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凡人伟业:“梵高奶奶”走了,她留下的不止乡愁 梵高奶奶常秀峰
作文素材之凡人伟业:
“梵高奶奶”走了,她留下的不止乡愁 正文:
“梵高奶奶”走了,她用画把“乡愁”留在了人间 2019年08月03日 10:00:37 来源:新京报 8月1日,“梵高奶奶”常秀峰去世了,享年83岁。
她的画作曾经风靡一时,她用朴实画笔勾勒、涂绘出的乡村风貌,给无数人带去了温暖与质朴的感动。
“梵高奶奶”从未上过学,但从70多岁开始作画的她,却展现了惊人的绘画天赋。因为她用蜡笔和水彩笔作画,画风又颇有“印象派”风韵,因此被人称为“梵高奶奶”。
她的画作经儿子发布到网上之后,被广为传播。“梵高奶奶”的称谓一经传出,便成为一个现象级的IP,甚至曾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她在香港举办了画展,她的画还被马英九收藏。
有趣的是,她虽然被称为“中国农村的梵高”,却始终困惑于“梵高奶奶”这个称呼,觉得别扭,甚至觉得梵高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他本人一定过得不开心。而她画的向日葵长在土地里向着阳光,“有土地养着它,有水滋润着它,就像我画它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简单、纯真、质朴、快乐,在她的画面前,这种感觉确实让观者油然而生。她的画里,都是中国最普通的田园风貌,瓦屋、田埂、麦田、小径、苹果树、向日葵……这些最简单的风物,给了人最直接的感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梵高奶奶”和家人住在一起,而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促使她拿起了画笔。她的成名,既是偶然,又非偶然。
她在古稀之年拿起画笔,本是罕见。加上她又并无学历,也无任何画画的技巧与训练,作起画来自然天成、一派率真之气,让人能感受到妙笔本天成的自然。而无数的人被触动,除却“梵高奶奶”天然、质朴、率性的画风让人感到温暖亲切外,更因为这些画作勾起了都市“离乡客”们浓浓的乡愁。
“梵高奶奶”的经历,是中国社会大变迁一道极为细小的缩影。
儿子从农村奋斗到了大城市,并在城里扎根立足。她也随孩子离开了生活一辈子的故乡,成了“老漂族”。相似的命运,呈现在太多人身上。这当然不限于那些随子女入城的老人。那些出身于乡村、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高楼之间穿梭打拼的异乡人,都能从“梵高奶奶”质朴的思乡之作中生出共鸣。
“梵高奶奶”说,广州的高楼走不进她的心,她画不出来。她最喜欢画的是老家的房子。高楼孤高冷漠,不如自家的老房子温暖可亲。高楼也是城市的象征与代表,这里面生活着的多是为生存奋斗挣扎的“漂一族”。在这些城市“漂一族”心里,每人或许都有一间温暖可亲的老房子,在等着他们回家。
为我们把“老房子”画出来的“梵高奶奶”离开了,但她笔下那生动自然而又朴实深情的浓浓“乡愁”,却永远留在了人世间。
□狄宣亚(媒体人) 83岁梵高奶奶去世,70多岁成为画家,病到最后拿不动画笔 猫眼娱乐 发布时间:08-0316:37北京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很多人二十几岁就说自己的人生已经差不多定格了,即使是心中有梦想,也总是因为年龄的原因,现实的原因而放弃梦想。梵高奶奶,她70多才开始绘画,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她曾在香港开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梵高奶奶”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心目中的梦想,当了一辈子农民,70多岁的时候才拿起来自己心爱的画笔,把自己看了一辈子的田园风光,一笔一笔的写进画里面,温暖无数人。
“梵高奶奶”的儿子江华在朋友圈泣告:“梵高奶奶”于2019年8月1日凌晨2点去世,享年83岁。“梵高奶奶”原名叫做常秀峰,一个很秀气的名字,仿佛就是在预示着“梵高奶奶”这一生当中,总会有一天将自己的才华秀气展现出来给大家看,而她追逐自己的梦想的过程,就像是翻越了无数座挺拔的山峰一样。
“梵高奶奶”走的时候已经83岁了,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位普通的老人。虽然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但是这并不影响“梵高奶奶”创作出来别具风格的画作,“梵高奶奶”奶奶的画作,虽然一看上去很有梵高的那种颜色很强烈的风格,带有一些很特殊的纹路,但是再看第二眼的话,你就能感觉出来,那是一种透着中国田园风格的画作。
很多人知道“梵高奶奶”的事迹以后,都猜测说70多岁的年龄能够做出来这样画作,以前肯定是受过很良好的教育,至少是年轻的时候学习过,亦或者“梵高奶奶”本身就不是什么农民,而是当年的下乡的知青。
并不像网友们猜测的那样,“梵高奶奶”真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什么开始接触画作,主要是因为在向自己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孙女描述,她的村庄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可爱。也许是带着对故乡深深的怀念,“梵高奶奶”在创作画作的时候,就像是画神附体一样,字都不认识的“梵高奶奶”笔下的每一笔都透露出来田园的生机勃勃。
