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篇

2022-10-23 14:00:31 | 浏览次数: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1《北京的春节》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新年的习俗 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 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 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 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 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 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 阶段的人物心理。

  3.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 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 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让学生参 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 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 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不足之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在语 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 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适、让他们乐于进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

  四、改进方向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对于课文要着眼于整篇课文, 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 “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 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 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 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 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 了。

  2《腊八粥》

  一、教学效果

  (1)课本与课外结合。由于本课大量描写了“腊八”这个浓浓的民俗,课堂教 学中,我把课文与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课引入课 文,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喝腊八粥是一个民俗。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 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到孩子们的脑 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接着我问学生:学完了说说我们本地有 什么民俗?我们本地有过太平桥的习俗,是不是也很热闹,很有意义。这样一下 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书与写作结合。课本把八儿等粥这件事情写的很详细,主要通过八儿的 语言、动作以及八儿的联想。我们也可以仿照写法,把我们本地正月十六过太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桥的民俗写一写,学生兴趣盎然,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也非常有趣,这样把写作与 阅读结合,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学生的习作成了有源之水。

  二、教学收获

  (1)通过文本对话悟情感。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 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 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 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 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 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2)积累修辞手法。阅读是为了习作服务,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大量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要多学习积累。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 由此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 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喜爱的处理,我在教学的时候,只是泛 泛而谈,课前准备不足,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 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 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 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得不深刻。

  四、改进方向

  在以后教学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主要人物, 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3《古诗三首》

  ①《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 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 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②《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 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③《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 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

  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首先师生合作探究。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 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 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 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 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 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 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 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汇总

  1、北京的春节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感染力而且很细致,和学生的生活能够紧密联 系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 感受。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 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 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本课不足在于感悟老舍淳朴风 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学生们的阅 读面不够多,不够深,没有对文人们的风格形成一个印象,不能达到 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推荐一些短的风格明显的 小说或小小说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拓宽知识面。

  2、腊八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带领学 生重点品析。为了让学生体会更准确,我也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 形式,以读促悟。课文的一个特点是详略得当,在教学时我也按照这 个结构进行讲解,比如“等粥”这一部分是详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 “等粥”时人物的急迫心情,我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进行讲解, 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不足的是本课没有更多的调 动学生的白主性,在讲解生字书写方面不充分,这在以后要改进。

  3、古诗三首

  本课是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三个节日。在教学时,针对诗歌不 同的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比如像《寒食》这首诗,学生自 行理解诗人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就比较难,因此这里我是先带领学生 理解诗意,然后补充诗歌背景,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

  像《道超牵牛星》的情感则相对比较直白,我采取提问的方法启发学 生在诗中找出答案。总体上学生比较配合,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如 果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习俗讲解得更充分一些会更好,更契合单元主 题。

   4、藏戏

  这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 种很“新”的文章,所以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一篇略读课 文,但是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让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读,再一起了解课 文的内容、写作顺序、语言风格等。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顺序来 写,内容清晰,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 绍的。在教学时,比较详细的讲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对于藏戏的形成则只是让学生了解藏戏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详略 处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师生一起合作探究,学生 的课堂参与率有极大的提高。

  5、鲁滨逊漂流记

  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人生态度,并从其荒岛独立 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困难的经历。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朗读贯穿教 学始终。多种形式的朗读阅读,从读中感悟,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 读兴趣。课后,学生不满足这些只字片话,找来原著进行阅读。

  6、骑鹅旅行记(节选)

  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入本课的时候我放映了《骑鹅旅行记》的动画片片段,这一下就吸 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照课文脉络,了解尼尔斯变小之后寻找 小狐仙的逾遇,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课文语言,体会童话故事的有趣。

  学完了本课,学生们对《狗鹅旅行记》产生了很大兴趣,课外都有阅 读,这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进行讲解,先让学生默读 课文,读懂课文内容,逐步体会主人的角色形象。学生们在读完课文 后都对汤姆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表示兴趣,对原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致, 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本课的教学

   中还是有几点值得夸赞的,紧抓提议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 配合板书一目了然。抓住文中的精彩词语,让学生感受马克·吐温文 学大师的写作技巧。

