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惠众生

2021-11-08 19:38:32 | 浏览次数: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
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 和蔬菜“说话”的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的“棚菜人生”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题:和蔬菜“说话”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的“棚菜人生” 新华社记者 2016年冬天,在中国的最北端、北纬53度的漠河,一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

向北,再向北……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李天来发明的日光温室技术不断挑战着蔬菜冬季种植的纬度、温度极限。

全国18个省份、累计上千万亩——这是以李天来日光温室技术为蓝本所种植的大棚蔬菜总面积。

择一事,惠众生。今年64岁的李天来,经年累月把论文写在他扎根的田间地头。只要往育苗床和田垄上一蹲,他眼里除了蔬菜什么都顾不得,仿佛成了一尊塑像。

有着30多年党龄的李天来,始终自称“农民的儿子”,他多年坚守的“温室梦”,让北方生长的果蔬突破“靠天吃饭”的“千年魔咒”,也为北方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学习“和蔬菜说话” 终结北方冬季“无菜”历史 1985年,日本山形县。

当时还是沈阳农业大学助教的李天来赴日本山形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园艺,师从斋藤隆教授。到山形大学的第一天,斋藤教授就送给他一套蔬菜专著,并在扉页写上了“蔬菜是不会说话的,你要学到能和蔬菜说话”。

在山形大学学习几年后,日本筑波大学铃木芳夫教授主动邀请他,去筑波大学深造。

“铃木老师,我准备回国了。”1988年,接到学校“回归”的召唤,李天来几乎没有犹豫,立即向老师辞行。

20世纪80年代前,受气候条件所限,中国北方秋冬季菜品单一,基本是白菜、土豆、萝卜“老三样”,偶尔的蒜薹、干豆角、洋葱头、胡萝卜都是过年才有的稀罕物。

能否改变这一局面?李天来迫切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祖国的广袤土地上,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菜。

在从事教学工作之余,李天来跟随沈阳农业大学张振武教授,一心搞起设施蔬菜栽培研究。

北方种菜,关键在过冬;
蔬菜过冬,关键在于温室大棚的应用。

李天来调查发现,日本和欧洲国家大多是利用温室技术,实现了蔬菜周年供应。但当时,温室技术似乎在我国北方“水土不服”—— 此前,荷兰等国的温室技术已引入北方,以燃煤烧水加温实现温控。可李天来发现,东北冬天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滴水成冰,燃煤加温法不仅花费多,污染还重。“一亩地,在辽宁一冬天需要80吨煤,在哈尔滨就要100吨,根本烧不起。” 李天来和团队也探讨过用温泉水加温的方案,但终因成本过高而放弃。

“蔬菜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不能成为奢侈品。”推广节能、经济的温室技术,让农民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成为李天来团队的攻关重点。

太阳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几经研究之后,李天来瞄准了“免费能源”太阳能,希望通过对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的精准设计和测算,实现在低温弱光下种好大棚菜。

日光温室看似简单,设计起来却异常“精密”:棚高、屋面角、墙体厚度……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采光、蓄热和保温效果。李天来和团队一次次地设计、建棚、检测、修订,寻求着日光温室的“最优方案”。

温室保温比这一数据是攻关难点之一。如果大棚覆盖的面积过大、放热面积相应增大,保温比就小,冬季保温效果就不好,因此日光温室既要将后坡和后墙做成具有地面一样的保温性能,还要使大棚后坡长度适当,保证夏至日光照到后部角落的农作物。

1988年冬天,北纬40.85度、东经122.75度,辽宁海城。

日光温室里的黄瓜苗长势喜人。李天来“和蔬菜说话”的本事大大地进了一步:根据对个体蔬菜种植时光照、温度、环境、营养等的掌握,可以判断出不同成长天数的果实大小和采收期。

不久之后,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在辽宁海城问世,李天来跟随导师张振武教授进行的“北方冬淡季鲜细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也顺利完成。这一成果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也是我国日光温室技术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

