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分析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6例贲门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 各为43例, 观察组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 参考组术后早期采用肠外营养, 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体重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 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患者机体营养, 避免并发症,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贲门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
贲门癌是临床常见消化道肿瘤, 手术治疗创伤较大同时患者机体体液丧失较多, 而术后患者需较长时间禁食, 导致摄入影响难以满足患者机体需要, 易出现营养不良状况[1], 患者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 极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 患者康复延迟。作者将本院收治的86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分组后, 分别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 对营养效果进行观察,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贲门癌术后患者, 男52例, 女34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58.05±1.63)岁, 患者术前均伴随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参考组, 各为43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观察组:术中经鼻将肠管插入十二指肠, 长度超过十二指肠降段, 术后12~24 h,经鼻饲将等渗盐水 500 ml注入十二指肠, 观察无不良反应后, 第2天后改为能全力, 输注时, 对输注液进行保温, 尽量保证液体恒温, 避免腹泻腹痛出现。输注初始速度较慢, 根据患者机体耐受情况可由20~30 ml/h加至80~120 ml/h, 每天输液总量由500 ml增加至2000 ml,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输注时间进行控制, 常规情况下1周后给予普食。在肠内营养时, 可通过部分肠外营养补充不足营养。
参考组:补充营养液主要成分为脂肪乳、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微量元素等, 通过静脉方式补给, 每日2000~2500 ml, 1周后根据患者情况正常进食。两组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时, 同时接受抗感染等治疗。
1. 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术前、营养支持后对患者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 观察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组患者术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相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 2 观察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36±0.21)d, 参考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09±0.36)d,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2例术野感染、1例肺部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6.9%, 参考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2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3例肺部感染、3例术野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25.6%,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贲门癌是临床常见消耗类疾病, 患者伴随严重进食障碍, 营养物质摄入严重不足, 患者极易出现严重营养不良, 机体内出现负氮平衡[2], 因此在术后给予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临床多认为, 当患者胃肠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后方可进行营养支持, 然而临床实践结果显示此时进行营养支持不仅不利于患者康复, 同时带来各类并发症, 影响患者康复, 因此在术后早期即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 术后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 极少形成粪便及结肠内积气, 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 有助于营养吸收, 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肠外营养成本较为昂贵, 同时操作较为麻烦, 营养配比难度较大, 而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可导致出现医源性肠饥饿综合征, 表现为肠道菌群移位、肠黏膜萎缩、肠蠕动缓慢等, 患者免疫系统可受到一定的损伤。由结果可知, 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胃肠功能, 促进其营养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食管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当代医学, 2009,15(6):106.
[2]陈光成.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右江民族医学院院报, 2010,32(1):34.
推荐访问: 营养 术后 护理 体会 贲门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