  8、匆匆

  《匆匆》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读。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 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为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本课,我主要以读为主线, 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它的表现美:使阅读中领 悟到的语言表现形式迁移到了写作。用“在…的时候,……从……过 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我认为 做得不够好的是交流不够。

  9、那个星期天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我”的心情的变化,在朗读课文时,让 学生采取小组接龙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本课 细节描写很多,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我按照划分的课文层次,重点分析了第2-6自然段中的词句,既有提问, 也有讨论交流,多种方式并举,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0、古诗三首

  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按知诗人、解诗题、看注 释、解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搜集诗人 生平和事迹,融入到自主学习古诗之中,更好地学习古诗,借助多媒 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高洁和坚守,更好 地理解诗中包含的情感。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

  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 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

   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 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 志的革命精神。

  12、为人民服务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是一直以来学生读起来都比较费劲。课文 中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教学时我先仔细讲张 思德同志牺牲的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让学生自主侧读,选 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动分享 自己喜欢的段落,大方讲述自己的感悟。我还采用了对比教学方法, 列举学生熟悉的人物。让学生判断生死是否有意义,引导学生去谈和 感受生死的意义。在课上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革命先烈的 故事,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印象更加深入。

  13、金色的鱼钩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抢。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感受 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撤开枯燥的分 析,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朗读。在教学中有两个做法很有效果。

  一个是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说出 自己感动的理由,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 果:另一个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感 受、思考和表达。

  14、文言文二则

  在教《学弈》时,我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握学习 文言文的方法。通过朗读训练、互动学习,享受文言文的乐趣。文言 文与现代汉语有部分区别,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 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学生不仅对文言文 产生兴趣,还自主总结了朗读方法,学习时主动性更强。我给学生充 分的学习探究时间,字斟句酌弄清意思,对一词多义的字比较归钠,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有了《学弈》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两 小儿辩日》轻松了很多,能积极参与课堂。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本课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对于科学 家们从“疑问”到求得“真理”的过程的复杂性,在教学中,我重在 引 导 学 生 关 注 “ 敏 感 地 意 识 到 ”“ 阅 读 了 大 量 的 相 关 文 献 ” 以 及 “反复的观察实验”等句子,回扣课文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学习了 具体事例后自然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有启发的句子,学生也非常自然地接受参与了。

  16、表里的生物

  这篇课文叙事生动简单,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易于学生 理解和学习。我让学生白主在课文中寻找描写的句子、总结课文运用 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比赛朗读更是让学生 自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探讨人物形象时,不少学生因为了解, 对人物形象总结的很全面、客观。在深入了解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 作用后,在练笔时学生都运用了心理描写,达到了学习目的。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内容虽然好诵,但是 并不受学生喜欢,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井不强。我设计了一个畅想 未来的环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时,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轮 流给同学讲解课文,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让喜欢科幻文的学生 分享他们喜欢的科幻故事。勾起了学生兴趣,产生对科幻文的好奇。

  在通过语言了解人物性格时,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很多。部分学生感受 到人物对话使他想到了他的朋友,从而领悟到了对话描写的魅力。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一】

  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很多很杂,对于复习,一直让我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 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 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 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系统的复习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 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阅读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 想,基础知识复习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 的认识。因此我觉得“浪费”点时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 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复习课的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会复习语文知识的方法,所以课堂教学中以学法指导和 知识梳理为主,主要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一、导入实际,不求花样

  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同学们,课前你们梳理本册书的阅读知识点,整理举手示意, 愿意小组交流吗?组内交流分工明确。

  二、重视知识点的梳理

  我在复习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梳理知识要点,学生表现得热情高涨;采取学生 轮流当小老师上台讲解自己梳理的知识点,学生不亦乐乎;充分利用课件讲解阅读中的 难题,让学生在欣赏情景画面时解决不懂之处,可谓是一举两得。总之,在复习任何功 课时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学、爱学。

  三、学法指导到位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梳理知识时,让学生梳理学习目标,学习 方法,学习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能力。

  需要加强的地方:

  1、学生在学习中举例子有难度,在备课时备学情不足,以后备课要充分考虑学情。

  2、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基础学科,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复习时给师 生带来不小的压力不小。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在安排复习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