至此,辽宁海城以南地区在不加温情况下,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无菜”的历史。

一路向北“进军” 帮助北方蔬菜“生命线”突破极限 李天来的目光开始聚焦在海城以北的广袤大地上——突破北方蔬菜“生命线”的极限。

一进大棚,李天来就像脚底下装了磁石,整个人被牢牢地“吸”在田垄上,抻着脖子,凑近秧苗,眼镜略微下滑,从眼镜上缘处盯着秧苗使劲儿瞅。他在苗床里一蹲至少两三个小时,一边讲解大棚蔬菜的种植方法,一边观察各种蔬菜的长势和整理幼苗。

在苗床之间移动,李天来也有自己的独特姿势:整理完一个苗床,也不站起来,而是撅着屁股,一挪一挪地挪到下一个苗床。

蹲在小秧苗旁边的李天来,如同一株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大秧苗”。“有时我们都蹲不住了,站起来活动活动,回头一看,他还在那里蹲着。”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齐明芳说。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经济作物工作站农业推广研究员李春峰,深深记得李天来的“蹲姿”:“2017年,李老师来到日光温室茄子生产田,打从进到温室里,就基本没直起过身,一点一点地讲茄子如何留杈、打枝。等忙完一通站起来,他的腿都麻了,差点没摔倒。” 长时间蹲在田间地头的李天来,落下了腰脱和关节炎的老毛病,严重的时候浑身无法动弹,坐立难安。

偶尔去寻医问诊,医生给出建议:不能久坐,更不能久蹲。

李天来一听,声音高了八度:“不能久坐,我能做到;
可到了地里,不蹲咋看得明白呢?” 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年四季温室内白天温度20至35摄氏度,在寒冷的东北地区,棚内外温差甚至能达40多摄氏度。隆冬时间,一进温室热气扑面而来,浑身就像是蒸桑拿;
一出温室,零下十几甚至几十摄氏度的低温,又让人身上的汗水瞬间冻得冰凉。

“厚德博爱,勤学笃行。团结奉献,传承开拓。”这十六个字,挂在李天来办公室的墙上,也是他自己和团队的座右铭。

三十多年来,李天来几乎没有休息日,经常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有时学生收到李天来发送的论文修改意见,显示发送时间往往是后半夜两三点,打开文稿,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修订和批注;

三十多年来,李天来甚少回老家过年,每天如陀螺般不停旋转,晚饭常常是在办公室泡一碗方便面应付,有时就是这碗面,也拖到夜里十一点多才吃得上;

三十多年来,李天来对温度控制精度的要求感染着身旁的人们。李天来曾连续30几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试验攻坚关键期更是一连40几个小时没合眼,只为了确保温度处理误差在1摄氏度内。

每为蔬果谋,岂会思无志?从第一代塑料质感、相对简陋的节能日光温室,到如今第四代“黑科技”温室实现环境自动控制、物联网介入,可以自动放风、保温、蓄热、滴灌等,叶菜、果菜种植在一个个基质袋上,温室如同一处微缩景观公园…… 三十年如一日,李天来率领团队成员不断完善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把冬季蔬菜种植的“生命线”向北推,再向北推—— 1996年,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诞生,有效采光提高7%,夜温提高了5摄氏度,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地域北推100公里,到达沈阳地区;

2007年,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问世,有效采光又提高6%,夜温又提高了5摄氏度,生产地域再次北推100公里,到达辽宁康平、阜新地区;

2010年,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推出,有效采光又提高1%,夜温又提高了4摄氏度,并配备环境自动控制设备,生产地域又北推了100公里,到达北纬45度、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的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方智远评价说,李天来院士利用其日光温室节能设计理论和方法,研制出日光温室节能设计软件,研制出辽沈一代、二代、三代日光温室,特别是平地单栋、双连栋和坡地单栋系列第三代高效日光温室,较先进的第二代日光温室光辐射量增加8%以上,夜间温室内增温5摄氏度以上,节能27%以上,为我国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向北推移做出重要贡献。

至此,冬季果蔬在广袤的北方大地旺盛生长。

赤峰市农业推广研究员岳玲对李天来的棚菜技术非常有感触:“李天来帮助赤峰地区实现了日光温室从无到有,现在已有约170万亩的规模化种植。赤峰地区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果菜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远销到南方地区。” 始简今巨。李天来团队研发的日光温室技术,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份累计推广上千万亩,让这些地方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上了新鲜蔬果。

