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体会

2022-03-09 10:01:37 | 浏览次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那么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题的习惯

认真细致地读题分析,弄明白题意,是解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或隐含的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相混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故事书与连环画共500册,连环画的册数是故事书的1/4,有连环画多少册?②图书室有故事书500册,连环画册数是故事书的1/5,有连环画多少册?

题①中500册为总数,题②中5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多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分析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机械模仿例题的解答方法,没有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因此,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非常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解决问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或隐含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水果6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8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水果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要求两车一次共运水果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600+80=68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水果多少千克,600+680=1280)?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题意,正确解决问题。

综合法是从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得出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分析:知道甲车运水果6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8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水果重量(600+80=68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水果多少千克?(600+680=128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三、比较分析

在教学时,对有联系而又容易相混的解决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决问题的题,学生往往容易相混。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计算时是否需要加括号。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进行比较教学。

(1)果园里有梨树400棵,桃树占梨树的1/4,有桃树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400棵,占桃树的1/4,有桃树多少棵?(3)果园里有梨树400棵,桃树比梨树少1/4,有桃树多少棵?

(4)果园里有梨树400棵,比桃树少1/4,有桃树多少棵?(5)果园里有梨树400棵,桃树比梨树多1/4,有桃树多少棵?(6)果园里有梨树400棵,比桃树多1/4,有桃树多少棵?

像这样的题目,关键引导学生找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那么如何找单位“1”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两数相比较,以后面的数为单位“1”,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相比谁为单位“1”。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解决问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比较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单位“1”求比较数,后者是已知比较数求单位“1”。题①、③、⑤都是桃树与梨树相比较,梨树的棵数为单位“1”,桃树的棵数为比较数,梨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②、④、⑥都是梨树与桃树相比较,桃树的棵数为单位“1”,梨树的棵树为比较数,桃树的棵数为单位“1”,梨树的棵数为比较数,桃树的棵数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题①、②中比较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已经知道,计算时不用“括号”,题③、④、⑤、⑥中比较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不知道,需由1加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四、自编解决问题

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结构,注重

自编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解决问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解决问题,问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补条件或提问题的练习。

推荐访问: 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 体会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