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自主性 促进实效性等
发挥自主性 促进实效性
王荣昌
人的思想复杂性,带来了思想品德教学的艰难性,更何况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使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成效更显得变化无常,确实有种“学校教学十年功,只要社会三分钟”的感叹,因此发挥自主,促进实效是当务之急。
一、简明教学内容。有效认知明理
简单明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有效认识思想哲理和促进导行的基础。使用较为深奥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把教学目标明了化,概念知识简单化,《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主要教育学生要热爱家庭、尊敬父母和建设文明家庭。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较深,概念较难,如“宗族大家庭”、“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孝节义”。根据教材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说一说你家有几个人?哪几个人?
2.投影仪投出我国家庭演变表。
血缘家庭(人类早期)——宗族大家庭(夏商周时期)——小家庭(秦汉时期)——大家族、大家庭——现代家庭。
3.我们为什么要尊敬父母?民主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
4.我怎样为建设一个文明的家庭出把力?
简单明了的教学设计,处处都提供了主体自主的学习条件,体现了教学有效性的程度。
二、开发时事的德育功能,加深情感体验
时事不仅仅是消息,更重要的是它及时、真实、生动感人的内容,含蕴深刻,生动形象,常常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惊奇、赞叹、振奋、鼓舞和警戒。因此,用时事结合思品课教学,即是事半功倍的好事。特别是现在直播的电视新闻,更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电视新闻人物的言、行、情、意直接感染给学生,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直观教学,比起单向的灌输教学不知要深刻多少倍。自主学习,自主接受,正是时事新闻德育功能的最好反映。
比如教学《亲情树下我成长》,我们先是播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喻访问大陆祭祖坟时的情景录像。连战和宋楚喻泪流满脸的情态,时时怀念祖国,盼望团聚的言语,肃穆的气氛,都无不在谆谆地教诲学生们,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分离家园近六十年的游子们,在祖宗面前这样激动,这样深情?这就是“家的亲情”。当我们再进入课文时,对“家庭的模式在不断的演变,家庭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家的亲情是延续不断的,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的认识理解,再也无须老师用许多累赘的语言去解释。
三、整体设计教材。注重行为实践
行为训练的艰难性决定了思品教学的长期性和低效性。一个好的思想行为训练并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有的需要循序渐进,有的需要多方协作,有的需要长期细细滋润。因此,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整体设计,促进学生自主行为实践。提高行为训练的有效率。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思品教学的主题,或是一个思想行为的训练,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展开,可以以不同的契机切入,进行强化教学。思品课一定要和晨间谈话、班队活动、社区活动、现实场景、正面引导、个别教学整体结合,让学生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多加强实践自主感受,加强教育的有效性。
下面是一次四年级劳动感受性教育的整体设计实例:
1.感受劳动的艰苦性。这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校门口扫马路的劳动。在烈日下仅仅十分钟。回到教室里,教师看着汗流满面的学生问,辛苦吧?可是清卫工人,他们是整天在这样的劳动呢!
2.感受劳动光荣感。教师带领学生去福利院劳动,有的帮助扫地,有的帮助擦桌子,有的帮助洗碗、洗杯,把福利院的环境打扫得千千净净。乐得奶奶爷爷们不断地夸奖:“你们真好,小小年纪就这样勤劳。”他们把糖果拿出来慰劳孩子们,学生也很高兴。回校写作文时,都说这是一次难忘的劳动,劳动使人高兴,劳动使人光荣。
3.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一次野炊,要求每个小组做四菜一汤,加一个水果拼盘。从发煤炉开始,到开饭时刻,每个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然后又洗碗刷锅。活动结束时,老师总结说,你们那么多的人,用4个多小时做完了一餐饭,大家辛苦了吧!可是大家都很高兴,这是为什么呢?而且你们做的菜,味道与你们爸爸妈妈做的差远了,就说你们做的汤吧,有的咸得要命,有的淡得没味,可是大家还是喝得津津有味,这是因为你们享受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4.班会总结。这次劳动感受教育历时一个月。教师并没有用许多言语来教,靠的是学生自主感受,但是教育的有效率是很明显的。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它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感受,自主探索,自然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思品教学从认知、识理、激情到导行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必须从学生的行为问题出发,进行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引导他们自觉认识,自己解决问题,真正达到思想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三要”
沈国金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教学要凸显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这一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只有引起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把教材作为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的桥梁、学习人类文化的拐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切实情况,摒弃空洞的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有目的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去观察周围生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到生活中去探究和实践,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帮助他们整理和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行为”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让他们在与社会生活的对话中自我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二、教学要延伸课堂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名称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将生活和课堂接轨,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和补充,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必须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