据研究测算,与传统连栋温室相比,李天来研发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还降低了55%以上的设备成本,平均每亩节煤约50吨,实现“绿色低碳种植”。

李天来的脚步并未停歇…… 自称“农民的儿子” 带领农民把日光温室变成“致富棚” 李天来的“温室梦”,历经30多年的科研攻关,如今已铺就了许多北方农民的致富路。

一双穿得开胶了的黄绿色农田鞋,一身磨得发白的蓝灰色的工作服,一顶草编凉帽,脖子上搭着一块白毛巾……在田间地头,李天来一工作起来,活脱脱一个老农民。

翻开李天来的成长轨迹,我们看到了他幼时家乡辽宁绥中的面貌:故乡贫瘠,粮食除了苞谷、高粱,就是白菜、萝卜咸菜。“困难时期,橡子面、榆树皮、谷糠、野菜、杏树叶子……这些我都吃过。家里仅有一口小米熬成粥,只够最小的妹妹吃一口。” 让老乡们摆脱萝卜咸菜就苞米面大饼的日子,是李天来奋斗的梦想。“我太知道农民的苦了。打小我就立志学本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每每下到村里,李天来见到谁家种大田赚钱难,就苦口婆心地劝他“扣温室”,还把手机号留给村民,嘱咐他们“有啥不明白的尽管打电话问。” 熟悉李天来的人都知道,但凡是农民打来的电话,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否相识,李天来都会耐心地接通解答。

1991年,辽宁沈阳市于洪区拉马台村。

李天来正在这里无偿推广日光温室番茄越冬栽培技术,几次跑到农民家的炕头上做动员。他一边跟农民们讲解着温室的原理,一边拍着胸脯许诺:“赚钱了是你的,赔了钱算我的。” 村民们将信将疑:“大冬天种西红柿能成吗?” “农民兄弟很实际,与其动嘴劝,不如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李天来知道大家伙家底薄、赔不起,便不再多言语,索性租了村民景志新家的一间温室大棚,只用三分之一的面积种冬茬番茄。

一个冬天过去,景志新惊呆了:番茄藤秧硕果累累,一斤番茄能卖上三块来钱,这点儿西红柿比两亩地玉米都值钱。“当时我那个后悔啊!要是早听李老师的话,是不是就能早点儿挣钱了?” 村民们口口相传,纷纷动了心。到了第二年,不用劝,大家主动表示要种冬茬番茄,村里14亩大棚满目橙红。到第三年,隔壁村、其他城镇的人都坐着大客车赶来,求着拉马台村村民传授冬茬番茄秘诀。如今,拉马台村1000多亩地,几乎盖满了日光温室,成为沈阳近郊重要的蔬菜越冬产区。

景志新骄傲地说,用日光温室种西红柿,一亩地的利润顶过去几十亩! 李天来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日光温室番茄越冬栽培技术推广后,1992年拉马台村村民每亩增收突破两万元,不再“靠天吃饭”的拉马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李天来总说自己记忆力不好:记不住工资卡密码,记不住换一换身上穿了许久的衣服,老伴儿给买的营养药,在办公桌上放了大半年落了一层灰,也没想起来吃一粒。

可他却记得自己下乡推广时,农户温室蔬菜出现的各种问题。

“自己的事儿啥也记不住,老乡的事儿什么都能记得住。” 面对老伴的嗔怪,李天来嘿嘿一笑:“老乡把秧苗种成了,我这心里头才觉得踏实。” 为帮助农民增收,李天来及团队成员在辽宁朝阳、海城、葫芦岛、沈阳、内蒙古赤峰等多地建立起日光温室科技培训课,常年深入北方设施蔬菜主产区,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团队成员编写了20余种科技资料,年均免费发放1万余册,培养农技人员及农民3000多人次,辐射带动了400多万农户。

