉强了。最要问清楚的是,这经验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把它写出来是不是适应生活上的需要?如果是,那就做到了一个‘诚’字了。”勉强学生写那些写不出来的东西,无异于揠苗助长;
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要求,哪怕是再好的愿望,对学生也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那么,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呢?叶老说:“小学作文之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我的理解,叶老所讲的“自然之趋势”是强调作文训练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小学作文只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学生如果能够写出内涵丰富、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所谓“有意义”的习作固然可嘉,但这只是少数尖子生所能为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鼓励引导他们多写一些能够表现其童心、童趣的“有意思”的事,好的学生习作是要有灵性和情趣的。而对于一部分既写不出“有意义 ”作文,也写不出“有意思”作文的学生,只有努力使他们不怕作文,坚持练笔不辍,即使写的多是些平凡浅近之作也不妨。小学作文教学要强调“生活化”、“儿童化”。保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才是致关重要的。
推荐访问: 作文教学 重点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