从这张“梵高奶奶”生前坐在画板前面创作的时候的照片来看,她虽然年纪大了戴着老花镜,但是仍旧能够看出来,“梵高奶奶”的眼睛里面透着一种光芒,“梵高奶奶”看的并不是眼前的画作,而是透着画在看自己曾经生活过得村庄,回忆着自己和村庄的共同的回忆。卧病在床这几年,“梵高奶奶”仍不忘心中热爱,自2015年中风之后,老太太便很难再作画。尽管如此,今年春节期间,身体恢复得稍好一些,老太太还想画画。再后来,手已经无法拿动画笔。
后来“梵高奶奶”成名以后,还被邀请到参加一个综艺节目,即使是上电视,“梵高奶奶”依旧是那么朴实的装扮,收拾的干干净净的,看上去特别的慈爱特别的朴实。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梵高奶奶”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画作的时候,主持人席地而坐,坐在“梵高奶奶”的旁边,认真地聆听着“梵高奶奶”讲述关于村庄的回忆,这时候的“梵高奶奶”应该特别开心吧。
不可思议的“梵高奶奶”! 2018-10-23 18:32 相信大家都知道梵高,那个拥有惊人绘画天赋的男人,但是,你知道“梵高奶奶”吗? Grandma Van “梵高奶奶”真名常秀峰,是一位来自河南方城县的农村老太太,她70岁才开始画画,甚至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却因精美的作品以及与梵高相似的画风,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中国农村的梵高」。
常秀峰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一辈子务农,既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平时的活动范围也走不出县城的小圈子,但是,当儿子把她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时,她的后半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到儿子家时,老太太被小孙女缠着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讲那种在自家院子里那长着绿叶红果的山楂树,但无论怎么说,小孙女都想象不出山楂树的模样。
无奈之下的奶奶,只好拿起小孙女桌上的蜡笔,“笨拙”地画出了一颗山楂树,小孙女也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山楂树”。
从这之后,老太太每次给小孙女讲到家乡的那些风景,故事,都会画给孩子看,直到小丫头明白为止,这画着画着,受到鼓舞的常老太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画画。
这些讲述农村风物的蜡笔画,老太太一画就是一百多幅,之后,他的儿子江先生开始把这些画作放在自己的博客上,谁知老太太和她质朴的画,一下子就火了。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曹新林评价道:“老太太的画属于原生态,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真的很有灵气,绘画天分很高。” 著名画家陈丹青则称赞道:常秀峰的画,是质朴的震撼,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很多人称她为“梵高奶奶”,但她还并不知道梵高是谁,她心里默默地打鼓:河南也没梵高这个地名啊?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不久后她就被香港邀请,成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画展。
赵瑜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中,64幅插图全部选用她的绘画作品。
世界著名摄影大师斯鲁本更是收藏了她的蜡笔画《石榴树》,而马英九先生同样欣赏收藏了她的画作。
一个没有名利概念,画不出城市的车水马龙,也不知道“红”为何物的老人,就这样用她的画和画中的故事,勾起了每个人心中质朴的乡愁,温暖了终日奔波在浮躁都市的人们。
如今83岁的老人,由于眼疾和腿脚不便,加之十几年作画用力又用心,现在已然新作不多。
不过老人也说:只要还能拿起画笔,就会尽全力将心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
看完“梵高奶奶”的故事,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没有拿起画笔的打算呢? 蜡笔画“家”,博客捧出乡村“梵高奶奶” 作者:未知 她从未学过画画,信手教小孙女的蜡笔画却让人们惊叹“中国的梵高诞生了!” 常秀峰,一个来自河南山旮旯的极其普通的农村老太太,74岁。她从未学过画画,信手教小孙女的蜡笔画却让人们惊叹“中国,的梵高诞生了!”;
她也不懂啥叫电脑,儿子帮她开的博客却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点击率近十万!而正当人们纷纷感叹她的成功之时,老太太却依然只是在一个开满紫荆花的住宅里,用画笔表达她独特的回忆,安静而幸福。因为在她的心中,自己只是在画画的时候把满怀的“家乡味”画到了纸上…… 蜡笔画“家”:
随手涂鸦“后印象派” 2003年,在乡村寡居两年之后,因拗不过儿子的坚持,70岁的常秀峰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了老家河南省方城县江家村,登上了飞往广州的飞机。为了路上安全,儿子江华还特意在航空公司为她办理了“无人照顾儿童”待遇。虽然一路上有漂亮空姐的细心照顾,但老太太却怎么也不敢看窗外,直到儿子来接她的那一刻,她的神经还是绷得紧紧的。 虽然身处繁华的大都市,但常秀峰一点也不习惯。她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都得扶着楼梯一步一步挪,要花十多分钟。一出门,那些高楼和路,看上去都差不多,这使得她很不适应。每次常秀峰去买菜都要迷路。问个话吧,城市里的人走路可快啦,她这个小脚老太太追都追不上,更别说问路了。 由于常秀峰每次出门都要折腾半天,甚至要儿子江华去把她找回来,为此江华没少在母亲面前抱怨:“妈,叫你不要出门啦,你老是不听!”常秀峰也皱着眉头:“俺们村里哪一条路都不同,这条路前有棵树,那条路前有块石头,可这儿路都一样,不怪妈啊。”江华也没有办法,自己和妻子都没有时间陪母亲。于是,闲不住的常秀峰就渐渐把家务活儿全揽了下来,可还是没能打发远在他乡的寂寞。家里惟一可以陪她唠嗑的就只有三岁的小孙女了。 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色,忽然仰起小脑袋问:“奶奶,山楂树是什么样子的?”常秀峰的思绪一下子被打开了,家乡的草草木木在她的心里根深蒂固,怎么说也说不完啊。可当常秀峰兴高采烈地给孙女描绘完山楂树长着“红红的果子,绿绿的叶子”后,小孙女仍然瞪着明亮的大眼睛,一脸茫然的样子。唉呀,这可如何是好?正当常秀峰犯愁时,一盒蜡笔忽然“闯”人了老太太的眼帘,她立马拿起了蜡笔,对小孙女说:“奶奶画给你看吧!” 当常秀峰在纸上画下第一道鲜艳的色彩,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故乡山水的绚烂多姿就这么一古脑儿全涌到纸上:春天满树繁花的树木;
夏天俊拔清秀的荷花;
秋天熟透下坠的 高梁;
冬天单调却依然热闹的村庄;
甚至是一块不靠谱的红薯,都让老太太画得鲜艳亮丽,鲜活无比。 小孙女高兴地拍着小手:“奶奶画得真漂亮。”得到小孙女的认可,常秀峰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这么一个好老师,小孙女也学得更有劲了,她马上握着笔认真地模仿起来。常秀峰握住孙女的手和蜡笔,一笔一画教,一边教一边给孙女儿讲老家的故事。 最初谁也没留意这些画,老太太也不在乎,照样天天在忙活完家务后,趴在太阳光好的桌子画上几张玩。直到有一天,媳妇发现了老太太遗留在桌上的一张小画,拿起一看后她大吃一惊,画虽然粗看很粗糙,但色彩明亮,颇有“后印象派”的风格。她连忙把江华叫来一起欣赏:“江华,快来看,妈妈画了什么?”“这不是我老家吗?是妈妈画的?天啊,她可从来没有学过画,怎会有这样的天赋?”江华大喜过望,“咱妈真不是盖的。” 他俩喜不自胜地把这些画带给同事,带给那些大学教授们欣赏,这可不得了,老太太很快成为他同事眼中的“传奇人物”。看过常秀峰画的人都被画作中那浓郁的色彩表现力折服了,还有人死活要“抢”走一两幅收藏,他们送给老太太一个雅号:“中国农村版的梵高奶奶”。 网上开博客:我画的向日葵比梵高画的温暖 常秀峰听到别人喊自己“梵高奶奶”,纳闷地问儿子:“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 江华哈哈大笑,说:“妈,你别管,他们这是夸你画得好呢!”老太太还是半信半疑。不过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自己画的画,常秀峰画得更带劲了,老家住了几十年,什么山水、老房子、向日葵、荷花、竹林、小鸟。这些个东西长得啥样,就画啥样,多简单啊。 面对络绎不绝的求画者,老太太从来都是笑呵呵地点头:“行啊,只要大家喜欢,我就尽量多画点。”常秀峰这下日子过得可比从前有奔头多了。
2006年7月,儿子江华也让老太太赶了回时髦,他在新浪网上帮母亲开了个博客,把这些蜡笔画放了上去。 不料一石击起千层浪,喜欢老太太画的人不计其数,“常粉”遍布大江南北,就连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也慕名收藏了一幅名为《石榴树》的作品,他还特意打电话给江华:“你母亲和我们一样,都是用心在做艺术的。”江华把这句话转告给常秀峰,老太太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但让老太太更没有想到的是,很快,“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访问量就超过了8万人,当儿子告诉她这个消息时,老太太大吃一惊,心里直嘀咕:“这小子,估计顶多就40人吧。”在她的心里40人就是在老家乡亲们围在一起看戏,那是多大的一个圈子啊。 对于自己成为“网络红人”的事情,老太太一开始并不知情。反正那些画啊、字啊都是儿子捣鼓上去的。但到了2006年夏天,她第二次收到《鲁豫有约》节目组的邀请函后,常秀峰就有些局促不安了,她说:“电视上那个小妮子可是个大名人,怎么又叫我去呢?”儿子宽慰她:“人家说了就跟你聊画画,甭怕,人家问什么你就答什么。”小孙女也在一旁高兴地跳来跳去,欢呼着说:“奶奶又要上电视啦,我要看奶奶上电视。”老太太这才点了头。 可当常秀峰正式进入《鲁豫有约》的录制现场后,她反而放松了心情,不就是平常在村口拉家常嘛,那可是她非常喜欢的时刻呢,不怕。节目里,鲁豫给个话头,她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节目中,鲁豫拿出梵高的向日葵和老太太画的向日葵比较,常秀峰想了想,说:“向日葵是不能搁在花瓶里的,没有水和土,它会死。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一席类似于“狂言”的评论,让周围的人喷喷称奇。 可是,也有让老太太困惑的时候。每次常秀峰在阳台上把画画好,儿子江华就把画拿了去,三下五除二,就将它扫描到了网上,老太太突然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了跟自己画的一模一样的图片,满脸的问号:“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 还有一次,儿子把画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常秀峰更是吓了一跳,她悄悄拉过媳妇:“这画明明我放在家里,他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把媳妇逗得前仰后合,赶紧跟老太太解释原由:“妈,这个是印出来的,不是你原来的那幅,你 原来那幅画还在阳台的桌子上呢。”