农民们很实在,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记得谁。

在李天来团队的帮助下,不少农民走上产业化致富的道路,不少深度困难户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李天来成了他们口中的“天来财神”,大老远见到他就热情高喊“天来来啦!” 对于财富名利,李天来始终看得很淡。“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研究成果也只能回报国家、社会。只要看到农民们靠温室致了富,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得很呢!”(记者:牛纪伟、陈芳、王莹、彭卓、张泉、陈聪)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天来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8-8-13 11:49:50 点击:522 属于:人才风采   李天来教授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自1982年于我校蔬菜专业毕业后,为解决我国北方群众“冬季吃新鲜蔬菜难”问题,坚持30余 年力克寒区冬季蔬菜生产供应难题。首创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软件,并确定北纬34~46度地区日光温室优型结构参数,率先创制出四代节能日光温室,把温室采光率由73%提高到86%,夜间室内外温差由25℃提高到39℃,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 40.5度向北推移到43.5度(北移约300公里)。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跟传统连栋温室相比,设备成本降低55%以上,每亩节煤60~80吨。  李天来教授同时探明果菜主要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制,研制出低温弱光下果菜栽培关键技术,创建北方寒区日光温室果菜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开创了零下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2.5万公斤高产先例,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 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30多年来,李天来教授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目前,李天来教授的研究成果被寒区广为应用。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海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加拿大、韩国、朝鲜、蒙古等国也先后引进李天来教授的研究 成果,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李天来教授为我国设施园艺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在国内率先组建设施园艺学科、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平台,先后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十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主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与设施环境调控研究室主任,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辽宁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园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编委,《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并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主持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  1990年以来,李天来教授先后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家教学名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书育人先进教师,辽宁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 员、五一奖章获得者、优秀教师、优秀专家;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农业部“神农计划”,辽宁省领军人才、攀登学者等,所带领团队于2017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他把日光温室推移到北纬43.5度 ———记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   2015-12-08 02:09      来源: 辽宁日报       作者:商越  【人物档案】李天来,1955年11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3月获农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获农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两次赴日本留学和合作研究。1993年5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天来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为我国设施园艺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30多年来,教授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9项。199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国家教学名师、辽宁省领军人才等殊荣。

  12月7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在沈阳东郊的沈阳农业大学,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科学家如平常一样穿梭在实验基地各个温室大棚中,看叶片的发育、花芽的分化,给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讲解。

  他叫李天来,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今年刚刚迈进花甲之年。

  当天上午,备受关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李天来当选院士的喜讯传来,来自全国各地祝贺、祝福的信息溢满了他的手机屏幕。

  与大家的兴奋相比,李天来显得很平静。回顾过往30多年,李天来笑称:“我只做成了一件事———让千家万户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嫩绿的蔬菜。”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事,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而且鼓起了菜农们的“钱袋子”。

  33年将果菜生产区北推300公里   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代大学生,李天来与同龄人有着同样曲折的成长历程,也赶上了同样的时代机遇。

  198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从事蔬菜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

  “那年冬天我就想:难道我们北方老百姓,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土豆和酸菜吗?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蔬菜在北方的冬天里照常生长,让千家万户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嫩绿的蔬菜呢?”   就这样,李天来把解决辽沈地区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当作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并立志此生为此而奋斗。

  最初的几年,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直到1988年,李天来才品尝了科研攻关后的第一颗果实。当年,他跟随张振武教授,参与设计建造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实现了在海城以南冬季不加温可以生产果菜。这次参与完成的“北方冬淡季鲜细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获得了辽宁省星火科技奖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这也是我国在日光温室方面颁发的第一个奖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此后,李天来钻研新技术,不断将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设计挖掘得更加合理。1996年,李天来主持设计建造出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将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地域北推100公里,到达沈阳;
2007年,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诞生了,冬季生产果菜的地域再次北推100公里,到达康平、阜新;
2010年,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面市,冬季生产地域又北推100公里,到达通辽。随着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40.5度北移到43.5度,日光温室冬天夜间内外温差也由25℃、30℃、35℃,一直升到39℃。

