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岗位设置的实践与体会

2022-05-09 17:55:03 |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探索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岗位设置的管理模式,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玉林市三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设置了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后的救治情况及质量与未设置之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专业培训后的院前急救专职护士急救意识和急救技术明显提高,在出车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救治有效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与传统的“两栖型”模式相比有明显优势。结论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岗位设置能全面提升院前急救质量,院前急救护理专科化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岗位设置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第一环节尤为重要,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时间紧迫、随机性强、车载设备有限、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院前急救护士的配备尤其显得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为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10年6月成立120急救中心分站。急诊科共有护理人员16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0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8人。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专职护士的培训与考核在急诊科护士中选送8名有两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综合素质相对高的护士到急救中心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救知识及技能、120工作制度、法律意识及沟通技巧。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此后每半年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心电监护、复合外伤的处理、现场患者搬运术以及各种抢救流程的培训和考核,并定期到急救中心接受轮训[1]。

1.2.2院前急救专职护士的设置与管理每6人一组,采取24小时正、副值班制,减少交接班次数。每日正班3人、副班1人,正班负责物品的交接和准备,保证器材和药品完好率达100%,副班在正班出诊后接替出诊任务。四人协同完成全天院前急救任务。

2结果

统计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设置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后在院前急救中出车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出诊工作量等,与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进行比较,见表1。

3讨论

3.1院前急救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尚无统一的模式,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医院由急诊科承担,医护人员为“两栖型”,既要负责院前急救,还要兼顾急诊工作。近年来,部分医院将院前急救队伍从急诊科分离出来,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后专职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3.2专业化的院前急救模式在反应速度方面的优势院前急救专职护士能专注于院前急救工作,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施救。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急救半径内,专业化的院前急救模式院内反应时间明显短于“两栖型”急救模式,使院前急救工作和院内急诊工作互不干扰,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3.3专职护士的设置可提高院前处置、救治有效率及降低院前死亡率现场处置率和急救技术是保证院前急救成功、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基础[2]。“两栖型”院前急救队伍人员不稳定,护理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上岗,到了急诊科,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急诊工作,对院前急救工作也只是应付了事,甚至只是简单的搬运而已。而专职护士岗位的设置,使得院前急救队伍相对稳定,且经专业培训后在急救现场能够开展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颠、外科止血、包扎、固定和正确的搬运,并且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急救护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急救半径内,专业化的院前急救模式现场处置率明显高于“两栖型”急救模式。正确及时的现场处置,显著提高救治有效率,使患者赢得了救治时间和机会,有利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设置专职院前急救护士岗位能全面改善院前急救质量,院前急救护理专科化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3]。

参考文献

[1]桑宝珍,戚荟,荣丽娟,等.院前急救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护士进修杂志[J].2010,4(2):308-310.

[2]秦伟放,苏磊,周伟梁,等.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6,4(4):377-379.

[3]毛志森,周强,罗玉梅,等.专业化和“两栖型”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岭南急诊医学杂志[J].2007,1(2):18-20.

推荐访问: 专职 急救 护士 岗位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