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9,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 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

2021-11-10 11:12:22 | 浏览次数:

一、封建时代的欧洲 (一)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基督教的兴起 (1)创立 ①时间:1世纪。

②地区:巴勒斯坦地区。

③背景: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④主要内容: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2)发展: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3)扩张: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3.封君与封臣 (1)时间: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2)内容: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l 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 l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l 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扩展: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国 (1)建立 ①查理继位: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②王国扩张: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③鼓励基督教发展: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

④加冕称帝: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2)分裂: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二)西欧庄园 1.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庄园的出现及发展:
①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②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③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人员构成:
①领主:受封领地的封建主。

②居民: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3)土地构成:
①直领地: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②份地:直领地之外的耕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

l 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l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③公用地: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

(4)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2.庄园法庭 (1)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

①人员组成: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②时间、地点: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

③审理范围:
l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租税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

l 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

④惩罚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l 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的佃户,会被罚款。

⑤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⑥作用:维护庄园公共秩序。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三)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2)城市的自治斗争 ①原因: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②常用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③典型代表:法兰西的琅城取得自治的斗争。

(3)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①自由城市: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②自治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③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④局限性: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l 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2)早期资产阶级的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大学的兴起 (1)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发展 l 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

l 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l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4)大学自治 ①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②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③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④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5)大学课程 ①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专业课程 法学、医学和神学 ②局限性: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

③进步性: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
①东罗马帝国的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有农业比较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都市和国际贸易港口。因此,东罗马帝国的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②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2)编纂法典: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3)法典内容 《查士丁尼法典》 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 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法学汇纂》 由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而成 《法理概要》 用以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新法典》 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 (4)对《罗马民法大全》的评价:
①局限性:仍然承认奴隶制。

②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③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灭亡: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3)评价:
①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二、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一)古代日本 1.6世纪前的日本 (1)兴起: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③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l 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

l 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等。

④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大化改新 (1)背景:
①国际: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②国内: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大化改新 时间 646年开始 人物 孝德天皇 主 要 内 容 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 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形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3)特点: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4)发展:幕府统治。

①建立: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②特点: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③影响:
A.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B.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二)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创立: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3)发展:
①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

②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l 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决定。

③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④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道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帝国 (1)条件:
①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②伊斯兰教强大的号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士气高昂。

(2)扩张过程:
①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
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②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
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3)阿拉伯帝国建立: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

(4)疆域: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5)影响: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3.阿拉伯文化 (1)繁荣的原因:
①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

l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l 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②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2)代表成就:
数学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文学 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①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②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考向一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分级基础:整个集团以土地分封为纽带,组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级体系,封君通过授予封地,取得对下属封臣的统辖权;
封臣由于得到采邑,则有服从封君号令的义务。学#科网 (2)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国王、大封建主和中小封建主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等级之间,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3)意义:封君封臣制度是构成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的基础,影响和造就了当时西欧社会许多最基本的制度与现象。

【典例引领】下图反映的是 A.印度种姓制度 B.伯里克利完善雅典民主机制 C.法兰克王国改革 D.屋大维首创元首制 【答案】C 考向二 理解欧洲中世纪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1)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2)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典例引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A.无产阶级 B.市民阶级 C.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 【答案】B 考向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与原先的政权形式具有本质的区别,各级国家官吏均由中央任命,且都是地主阶级。学&科网 大化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从此,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典例引领】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是 A.明治维新 B.大和统一日本 C.大化改新 D.幕府统治建立 【答案】C 考向四 世界三大宗教 【典例引领】下列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信仰耶稣 ③三大宗教都曾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④三大宗教都产生于亚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1.基督教是欧美地区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下列关于基督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B.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 C.信仰唯一的神“真主” D.经典是《圣经》 2.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是在 A.2世纪末 B.4世纪末 C.6世纪末 D.8世纪末 3.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封君与封臣、查理曼帝国等。据此判断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亚洲文明古国 B.世界三大宗教 C.罗马帝国的兴衰 D.法兰克王国 4.下图是铸有查理大帝正面像的钱币,以下事件与查理大帝有关的是 ①建立法兰克王国 ②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③800年时,教皇为其举行了加冕礼 ④四处征伐,使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的一座庄园中的佃户,那么下列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自己带农具和耕畜在领主的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除了拥有一定耕地的使用权外,还可以到“公用地”放牧 C.作为庄园的居民,不需要缴纳各种捐税 D.和其他佃户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6.西欧封建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下列关于庄园法庭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B.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C.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D.庄园法庭只是维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工具 7.下列关于西欧城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B.部分城市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C.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D.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8.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来源于 A.城市中的市民阶级 B.教会中的教士 C.封建领地中的大小封建主 D.封建社会的农民 9.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指 A.大学的兴起 B.城市的兴起 C.基督教的兴起 D.古希腊、罗马经典的传播 10.定都君士坦丁堡,又称拜占庭帝国的是 A.波斯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11.下列关于《罗马民法大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废除了奴隶制 B.对财产、买卖、债务等作出明确规定 C.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D.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12.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在各领域进行了改革,其中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A.奴隶制民主政治 B.种姓制度 C.城市自治机构 D.中央集权制度 13.《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指的是 ①促使日本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②促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以下有关阿拉伯帝国的史实,说法错误的是 A.穆罕默德在位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B.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 C.阿拉伯帝国在扩张时并未与当时的中国有过正面交锋 D.阿拉伯帝国在扩张过程中直接占领过西班牙 15.下列关于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②创立了伊斯兰教 ③创作了文学名著《荷马史诗》 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服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