  在沈农校园实验基地,记者看到正在紧张建造中的一座第四代日光温室。李天来向记者介绍,“与此前相比,第四代温室实现了全自动现代化,在外形上有很大突破,由90度弧形改为180度半圆形,这样夜间保温可以启动三段式自动保温滑盖。没有土壤、石头等蓄热体,而是采用侧壁水循环装置保温,不仅白天蓄热晚上散热,而且采用配件组装式建造,目前全国已经推广建造了30个。”   随着四代日光温室技术的突破,李天来还探明了果菜主要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制,研制出低温弱光下果菜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了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使-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达2.5万公斤,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开创了我国北方寒区全季节不加温生产喜温高产优质果菜的先例,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物生长关键环节没有“差不多”   李天来为人谦和,总是面露微笑,但对待学术研究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他的学生、青岛农业大学教师杨延杰至今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沈阳冬夜里的刺骨寒风。为了研究低温对番茄畸形果实的影响,李天来带领课题组成员,连续30多天,在寒冷的冬夜记录温度,进行小拱棚覆盖、加强通风降温试验。

  “他对温度控制要求极其严格,亲自标定温度计,对低温的要求误差不超过1℃。”因为过程上精益求精,实验必然慢下来。为了完成当天的实验任务,经常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深夜,连饭都在实验室里吃,最终提出防止番茄畸形果产生的温度管理技术指标。

  “他一直强调,设施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控制,田间处理获得的数据要用来指导生产,不能有‘差不多’‘可能是’等情况出现。”杨延杰告诉记者,李天来要求试验用的秧苗必须整齐一致,整地施肥、秧苗株行距、定植深度和灌溉等要处理准确,他跟学生、工人一起干活,确保试验各个环节处理可靠。

  谈起对科研的体会,李天来说,科研必须创新,而创新最关键的是善于提出“真问题”,遇到问题就要实事求是地面对,解决时不能有半点含糊。

  沈阳农大园艺学院2003年毕业的博士孙红梅给记者讲了一件小事。一次在学校的温室大棚里做无土栽培试验,种植初期,试材生长不良,老师用手挖起种植槽内的珍珠岩问我,“你测量过基质的PH值吗?”我立即取样去主楼的实验室检测,发现PH值居然高达8.6,难怪番茄长不好!当时已是晚上8点多,天已全黑,我一度犹豫是不是第二天再说,可当我回到大棚时,发现老师仍在温室里等候结果。此后,我再不敢懈怠和耽搁,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我逐渐领悟,科研路上无捷径,唯有踏实与勤奋才是硬道理。

  农大博士后田素博说,李天来老师经常叮嘱我,做好科研,要有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琢磨的精神。

  1998年,李天来负责建设蔬菜学科,他以敏锐开阔的视野,紧盯世界前沿新理念、新动态,带领学科开拓发展。1999年,该校蔬菜学科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好的作风与作风好的团队   身边的青年教师、学生都知道,李天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进展,还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他时常教导学子摒弃功利与浮躁,多些质朴和正直。学生们感到迷茫或遇到困难时,都愿意找李天来谈谈;
而李天来不管多忙,总是欣然应允,几乎有求必应。

  记者采访中,就有一个2016年将毕业的本科生拿着一沓推荐信请老师提建议:报考国外大学硕士,哪个专业好?未来就业前景怎样?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李天来始终满面笑容。

  沈阳农大2012级蔬菜学博士张晓林说,李天来老师的每个学生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从文献阅读、选题立项、制订方案、设计实施,直至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老师无不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李天来老师的腰不好,为方便在家办公,特意买了一把半躺式的电脑椅。学生毕业论文修订的时候,给老师邮箱发过去论文,第二天清晨打开电脑,总会收到老师的回复,邮件发送时间多是凌晨一两点钟。

  “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修订与批注,大到一个段落,小到一个字母、一个标点,满腔的感动,对老师肃然起敬,再也无法容忍自己浪费时间、心不在焉。”   李天来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是不遗余力。

  每年春节,为青年教师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是他的一项固定安排。在他细致的指导下,团队里大部分青年教师都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2005年,李天来创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他亲自为每位教师设定研究方向与主攻领域,围绕教授建立研究梯队,为人人发展提供平台。研究生开题、论文答辩,团队建设等会议,但凡涉及团队的,他都参加,认真听仔细记,给出意见与建议。