  1/3

   式,结构体系都应该呈现出新的势态。本课这一点做的不够。

  【篇二】

  本学期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而且教学时间紧,所以,总复习要体现省时高效的 特点,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平时的教学工作争取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另一方 面要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本着“突出重点,简化头绪”的指导思想,有的放矢地 作好知识的归类、整理工作,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找准薄弱。复习过程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更加有连贯性, 系统性和规律性,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查漏补缺。所以,我们教师在复 习之前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要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又要发现个别的不 足,针对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这样的复习才更有针对性, 更有效。如,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各个知识点的薄弱环节,把它作 为复习重点,与教材重难点结合起来复习,既避免了撒网式的题海战术,又提高了复习 效率。

  2、善于归类。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基础知识、阅读方法、习作方法等方面已 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复习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提炼方法,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呈现给学生的练习要有代表性,内容要“精”,形式要 “全”,方法要“活”,切实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获取“省时高 效”的复习效果。

  3、注重运用。知识的积累最终是为了运用,因此,复习中要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和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去运用,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 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

  复习课,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习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平常的知 识学习和积累都很扎实,更甚者他们自己就会找机会请教老师,解决自己的学习疑问。

  但是学困生,他们基本不会理会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积累,所以我在想,复习都要分层次, “培优扶差”两手都要抓。复习课,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都有待加强,学生反应不积极, 这都是我在往后复习课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学生马上就面临小学毕业考试了,我发现他们心都散了,学习欠缺主动性,这种情 况蔓延得很快,究竟如何有效地上好这两周的总复习课呢?老实说,我自己都很疑惑!这 次的毕业班复习课,我只想实实在在把自己平常上的模式和想法,都展示孩子们的面前。

  通过复习整理,让孩子们的知识更系统,还有几周的复习时间,我要好好备课,好好引 导学生,真正地针对学生的薄弱处入手,尽量做到每一节的复习课,学生们都各自有所 收获!

  2/3

   3/3

  

篇四: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9.《竹节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竹节人》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内容记叙了童年

  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 引至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 爱竹节人。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 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 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 悟,并且对比如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生活和幸福的 体悟。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 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的 功能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陪伴我们童年的玩 具有哪些呢?你对这些玩具熟悉吗?(师出示玩具图片)而一位叫范 锡林的作家,他小的时候家里穷,家里没钱给他买玩具,他就和小伙 伴自己动手做玩具,他做的玩具叫竹节人,作者是怎样玩竹节人的, 围绕着这个竹节人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竹节人》。

  师板书课题:竹节人 生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

  师:先听老师介绍一下作者范锡林,范锡林笔名雪凌,江苏靖江

  人。1968 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 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作者的武侠小说独树 一帜,独创一格,十分有新意。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少年传奇小说和童 话作品的创作,并有“范锡林少年大传奇系列”出版。

  3.师动情述说:作者的童年虽然没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精美的玩 具,但自制的竹节人却给了作者无限的乐趣,竹节人是作者美好的回 忆,甜美的情结。那竹节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玩的?作者围绕竹 节人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玩具引入课文,既调动学生积累的资 源储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围绕题目作者提出了一系列 问题,既易于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又最快地触摸到文本的核心。(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蹲 风靡 俨然 破绽 颓然 沮丧 前功尽弃 挖空心思 叱咤风云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作鸟兽散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化为乌有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3.梳理全文结构。

  思考: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

  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是自己做玩

  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了斗竹节人。

  第二部分(3—17):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以及玩法,突出了

  斗竹节人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第三部分(18-29):写“我”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

  后没收了竹节人,下课后,“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竟看到老师也在 玩竹节人。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回答。

  师展示:《竹节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了 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法,又介绍了斗 竹节人的玩法,尤其回忆了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 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 竹节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安排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文本有 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适时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点拨,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热情。此外,教师在读后梳理结构,从 而帮助学生完成分段及概括段意。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⑴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 1 至 2 自然段,想想:从第一部分里,能 知道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第一部分直接点题,揭示“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 迷上了斗竹节人。

  3.思考: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了下文。

  师过渡:那竹节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做的 呢?斗竹节人的游戏又是怎样玩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文本的阅读 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 文的教学。

  ⑵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第 3~17 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竹节人的制作 方法的呢? 指名回答问题。