常秀峰“哦”了一声,还是将信将疑地把儿子手上的那幅画摸了摸才罢。 香港办画展: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成了“名人” 虽然常常有粉丝和记者来看老太太,可常秀峰成名之后的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变化,老太太还是每天5点半起床,看看楼下的花花草草,打扫家里的卫生。而最让老太太高兴的,莫过于同样喜欢画画的小孙女对她说:“奶奶,你把画放那里,我来画。”她就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女拿起纸和笔,照着自己的画,一笔一划地认真临摹。 别看江华经常忙活老太太的博客,简直就成了常秀峰的半个经纪人,但他心里最大的愿望仍是希望母亲身体健康,老年生活有所寄托。 前一阵子老太太双脚浮肿,江华要带她去医院,老太太不依:“在老家,腿肿了就用冬瓜皮熬汤,一喝就好。”儿子急了:“妈,你腿肿得跟面包似的,不去医院怎么行?”好说歹说,总算是把老太太劝到医院,儿子找到医生,跟老太太说这是个教授,又跟医生说:“这就是会画画的那个老太太,我妈。”老太太这回高兴了,原来教授这么大学问的人也知道自己。 拿了医生给开的草药回家,老太太又犯愁了,自己一辈子就不愿意吃这中药了,嫌苦,儿子黑着脸说:“苦?你过去过的日子有这苦吗?”老太太佯装生气:“你个小兔崽子怎么就不能给我个好脸子,可惜了我每天做那么多好吃的给你。”母子俩虽然斗着嘴,心里却知道彼此的爱有多深。 为了开阔老太太的视野,2006年年底江华还带老太太去了北京,看到故宫时她惊叹地说:“这就是皇帝住的院子呀,可真大啊。”回家之后老太太就画了一幅《圆明园》。可老太太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好的园子就被毁了,在她眼里:家好才能国好,走得再远,家是永远的眷顾。
每当广州的天气突变,常秀峰就会担心大风会把老家后山的石头吹下来压塌自家用泥巴和木板搭建起的土房子。而看到艳阳高照,她又记挂着老家的旧家具已经很久没有翻晒了,儿子常常安慰她:“那些东西加起来也不值个三四百块,瞧把您给惦记的。”老太太摇了摇头,说:“娃,你要知道,那些东西可是你爹和娘一生用过的东西呢!”听完母亲的感慨,江华沉默了。他心里这才明白,母亲为什么喜欢画家乡,为什么把家乡画得那么动人:是因为在她心里,家乡才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那个飘着花香、鸡鸭成群的家乡才是她画画的源泉…… 前不久,因为个人画展将在香港举办,常秀峰为了办理赴港手续回到了家乡南阳。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老太太就好像年轻了好几岁,当地的记者纷纷前往采访。当记者问及老人“成名”后的感想时,老人微笑着回答:“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成了名人,但我喜欢鲜艳的东西,鲜艳的东西就是代表幸福嘛!还有,别看我的家乡穷,但我的家乡真的很美。” 常秀峰还请儿子在她的博客上贴了一段话:“我听说,现在人们把‘问候你爸妈好!’变成骂人的话了?我倒是真想问你们爸爸妈妈好,没有谁会说老婆子这话是骂人的。呵呵,顺便捎给你们父母,也算你们孝敬。――听说你们现在都不想生小孩子了,将来没有孩子烦你们,你们就一股脑烦你们父母吧。” 这个最可爱的老太太,一个没有名利概念,不知“红”为何物的老人,用她的画和画中的故事,温暖了奔波于都市浮躁的我们,也希望全天下的老人们,都能拾起自己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故乡与爱! 摘自《家庭百事通》 记者对话“梵高奶奶”儿子:“梵高奶奶”走了,她留下的不止乡愁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林赛赛 在向日葵绽放的盛夏,83岁的“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
这位出生于河南方城县拐河镇一个农村的普通老太,从未上过学,年过70岁才拿起画笔,却让都市人深深爱上了她笔下的向日葵、山楂树和乡村田野。由于画风颇有“后印象派”风韵,被人称为“梵高奶奶”。她两次登上《鲁豫有约》,出书,在香港开画展,画作被马英九收藏。
一次做节目,当主持人提起梵高的向日葵时,常奶奶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常奶奶的画里总是充满着阳光、希望和热爱。她用朴实画笔勾勒、涂绘出的乡村风貌,给无数人带去了温暖与质朴的感动。8月1日凌晨,常秀峰在老家去世,她用画把“乡愁”留在了人间。
为给小孙女讲故事,70多岁的她成了“梵高奶奶” 落叶归根,丧礼习俗依照中原老家的传统。常奶奶的儿子江华将一部分画作带回了老家,前来吊唁的亲朋,通过品读一幅幅画作缅怀老人。
“每一幅画都是母亲人生中的一个剪影、一个家乡的故事,她用这种方式来沉淀自己对家乡的记忆。”江华说,丧礼不只是悲伤,也想让大家感受到母亲带来的温暖。
常奶奶本没有想过会离开生活一辈子的小村庄,在老伴离世之后,2003年的元旦在儿子的坚持下,年近古稀的她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广州。从出生就长在城里的小孙女,总是缠着奶奶一个接一个地讲家乡好玩的事。
一辈子不会写字,所以只能拿起孙女的蜡笔、水彩笔,常奶奶用画画体现过去的生活,没想到自己的随手涂抹,竟让孙女连连夸赞。得到鼓舞的常奶奶,之后经常拿起画笔,就这样,大半生的农村生活,定格在了一百多幅蜡笔画中。