  33年来,为实现北方冬季蔬菜生产供应,他不辞劳苦,奔走于全国主要蔬菜产区,经常在温室内、外温差50℃的环境下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研究取得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李天来:“抓成果转化一定会有大的收入”,而他却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让更多农民使用这些技术,让人们冬天有鲜菜吃,让农民都富起来。”   如今,他的技术成果被无偿地大面积应用推广,在我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不仅解决了北方寒区主要果菜冬春供应难题,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北方广袤的大地,也必将铭记李天来不计得失、以民为本的博大胸怀。

“农民院士”的报国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 · 发布时间:2016-03-23 09:24: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数九寒冬,设施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很多市民都有过到大棚里采摘蔬菜水果的体验。温室大棚的诞生,不但满足了冬季时节人们“菜篮子”的需要,还增添了休闲好去处。这一切,都是温室大棚设计者在背后的默默付出,特别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为首的设施园艺团队的功劳。

  长年在各个日光温室奔波的李天来,跟农民打成一片,加上他个高脸膛红,看起来不像教授像农民。李天来与他的团队多年来研制与推广辽沈系列节能日光温室及其配套设施设备、日光温室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等,使很多地区农民走上一条从根本上摆脱雨养农业的致富之路。

  “我的根在中国,我是农民的孩子,我要对得起乡亲,做有益于乡亲们的事情”   李天来自幼生长在农村,对农业并不陌生,但是,1978年初,当他接到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前身)的录取通知书时,却有些茫然:“农业还用学吗?到农业大学学什么?”他在聆听了学校老教授们饱含深情的专业介绍和入学教育后,对农业科学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越学习越深切地感受到,农业对于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1982年,李天来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从事蔬菜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面对当年北方蔬菜供应难问题,特别是北方人冬季只能吃上萝卜、白菜、土豆和酸菜、咸菜等,而吃不到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鲜细菜,他思索着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使北方人不分季节想吃啥菜有啥菜,实现蔬菜周年均衡供应。

  1985年,李天来在学校的安排下,进入日本山形大学农学研究科学习。1988年获得园艺专业硕士学位后,他放弃日本筑波大学的邀请,毅然听从母校的召唤,返回祖国,一头扎进广袤的黑土地。他没有忘记他的梦想,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是中国农民的孩子,我要对得起乡亲,做有益于乡亲们的事情。”   身教重于言教,李天来培养的已经留校任教的博士研究生张晓林深有体会:“李老师家里的电脑椅很特别,是半躺式的。老师的腰不好,坐久了承受不了。为方便在家办公和学习,特意买了这把椅子。学生毕业论文修改的时候,给老师发过去论文,第二天总会收到老师的回复,邮件时间多是凌晨一两点。老师对我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激励着我,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要研制让乡亲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的温室设备和配套技术   如何解决北方冬季鲜嫩蔬菜供应问题,李天来说有三种办法:一是南菜北运,但由于运距长、成本高,而且北方人口多、蔬菜需求量大,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二是引进国外连栋温室与生产技术,但设备和技术成本高、能耗大,乡亲们用不起。三是研制自己的温室与生产技术,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但北方冬季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必须解决三大难题。

  设计建造低成本、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创建高效利用冬季光和热的蔬菜生产模式,研制冬季逆境条件下蔬菜生理障碍防控技术。

  李天来想要研制乡亲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的温室设备和配套的蔬菜生产技术。他不断钻研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探索低温弱光下主要果菜栽培的关键技术,不断在试验基地进行生产试验。