  出示课文片段: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

   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 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 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课件展示竹节人的图片,再指名读这一段。

  2.出示: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 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说说这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指名回答。(言外之意是“我”瞒着妈妈把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 了,不仅仅是“我”,其他小伙伴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卖毛笔的老头 儿生意特别好。)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斗竹节人的游戏非常好玩? 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的结论:

  (1) 斗竹节人的“古战场”有趣。

  师:斗竹节人的“古战场”就是这些破旧的课桌,课文是怎样描 述的呢? 生回答,师展示: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 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师这句带有夸张色彩的句子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正是这样的课桌反而 成了我们玩竹节人的好场所。

  (2)竹节人的样子有趣。

  师:玩游戏时的竹节人是怎样的呢? 生汇报: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

   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 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 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 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 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师:这几段中描写竹节人样子的词句有哪些呢?(静立不动的样 子: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动起来的样子:手 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从 作者对竹节人的描述中可见竹节人的有趣。

  (3)竹节人的装饰有趣。

  师:竹节人有哪些装饰特别有趣? 生汇报,师总结。

  师: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 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还 有同学别出心裁,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就的脑袋,做了一顶 纸盔甲。

  4.师小结:在作家的笔下,竹节人变得有血有肉,仿佛真的成了 一名壮士,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

   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课文的层次感更加的清晰,同时教师的梳 理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浓浓童趣。

  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第 18~29 自然段,想一想,围绕着竹节人发生了怎样的 趣事呢? 指名读这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2.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和同学们对玩竹节人的痴迷? 生汇报,师梳理: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看, 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 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2)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 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3)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 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3.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1)一开始,老师的态度怎样?从“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 气冲冲”这些词可见老师对孩子们玩竹节人的做法非常生气,作者诙 谐地写道:“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 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2)后来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 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

   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 模一样。)

  老师的态度则变得全神贯注,忘乎所以,早已沉浸在玩竹节人的 快乐之中,多么有趣的一幕啊!

  (3)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变得怎样? 师出示: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师:你从这句中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我”心情的变化,原本的沮丧和对老师的不满荡然 无存,“我”感到了快乐,因为老师也和“我”一样迷上了竹节人, 这令“我”感到心满意足。

  【设计意图】文本的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人忍 俊不禁,教师在这个环节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情绪变化,让学 生充分想像人物心理,对人物的感受更加立体化了。

  (四)总结写作特色,情感升华 1.总结写作特色:

  (1)具有夸张色彩的语句,让文章生动有趣。

  (2)语言幽默,耐人寻味,暗含言外之意。

  2.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透过文本,感受课文的独特风格,深刻领悟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体验。

   (五)总结全文:

  小小的竹节人,是作者美美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

  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生字词要书写美观。

  2.写一段介绍玩具或讲述玩具带给你乐趣的往事,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习作者

  的表达技巧,从而积累、迁移运用到阅读类似的文章中去。

  (七)板书设计

  9.竹节人

  做竹节人

  玩竹节人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

  情。

  回忆童年趣事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这节课讲述的知识要点,板书精炼简明,

  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提炼。精炼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利于表现文章

  回味无穷的韵致。

  

篇五: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马诗》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诗歌通过 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 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 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李贺的《马诗》可以 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说学情 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 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 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 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 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 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能 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 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 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 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 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 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 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当然了,在实际 教学中,以上的做法不是孤立存在,只有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处 处留心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环境,不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不仅做到了成语的积累复习,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马

  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

  加鞭

  2、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1、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渔,先出示方法,然后进行方法的渗透)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 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看诗题明对 象)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 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三)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看作者知背景)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 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 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 “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 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 岁时在郁闷 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 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 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四)初读诗文,初步感知。(看诗文解大意)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五)分步解读,理解句意(诗中有画,让学生通过图画理解诗词) 1、 自学要求: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 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

  3、理解诗句意思 (六)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悟诗情,入诗境

  七、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写景 何当金络脑,抒情 施展才华 快走踏清秋。为国立功 八、教学反思 1. 描述 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 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 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 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 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 和感情。

  2.分析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 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 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 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 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 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3.规划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马诗》描绘了一幅相 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 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 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 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推荐访问: 下册 语文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