“画画不为什么,就是喜欢,我画的都是我以前见过的东西。”常奶奶什么都画,山水、花鸟、树木和牛羊,还有几十年前的老房子、石磨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已经消失的农村老物什,从她的记忆里,流淌至画布上。
常奶奶的画,色彩艳丽温暖,没有透视,不懂比例,却透着满满灵气。“我母亲手里画的,可能就是哪块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江华说。
常奶奶的画作经儿子发布到网上之后,让无数人心头泛起乡愁。从未听过梵高是谁的她,成了网友口中的“梵高奶奶”。
“表达内心的真实就是艺术家,梵高奶奶是很纯粹的艺术家。”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说,梵高奶奶用绘画语言真诚地讲过去的故事,把自己生活的美好景象展示出来,诉说自己的生活感受,她并不是作品风格像梵高,而是和梵高表达的内心的真诚一样。
村民眼中的“梵高奶奶”:爱绣花,常帮邻里干活 常奶奶给村里人的印象是性格温和、非常慈祥。老家的村支书方菊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前些年,老太太虽然跟着孩子去广州生活,但每次回老家,都会在整个村子里走一遍,和同龄人唠唠家常,“和老家人有深厚的感情,无论是见到谁都非常亲切”。
对常奶奶画画这事,村民刚听说的时候,也感到意外,但看到了画作内容多是老家景致后,感到更多的是亲切。
“老太太会刺绣扎花,手艺非常巧!”方菊说,在过去的艰苦年代,买不起花衣裳,妇女老人都会刺绣扎花,常老太的绣花很多人都夸好看,田野山头的山菊、葵花、牵牛花、杏花,她都能绣在小孩子的衣服、鞋子上。
方菊讲述,常奶奶曾当过村里的妇女干部,总是率先垂范,带领群众们干农活,即使到了晚年,家里没有种地,她还会在麦收时节,拿着镰刀帮邻里割麦,很受人敬重。
“人老心不老精神不老,老太太画画对我们老人是一种启发。”56岁的方菊说。
爱劳动这一点,儿子江华有过一次亲身经历。他有次陪着母亲在广州的公园散步,看到园丁在草坪上拔草,母亲对儿子提出“我想去干会儿活”,接着就跟着工人们干了小半晌。“劳动本身对喜欢的人是快乐,在劳作当中能闻到泥土的气息。” “像母亲那样的人何止她一个?也许在你们的母亲那里,也许正藏着一个所有人奉为天才般的才能,它等待着你发现。亲就是伟大的,只要你学会欣赏。”江华在《我的母亲梵高奶奶》中写道。
对话“梵高奶奶”儿子江华:
大众缅怀是对家庭代际之间互动的呼唤 大河报记者:梵高奶奶去世后,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怀念。
江华:媒体和大众缅怀母亲,本身也是想在老人社会到来的今天,对家庭代层之间互动和融合的一种呼唤吧,在这个时代里,纯粹的东西人们往往感受得更真切一些。
大河报记者:梵高奶奶最初画画是给孙女讲老家的故事,你如何看待这种代际之间的沟通? 现在是流动的社会,但教育的断代对文化来讲不太合适,如果祖辈和孙辈之间,缺乏有效的中间环节沟通,其实对未来来讲,让后代会漠视生活环境当中的上一个层面,就像一棵树漠视土地,就会变成无根之木,虽然有时看不出来,但肯定会有影响。
大河报记者:听村里人说,“梵高奶奶”供出了村子第一个大学生? 江华:是的,当时整个乡里上大学的都凤毛麟角。在山区吃不饱的年代,识字不多的父母竟然让我们每个孩子都去读书,足见他们内心所坚持的东西,不图眼前能见到的回报。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里成长,一根根羽毛插满了我们背上的翅膀,才有了飞翔的能力。
其实,每一代父母都应该留给子女一种精气神,一个方向、视野,而不是前面挣多少钱这样的具体目标。
大河报记者:你觉得梵高奶奶的画作被人们喜爱的原因是? 江华:先不说绘画水平如何,但就这种纯粹的表达方式,我觉得就很了不起的,母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位作家,只不过工具不一样。
母亲就是一辈子的农民,对色彩、构图天然的禀赋,确实不可思议,我想母亲的画作之所以那么受人喜欢,是因为天然的东西是纯粹的,是不加雕饰的。
大河报记者:梵高奶奶画作中有很多乡土元素,唤起了很多人的乡愁。
江华:如果从宏观视野上看,哪一种文化都是乡土文化,因为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形式,根植于自己的土壤,西方油画等我们称之为洋气的东西,对他们来讲,难道不是土气的吗?任何一个好东西,首先让人去接受,然后和身体某一个部分互为融化,就像我们吃东西,好吃就是好吃,好东西一定是纯粹的,真正纯粹的审美是发自内心的。
83岁“梵高奶奶“的百幅人生:病到最后手拿不动画笔 来源:南都人物 逝者/常秀峰 (1936—2019) 83岁的“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
年过70才拿起画笔,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老太太画笔下的向日葵、山楂树、乡村田野,勾起都市人的乡愁。她两次被邀上《鲁豫有约》,在香港开画展,画作还被马英九收藏。出书、成名,被称为“梵高奶奶”的常秀峰却从未觉得自己画得好,直言“画画只是因为喜欢”。
8月1日,南都记者从“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儿子江华处获悉,老人于当日凌晨在老家去世,“生前应该没有遗憾”。
一棵山楂树的故事 70岁以前,常秀峰一直生活在老家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她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年轻的时候只顾着忙生活,农村里和画有关的只有门神和对联,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原来她也可以画得那么好。