  他研究不同地理纬度太阳辐射的变化,温室建造方位、采光屋面形状、断面结构与太阳能截获的关系,研究连栋温室或温室与其他建筑物间的合理布局,还研究东北温带、黄淮海与环渤海暖温带、西北温带干旱及青藏高寒地带等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区域的不同环境特点以及温室设计与建造的调整。天寒地冻里,各种试验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就目前北方地区的蔬菜市场而言,没有日光温室冬季蔬菜生产,就不会有现在的市场供应状况,也很难解决我国北方地区蔬菜周年供应问题。因此,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蔬菜周年供应的重要途径。李天来团队研制的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及其蔬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为解决我国蔬菜周年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10月,李天来团队又有一项历时十余年研制出的寒冷地区育苗专用日光温室及配套设备和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方冬季低温弱光,严重影响蔬菜优质壮苗的培育。解决设施蔬菜低成本节能育苗难题,成为推进我国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发展,乃至设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如今李天来又开始进行第四代节能日光温室的研制,传统的日光温室,普遍是“三面墙一面坡(采光),保温被+卷帘机”的典型结构。也正是这种结构类型,使其能够实现低碳节能栽培,保证了蔬菜的周年供应。但是,传统日光温室结构也存在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东西山墙遮光问题、土墙和砖墙建造破坏大量土地和农业生态环境、难以实现环境控制自动化等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新一代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集成了大型连栋温室温光分布均匀和日光温室蓄热保温好的特点,总体性能超过当地土墙日光温室,为中国日光温室的更新换代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发展途径。李天来告诉记者:“新一代日光温室将在‘十三五’期间进行示范,‘十四五’大面积推广,跟荷兰的连栋温室比,生产效益会更高。”   “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有了日光温室,冬闲变成了冬忙,“冬也绿色,夏也绿色,温室四季皆春景;
种也由俺,收也由俺,丰收靠人不靠天”。这是辽西一户棚户里挂的对联,也是对李天来发明的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的最好注解。

  李天来是专家、名师,主要授课对象是大学生、研究生。可他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却有600名农民学生。他被聘为通辽市顾问后,建议成立一支设施农业专业队伍。当地主要领导把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每年培养的200名农民大专班学生在毕业前输送到沈阳农业大学强化培训,2010、2011、2012年三届农民学生有幸聆听了李天来的授课。目前,通辽市的设施农业技术还主要靠这600名农民大学生支撑。

  应用李天来的设施与技术,朝阳市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资源,在“四荒”上发展高效农业,向“四荒”要效益。这亦相当于新增土地,不但解决粮食生产与设施农业发展争地的矛盾,而且能保障资源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户稳定增收。如今,朝阳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85万亩,设施蔬菜产量实现542万吨,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蓬勃发展。

  当研究取得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他:“抓成果产业化会有大的收入。”可他总是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是呀,30多年来,他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全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寒冷地区,被当地政府聘为农业经济发展顾问、给乡亲们提供相关的科技服务均分文不取。为鼓励乡亲采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他多次跟他们许诺:“赚钱了,归你的;
赔钱了,算我的。”   李天来的研究成果已被寒区大面积应用。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海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不但结束千百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鲜细菜供应难的历史,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促进了菜农增收,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加拿大、韩国、朝鲜、蒙古等国也先后引进他的研究成果,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
中国温室技术决不能照搬国外 中国农机化导报2019-03-18 08:47:50 ■本报记者杨杰王晓宇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不能照搬国外设施,而是要根据中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资源,发展中国特色设施园艺...  ■本报记者杨杰王晓宇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不能照搬国外设施,而是要根据中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资源,发展中国特色设施园艺,要坚持走节能、低成本、安全、优质、高效的道路。

    李天来表示,目前我国设施园艺产业问题较多。首先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不高,生产效益波动较大。其次是产品质量不理想,个别地区产品安全性存在一定问题。再次是生产装备较差,特别是设施设备比较简陋,缺乏标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环境控制能力较低。“环境管理多是靠人工的感应,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效率比较低,生产欠规模,灾害管理和灾害防控缺规模。”     李天来告诉记者:“设施园艺目前要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这个需求量很大,在发展道路选择上,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设施园艺,因为设施园艺是跟环境密切相关的。”     李天来指出,尽管荷兰的温室技术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但是荷兰的温室只在荷兰和比利时大面积发展,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周边国家的温室都不一样。这是因为荷兰和比利时周年温度从摄氏零下5度到30度、多数地区是从摄氏0度到25度范围变化。而中国这样的地方很少,如果采用荷兰的温室技术则意味着耗能巨大。

    设施园艺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李天来说,设施园艺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未来要解决的重点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劳动强度和生产投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规模化和现代化。

“这辈子能为中国农业农民做点事,值了”——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 作者:赵静 2019-05-12 03:19   来源:辽宁日报 “人的一生如果选择了目标,就要执着地追求,当成事业来做。”“五一”前夕,记者在沈阳农业大学采访到刚从重庆做技术指导归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谈及已经从事37年的日光温室科研工作,李天来说:“这辈子能为中国农业、农民做点事,值了!”   1978年,李天来考入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学习。当时我国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北方冬季吃菜难就是其中一个大问题。为了让家乡父老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菜,李天来从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起,就把“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作为科研目标。