材料二 基督教在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这一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是以“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材料三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雏形。630年,他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他号召大家都信仰唯一的神“真主”,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中外历史某时期的年代标尺示意图补充完整(注:BC是公元前的英文缩写)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世界三大宗教的共同特点。

1.(2018年吉林)世界三大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下列与公元元年的确定有关的宗教创始人是 A.汉谟拉比 B.穆罕默德 C.耶稣 D.乔达摩·悉达多 2.(2018年安徽)“我以我的信义宣暂,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哲。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城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3.(2018年江苏南京)“仅1100~1300年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城市”可能 A.由刹帝利把持军政大权 B.仍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 D.是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 4.(2018年山东临沂)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阿拉伯帝国 5.(2018年山东青岛)“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6.(2018年江苏无锡)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A.战后社会改革 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法西斯专政 D.大化改新 7.(2018年山东威海)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行查理·马特改革 C.进行大化改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8.(2018年黑龙江绥化)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9.(2018年湖南株洲)九年级2班的一个学习小组在探究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及其影响时发生了争论,出现了下列四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由阿拉伯人发明 B.由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到了欧洲 C.古印度人发明了通用计数法 D.它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信仰“救世主”耶稣,伊斯兰教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C错误。A、B、D均说法正确,故选C。

2.【答案】B 【解析】早期基督教是穷人的宗教。教徒寄希望于天国,不愿意崇拜皇帝为神明,因此被指控背叛国家,遭到长期迫害,史称“三百年教难”。随着罗马帝国陷入危机,不少有地位的人,包括行省总督和皇族,都改信了基督教。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变化。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

3.【答案】D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克洛维,①不符合题意。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后,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④正确。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②正确。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③正确。故选B。

5.【答案】C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A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B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C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D描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A正确。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B正确。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C正确。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D错误。故选D。学.科网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工匠和商人是西欧城市的基本居民。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故选A。

9.【答案】A 【解析】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选A。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国东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故选C。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11世纪末期,《罗马民法大全》的手抄本在意大利被发现,西欧开始对《罗马民法大全》进行研究。《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由此可知,A说法错误,B、C、D正确。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中在政治上,主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故选D。

13.【答案】D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在扩张时,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在西南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西班牙,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①正确;
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②正确;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学名著,③错误,排除;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④正确。故选D。

16.【答案】(1)A:佛教产生 B:1世纪 (2)都诞生于亚洲;
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各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
最后都为统治者所利用等。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1世纪时,基督教诞生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2)依据所学可知,佛教诞生在古印度,基督教诞生在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诞生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因此世界三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播,都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都有利于统治者麻痹人民,维护自身统治,因而都曾被统治者利用;
等等。

直通中考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可知,宣誓礼表示要忠诚于自己的封君,以他的朋友为朋友,以他的敌人为敌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其特点是封君和封臣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西欧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中,公爵是贵族中的第一等级,公爵之后是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因此这一仪式应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选B。

3.【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因此,题干中的这些“城市”是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D符合题意。刹帝利体现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英国无关,A不符合题意;
西欧城市不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B不符合题意;
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也与题干中的“城市”无关,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故选C。

5.【答案】C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D符合题意。战后社会改革与题干的“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无关,A不符合题意;
实行幕府统治出现在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B不符合题意;
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7世纪的大化改新,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说,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C符合题意。实行民主政治和7世纪的日本无关,A不符合题意;
查理·马特改革发生在法兰克王国,和日本无关,B不符合题意;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C项符合题意。A项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B项创立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
D项产生于中国的东汉后期。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A

推荐访问: 欧洲 考点 备战 封建 年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