让她拿起画笔的是一棵山楂树。老伴去世后,常秀峰在2003年第一次离开河南老家,来到位于广州的儿子家。久居乡村的她不习惯都市生活,腿脚不便、语言不通,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陪伴3岁的小孙女身上。
在家里,她时常为小孙女讲起家乡的故事,讲起自家种植的山楂树、高粱地。可在南方城市里长大的小孙女怎么也无法想象这些乡村风光的模样。老太太不识字,只好顺手拿起小孙女的画笔,在纸上涂抹出家乡的山楂树:果儿是红的、叶子是绿的……瞬间,孙女就明白了。
就这样,常秀峰一有空就在白纸上画画,用孙女的蜡笔,她画完了花草、小动物,又画她的田埂、她的老房子,还有她的土地。起初,家人并没有发现她在作画。直到有一天,学美术出身的儿媳妇发现了她的画作,很是惊奇。老人笔下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虽然没有专业画家在比例、色调上的诸多讲究,却真实拙朴,颇有 “后印象派”的风范。
在孩子们的鼓励下,常秀峰从此与画笔结缘。“什么都画!”常秀峰曾说,自己从动物园回来,就画里面的动物,在家里,就画老家的东西,画从前经历过的事情。她说,自己不会写字,就用画来表达。
“我从来没有想过母亲能画画。”常秀峰的儿子江华回忆,母亲的画作吸引了众多同事、好友来家里参观,这让母亲更加积极,每天空闲的时候,都常看见她在桌旁作画,像学生一样。
两棵向日葵的区别 2006年起,江华开始把母亲的画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并写下关于母亲的一系列故事。没想到,画作在网络上大受好评。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之后,前来报道的媒体络绎不绝。
著名画家陈丹青这样评价常秀峰的画:“是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许多人开始向常秀峰提起一个陌生的名字:梵高。2006年8月开通的常秀峰博客公告栏中这样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凡·高”。
“我心里想着,这个梵高奶奶,我总是觉得别扭,跟梵高素不相识,咋会是梵高奶奶呢?想不通,还是叫我常秀峰常奶奶可以吧。”从儿媳的口中,常秀峰知道了梵高是个画家,但对于这个称号,她始终有些困惑。
一个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是,梵高的代表画作之一向日葵,也是常秀峰爱画的。在她眼里,向日葵能出油,是农民最喜欢的画。
2006年6月和11月,老太太两次受邀来到《鲁豫有约》的节目现场。演播大厅里,一幅老太太画的《向日葵》和梵高的《向日葵》并排摆放。
主持人陈鲁豫问她,觉得这两幅画怎么样。直爽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而她画的向日葵长在土地里,向着阳光。“有土地养着它,有水滋润着它,就像我画它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常秀峰的画作。传得最远的一幅现在在法国,法国著名摄影师斯鲁本收藏了常秀峰的作品《石榴树》,他评价,“常秀峰和我一样,都不是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在用心。” 一垄田埂上花草 “我母亲手里画的,可能就是那垄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谈起母亲的画作,江华这样说。
绘画逐渐成为这个当时已经70多岁农村老太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只要空闲,都是属于“梵高奶奶”的时间。因为眼神不好,要趁着太阳好光线好的时候,铺开纸张,画几天前开始的画或者新作。在画桌前,常秀峰完全沉浸其中。“有时候叫她是听不见的,总是聚精会神。”江华回忆称。
“画画不为什么,就是喜欢,我画的都是我以前见过的东西。”她什么都画。山水、花鸟、树木和牛羊,还有几十年前的老房子、石磨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农村的老物件很多已经消失,但仍然保留在常秀峰的记忆里,再从笔尖流淌至画布上。
在每一幅作品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故事。以前谈起她的作品,常秀峰总是滔滔不绝,这一幅,画的是家乡的老房子;
这一幅,画的是以前放牛时,大雨把道路淹没,四个放牛娃从白天困到晚上,才被人救出来。
“我想画老家的山水草木,画以前的生活,老家的东西太多了,画不完。”常秀峰说。相比之下,她很少描摹身边的景致,她说,高楼走不进她的心,“画不出来。” 一段异乡里的“孤独” 在儿子江华看来,母亲画笔下的那些植物花鸟,都是母亲一生中见过并且时刻相伴的山区朋友。“我以前问过她,画画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她说画的场景、所有的东西都在眼前,仿佛回到了老家和过去。” 画画让“梵高奶奶”的生活有了一些变化。成名之后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她的画作经媒体和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
2007年,常秀峰还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出了一本画册义卖,所得资金由慈善基金会管理,捐赠给贫困地区。当时,常秀峰说,那感觉像是在做梦。
不管名气多大,常秀峰却始终谦虚。
在这次画展上,有人评价,“看到的是孤独”,也有人说,“看到的是乡愁”。而常秀峰想的是,自己这么大年纪,还能做这样一件大善事,很满意。
名气越来越大,常秀峰却始终谦虚。“画得不好。”在接受采访时她曾说,大家之所以喜欢自己的画,是因为自己是个农村老太太。“主要是喜欢这种精神,坚持。” “如果身体好,我就要像讲故事一样,把以前的经历都画出来。”70多岁时,常秀峰说,年轻的时候没想过画画,现在生活好了,想把以前的故事画到现在。