  那时候,刚参加工作的李天来跟随张振武教授一起开展节能型日光温室研究。为了摸索温室蓄热保温规律,他们经常要在实验温室里昼夜坚守,每隔两个小时人工记录温度。天寒地冻,实验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海城日光温室种出黄瓜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一代日光温室及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取得成功。听到这一消息,很多南方的蔬菜专家教授都不相信,到海城考察的人一批接着一批。冬季生产蔬菜不加温,曾经的“不可能”在张振武和李天来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成为“可能”,从此开创了我国冬季最低气温-20℃地区不加温生产黄瓜等果菜的先例。

  1985年,李天来东渡日本求学深造,1988年硕士毕业学成回国后,开始持续领衔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节能日光温室的研制工作。除了吃饭和睡觉,李天来每时每刻都在琢磨如何改良日光温室,提高产量。

  为了找到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数据的最佳组合,李天来废寝忘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他给自己和团队下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死命令。有一次,一名实验人员在低温冰箱里取样后,忘记把样品放回,导致一年来不同时间点采集的样品全部作废。这次“事故”让李天来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更加严格。

  更高的采光率,更大的室内外温差,更适宜的蔬菜配套种植技术,在李天来和他团队的努力下,我国节能日光温室技术不断成熟。北纬41°、北纬42°、北纬43°……技术从辽宁全域推广到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山西乃至西北等地。亩产1万公斤、2万公斤、3万公斤……黄瓜最高单产达3.5万公斤。终于,农民种菜有钱赚,市民吃菜不再难,我国蔬菜实现了周年有效供应。

  如今,李天来一心扑在第四代日光温室的完善上,明年有望实现定型。“希望成本再降一点,硬覆盖改成软覆盖,继续优化栽培技术,拓展日光温室用途,实现种植食用菌、果树等。”李天来说。

  “想要做出成绩,就必须耐得住寂寞。”30多年来,李天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9项。他心里有个时间表,到2025年,我国设施园艺产业总体达到“设施有标准,栽培有规范”的2.0版本,到2035年达到现代化的3.0版本,然后再用一段时间,达到产业智能化的4.0版本。

  “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从现在起抓紧时间研究。”持续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李天来科研报国的脚步从未停歇。

期待东北粮食补贴政策“更到位”——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 日期:2019-03-08     来源:农民日报   2016年,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国家对东北地区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实施了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2017年以来,国家把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调整为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高于玉米并逐年拉大。2018年,为深化稻谷收储制度改革,国家开始对东北地区实施稻谷补贴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稳定东北地区粮食种植收益,促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建议国家保持对东北地区玉米、大豆、水稻生产的补贴政策稳定,进一步巩固东北地区国家商品粮生产核心区战略地位。

  一是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保持稳定不变。目前,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初步设计时限为3年,至今国家尚未明确2019年是否继续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为此,建议国家稳定对东北地区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在没有其他更好补贴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应保持这种补贴长期稳定,形成稳定的预期种植收益,确保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优粮食结构。

  二是合理确定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按照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效益,合理确定玉米和大豆的生产者补贴标准,既稳定玉米和大豆种植者收益,又鼓励各地将补贴资金向玉米、大豆的优势产区集中,引导玉米非优势产区继续调减玉米,引导大豆优势区持续加大优质大豆生产规模,提高优质非转基因大豆供给水平。

三是形成长期稳定的优质粳稻补贴机制。我国稻谷供求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优质稻谷供给不足,普通稻谷供大于求,而东北是全国最大的优势粳稻生产区,生产的水稻品质优势明显。由于当前稻谷补贴政策只明确了2018年对稻谷主产省给予补贴,因此,建议国家对东北地区给予稳定的稻谷补贴政策,长期对优质稻谷生产给予补贴,既可稳定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收益,让中国饭碗装中国粮;
又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中高端优质稻米,让中国饭碗装优质粮。

推荐访问: 作文 院士 众生 素材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