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摘 要:病理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桥梁学科。针对目前高职护理短学制、少学时的现实境况,以及病理学微观结构的抽象难懂,建设包含完整教学单元的微课程体系,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教学辅助形式。微课程学习的通俗、高效、便捷、易传播性,会随着日后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传播的更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关键词:高职护理 病理学 微课程建设 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02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具有“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针对性强,反馈及时,随时随地观看,易传播”等特点[1]。微课程脱胎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信息时代的微观教学论[2]。作为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微课程是在当下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完整的微型教学系统[3]。其主要通过时长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的“微课”来呈现。合理应用微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使教师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的改变和提升,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一、立项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病理学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桥梁学科。本学科侧重于从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揭示疾病的本質,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结局,学好它对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由于病理学较多抽象的概念,要观察的病变繁多、微观结构的庞杂,涉及多门基础与临床学科知识,使学生望而生畏。以及在高职护理的短学制、少学时背景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包含完整教学单元的微课程体系,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教学辅助形式。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我校不仅培养了一支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研成果丰富的教师队伍,更是组建了专业的微课录播室以及打通了学生免费接入校园网的线上学习平台。这都为本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二、制作基本思路
要把一本厚重的病理学教材里繁多的知识点展现在40余个微课中,知识点的碎片化及筛选很关键。在高职护理《病理学》微课程的建设中,遵循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病理学课程目标,针对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痛点”,经团队成员充分讨论后有选择性的梳理、碎片化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根据《病理学》章节安排教学单元,每个单元中筛选3个以上知识点,各个知识点要保持连贯性,能完整地体现每个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每个知识点要对应一个原创微教学视频(时长5~10分钟),可以是专业摄制、PPT录屏、手机加白纸等多种制作形式。同时要配套相应的PPT课件、设计思路文稿。还要有能检测学习程度的测试题(5~10道)或作业。最后还需要有学生反馈模块,安排教师在线值守,及时解答学习中的疑问。
微课程体系是由具体的微课组成的,每个微课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微课程的水准。微课绝不单单是课堂教学的精简版或缩影,一定要有好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为此,我们除在拍摄和制作形式上统一规划外,如要求正装出镜,统一化妆,制作风格一致的PPT模板等,还特别在设计上作了统一规划,基本环节如下:片头,介绍,导入,精讲,小结,思考,片尾。
好的微课必须有好的设计,设计基本要求:
1.教学方案:围绕选题设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严谨充实,能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专业发展,无科学性、政治性错误及不良信息内容。
3.教学组织与编排: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注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能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4.教学形式新颖,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趣味性和启发性强,教学氛围的营造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微课设计制作案例
案例一:绪论
【教学目标】掌握病理学的概念,了解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病理学的概念
【教学难点】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设计流程】
1.导入方式:从疾病的三大基本疑问入手(病人患的是什么病?疾病从何而来、因何而生?疾病会引起什么样的症状、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引发学生思考病理学到底是什么学科,研究哪些内容。
2.讲授内容:按照疾病的三大基本疑问这条线索,从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入手,不同的教师分别介绍一个时代的特征,最终由前向后串联起来各个时间节点。如古代的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近代莫尔加尼创立的器官病理学,现代病理学的开端-魏尔啸创立的细胞病理学,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分子病理学等等。这样设计很直观地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疾病的过程就是病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并深入了解了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手段,从而明白病理学是什么样的学科。最后,水到渠成,再用文字概括病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3.小结:配套相应的课件,练习题,思考题,加深对绪论的理解与吸纳。
案例二:栓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栓塞的概念、肺动脉血栓栓塞
熟悉栓塞的运行途径
了解栓子的特点与种类
2.能力目标:能根据肺动脉血栓栓塞解释临床表现
【教学重点】栓塞的概念、肺动脉血栓栓塞
【教学难点】栓子的运行途径
【设计流程】
1.导入方式:从栓塞的概念入手,简单概括出一条主线索:栓塞=栓子+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并分成三个步骤来逐个突破。
2.讲授内容:按照主线索,由简入繁,串联各个知识点,使之有机结合:微视频1主要介绍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特点和种类;微视频2主要介绍栓子的运行途径;微视频3重点介绍肺动脉血栓栓塞。
各个视频充分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配合人物出镜、语音讲解、演示,穿插新闻热点调动积极性、引发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完整阐述了从“栓子的形成--运行途径--最终阻塞了血管对机体的影响”的栓塞的全过程,并以最常见的血栓栓塞中的肺动脉栓塞为切入点精讲,以点带面,留给同学们课后自行突破其他类型栓塞的契机。
3.小结:每个微视频中都有思考题,还配套有相应的课件,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吸纳。
案例三:肺气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肺气肿的概念、病理变化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其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
【教学重、难点】肺气肿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设计流程】
1.导入方式:從一个肺气肿的小案例入手,引出肺气肿的典型临床表现,提出问题:什么是肺气肿?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
2.讲授内容:首先,一句话点明肺气肿的本质特征:含气过多才会导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肺功能降低。并概括为四字特征:大、破、弹、功,以此为根基,逐一讲解肺气肿的四大病理特征。然后根据小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从体征和症状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探究其背后的病理学基础。这种设计自然就达成了“能根据其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的能力目标。
在讲解病理变化的同时,选择典型切片进行解读,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片能力。
3.小结:配套相应的课件,练习题,思考题,加深对肺气肿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四:慢性支气管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慢支的概念、病理变化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其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
【教学重、难点】慢支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设计流程】
1.导入方式:从慢支的三大临床特征“咳、痰、喘”入手,先简单介绍慢支的概况,建立初步认识。或者也可以从典型案例引入三大临床特征,在分析其临床病理联系。
2.讲授内容:遵循从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这个原则,先重点讲解慢支的病变特征,配合典型切片的解读,使学生深入认识其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释“咳、痰、喘”等临床表现产生的病理学基础。
3.小结:配套相应的课件,练习题,思考题,加深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理解与吸纳。
四、反思
在微课程的建设中,团队的协作显得极为重要,也是成功的重要保障。正是在教研室团队的协助下,我们几易其稿敲定了知识点的碎片化,分配了制作任务。而对于最难啃的微课制作,笔者先是观看了大量兄弟院校的获奖微课,体会制作技巧及思路,然后参考了多种形式的脚本书写规范,还充分利用网络学习了不同软件制作微课的方法。随着学习和思考的深入,思路也逐渐清晰。我们相继制定了微课录制规范(含着装、化妆、手势等要求)、剪辑制作规范(含片头、片尾、字幕要求等)、统一的PPT模板(含字体格式、大小、背景等),从形式及内容上统一了规划。还特别在设计上统一规划为:片头,介绍,导入,精讲,小结,思考,片尾。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也大大的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制作质量和内容质量。伴随着病理学微课程的最终上线,我们所讲授的病理学系列微课因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而深受学生喜爱。
实践证明,微课程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了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是促使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数字教学、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从而达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10):8-13.
[3]马九克.微课程及微课程教学[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9):14-16.
推荐访问: 病理学 心得体会 高职 护理 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