晚年的坚守 病到最后,手拿不动画笔 2009年,一本名叫《梵高奶奶的世界》讲述了常秀峰的画作和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由儿子江华撰写,母亲常秀峰作画,是这些年来常秀峰的点滴作品。 “画不重要,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年迈的或正在往年迈走的亲人,该在我们心里有个重要的位置。”谈及出书的意义,江华说。
书里,都是这些年记录下的家乡图画。江华还记得,拿到书的那天,常秀峰穿着红毛衣,把手仔仔细细地洗干净,戴上老花镜,一页页摩挲着书里的画。“老太太当时说,眼睛有点酸了。” 年岁渐长,那个把从前的经历都画下来的心愿渐渐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画多了,腿疼,手也疼,有时候,常秀峰坐在画架前,一拿起画笔,手就开始微微颤抖。 江华曾介绍,老太太画画,画得很仔细、认真,一笔一画都是心血,有些画要画上十天半个月。“她画画的产量是很低的,这么多年总共就100多幅。对我们来说,这些画是无价的。” 老太太一直坚持着绘画。2010年,继《梵高奶奶的世界》之后,老人又推出了一本被称为“中国最淳美乡村绘本”的《俺们农村》,陈丹青、刘震云、陈鲁豫、马英九、斯鲁本(法)等联合推荐。在这本面向儿童的绘本中,“梵高奶奶”希望用画笔给城里的孩子们感受田园乡村的画卷。 “老太太一直是这样的,她的作品、包括她的人生态度,都在传达很多正能量的东西,成名之后,这样的人生态度也影响到了很多人,让很多活在阴影和沮丧中的人能积极向上看。”8月1日上午,江华告诉南都记者。 这天凌晨,83岁的“梵高奶奶”常秀峰因病在老家逝世,江华说,老人走之前应该没有遗憾。8月3日,在老家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杨家庄村江家村民小组,将遵从习俗安葬“梵高奶奶”。 生命最后缠绵病榻的这几年,“梵高奶奶”仍时时不忘心中热爱的绘画。江华称,自2015年中风之后,老太太便很难再作画。尽管如此,今年春节期间,身体恢复得稍好一些,老太太拿着画笔,还想在纸上涂抹着。再后来,手已经无法拿动画笔。 该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晚年?江华说,母亲的经历可以给社会中面临同样问题的人启发。“母亲常说,每个人没有必要分什么层次,只要认真做事,都可以做得很好。”江华记得母亲常说,“我一个农民,能做到这样,其实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采写:南都记者 詹晨枫 梵高奶奶走了,摩西奶奶曾说过,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兰忘机 发布时间:08-0409:46 8月1日,著名的“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享年83岁。来自河南农村的梵高奶奶不识字,67岁才开始绘画,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或亲昵地称呼她为“梵高奶奶 ”。她曾经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两次上“鲁豫有约”,画作被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的马英九先生收藏。
梵高奶奶曾在《鲁豫有约》节目中说:“要我说,梵高的那幅画(《星空》)我看不懂,可梵高的向日葵没有我画得好。向日葵不能搁在花瓶里,没有水和土,它会死。” 梵高奶奶来自农村,在她晚年的一天,突然拿起画笔,创作出了百余幅画作。她用画笔回忆往昔的岁月,回忆记忆中的花草,动物,老房子,田埂,果树和土地,那灿烂的色彩、真实朴拙的风格感动过无数人,触及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勾起了每个人深埋心中的乡愁。
如今,梵高奶奶走了,但她用画笔把乡愁留在了人间。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州也有一位著名的摩西奶奶,同样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摩西奶奶77岁时开始拿起画笔作画,80岁时在纽约举办个人画展,她的作品风靡美国和欧洲,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2014年中国大陆首次出版摩西奶奶的图书《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摩西奶奶也曾经说过一句话: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摩西奶奶的这句话是写在一张明信片上,于1960年寄给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原来春水上行从小喜欢文学,很想从事写作,他原本在一家医院工作,年近30岁,所以十分纠结要不要“弃医从文”。于是他向当时已100岁的摩西奶奶求教,摩西奶奶立即做了认真的回复。
而这位春水上行,便是今天在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这也是一段人间佳话,人生永远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不去行动的无果。
虽说甘罗12岁拜相,霍去病17岁封侯,人类历史上从不缺少年英才,但姜子牙72岁时才遇到西伯侯姬昌,东汉名将黄忠67时才一战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57岁方文名大盛,清代名将左宗棠41岁时才开始一生的功名事业。
而在西方国家,同样有这样大器晚成的例子。著名科学家达尔文50岁出版《物种起源》,亨利福特45岁发明了革命性的汽车,肯德基爷爷桑德斯上校62岁创办肯德基,漫威教父斯坦李39岁时才凭《神奇四侠》走红。
而梵高奶奶和摩西奶奶更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随时可以重来。83岁的清华“学霸奶奶”李路,被阿里巴巴聘请为“产品体验师”,年薪40万!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梦想,愿你在这遍地的喧嚣凡俗浑浊中,依旧能抬头凝望心中的白月光,并能拥它入怀。
“梵高奶奶”走了,她的画曾温暖无数人 南方新闻网 发布时间:08-0120:20南方新闻网官方账号 今天,“梵高奶奶”走了,她的儿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梵高奶奶”的微博更新也停留在了8月1日中午13:13。
这位70岁才开始学画的老奶奶,名叫常秀峰,她曾是河南偏僻山村里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2003年,常秀峰来到广州与儿孙团聚,却忽然成了一位画家,在网上有不少“粉丝”,被称作“梵高奶奶”。
2007年,南方日报记者曾经采访过这位受人欢迎的老奶奶。她最让记者触动的话就是:“不能让儿孙忘了农村的苦日子。” 为陪孙女玩耍,七旬奶奶“摇身”变画家 在河南南阳方城县的一个僻静山村里,常秀峰是全村唯一一位能让自己所有孩子走出大山的家长。曾经他们家庭贫困, 墙都是用泥巴糊、木板钉,家里的菜不够了就扒野菜。五个孩子经过她的培养,三个高中毕业,两个大学毕业,一家人彻底走出了大山,摆脱了贫困。
“奶奶,老家都有些什么?”常秀峰来广州的前两年,孙女曾这样问她,于是,她兴致勃勃地给孙女讲起了老家种的山楂树。
但是孙女仍然不知道山楂树到底是什么模样。常秀峰急中生智,拿出蜡笔和水彩笔,画完之后,孙女一下子就明白了。
为了让孙女更多地了解家乡,不识字、也从未学过画画的常秀峰开始自己作画,她画画的方法就是“长得啥样,就画啥样”。
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这位老太太在这座自己并不习惯的大城市中生活的最大乐趣。她的画不讲究技巧,真实朴拙,因为那些都是田里的生命,是曾经与她相伴多年的老朋友。在老人的笔下,曾经的江家老屋、田间野猫、小鸟、兔子、向日葵……都格外美丽。
“梵高奶奶”名称流传,她却认为梵高画得苦 2006年,她的儿子在自己的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故事,没想到,这些文章的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作的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有人看了她画的向日葵,认为和梵高的《向日葵》有着一样的神韵,于是“梵高奶奶”的称号流传开来。
一时间,“梵高奶奶”红遍整个网络,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开始时,常秀峰觉得奇怪,因为她从未听说过“梵高”这个名字,自己不姓高,村里也没有哪个人叫梵高的,后来,儿媳妇拿了梵高的画来给她看,她才知道梵高是国外的画家。
看了后,常秀峰却觉得,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而自己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有土地滋养,有水滋润,很幸福。
正是因为她温暖的画风,才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让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感受到温暖和自然的力量。因为画画,常秀峰也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事业”,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在广州过得有声有色。
喜欢画农村,希望儿孙不忘农村苦日子 “梵高奶奶”的画都是有关农村的。
一位网民评价她的画有一种灵气,那是艺术家的灵气;
有一种活气,那是根植民间的活气;
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她还带着上百幅作品举办了名为“梵高婆婆”四季颂展出,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展出的所有收益她全部捐出。她曾告诉记者,能够用自己的画帮助到别人,她觉得特别开心。
在民间,在网上,“梵高奶奶”已经拥有许多“粉丝”,在“粉丝”的呼声中,《梵高奶奶的世界》《俺们农村》等作品相继出版了。而她的世界,其实就是曾经生活的广袤的农村,家乡就是她创造的灵感源泉。
常秀峰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文化,这位来自农村的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人们,让他们在画作中回归自然,不要忘本。
把画留下来,给儿孙后代们看,让他们长大了不忘以前农村的苦日子。这是“梵高奶奶”常秀峰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的最大的心愿。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王越莹 综合自网络
推荐访问: 梵高 伟业 走了 作文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