延伸课堂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使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世界延伸。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广泛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善于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适当利用媒体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并能够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
提升。使教育意义更加明朗。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
三、教学要锻炼能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教学既包括“文本”教材,又包括超越“文本”教材的形形色色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可能全由教师完成,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教学才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教师可以营造一个资源开发的氛围,采用一些可激励、可评估、可变化、可生成的方式、方法,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发掘和探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面对生活、面对大千世界、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尝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掌握各种过硬的本领……如此,便可锻炼学生简单的生活技能、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情感、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等等,从而达到学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和锻炼能力并举,深化认识与良化行为并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体验”贯穿课堂内外——二年级《我爱秋天》教学案例
何春凤
一、教学意图
《我爱秋天》是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与周围的环境中去认识秋季的特征,体验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诗一般的旋律,不断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把美丽的秋天留在手指间和心窝里。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让孩子们亲自去寻找秋天、认识秋天、观察秋天、感受秋天、表现秋天,从而培养孩子们搜集、整理、发布信息的能力,培养儿童向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这一方面发展,并鼓励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展开调查、研究等活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观察体验,寻找、发现秋天
体验活动A:请学生搜集春天、夏天外出游玩时拍下的各种照片(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结合秋季拍摄的一些照片进行比较,找找随着季节的变化,哪些事物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体验活动B: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尝试着运用不同的感官去体验秋天,认识秋天的特征,发现秋天的细微变化。让学生充分展开感受体验的过程,并搜集各种资料带到课堂中来,以备全班交流体验,共同感受秋天的来临。
(二)课上交流探究,认识、感受秋天
1.认识秋天。
师:同学们,炎炎夏日已经过去,我们迎来了秋天。你能根据老师课前布置“体验秋天”的作业告诉大家,你发现秋天了吗?秋天悄悄地来了,你发现周围的景物、人有哪些变化?
(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听到、找到的秋天。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选出典型,并初步引领学生进人秋天的世界。然后读读课文中的诗歌,进一步认识秋天。)
2.感受秋天。
师:你们课前都是用什么方法亲近秋姑娘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进行点拨。)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和秋天来一个亲密接触吧!(课件播放秋天的场景图:果园里学生在摘苹果、摘柿子,菜地里学生在拔萝卜、掰玉米、挖红薯,大自然里学生在拣落叶,天空中一群大雁在南飞,人们穿上了毛衣、外套等。)
(1)你觉得秋天是什么颜色的?(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说出理由就可以。)
生1:秋天是黄色的,小草变黄了,很多树木的叶子也都变黄了。
生2:秋天是金黄色的,秋天稻谷丰收了,田野一片金黄。
生3:秋天是红色的,秋天火红的枫树远远望去像一片片燃烧的火焰。
生4:秋天是白色的,棉花丰收了一片白色。
生5:秋天是五颜六色的,菊花有很多种颜色;果园里挂着沉甸甸的、颜色不一的果子,有红艳艳的苹果、黄黄的橘子、紫色的葡萄。
……
师:那你们觉得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生:五彩缤纷!
(2)你觉得秋天是什么味道的呢?
生1:各种水果丰收了,水果甜甜的,比如梨、香蕉就有一股甜甜的香气。
生2:稻谷很香,因为煮出来的米饭香喷喷的。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可做个小游戏:猜一猜,即把秋天收获的东西装在袋子里,请学生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这个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感受到这个收获的季节带来的喜悦。
(3)你还看见了哪些秋天里的景物?
生1:我看到天空中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去,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生2:我看见农民伯伯忙着收稻子。
……
(4)秋姑娘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呢!她把秋天的各种声音编织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你们知道都有谁在演奏吗?
生1:秋天有蟋蟀的演奏。
生2:秋风轻轻吹,树叶翩翩飘落的声音也是动听的一首曲子。(想像“沙沙沙”)
生3:淅沥沥的秋雨声就像在伴奏。
(5)你们还发现秋天里人们有什么感受、变化?
生1:秋天的天气渐渐凉了。
生2:人们穿的衣服慢慢增多了。
生3:秋天天气变化很大,很容易感冒。
(这时老师提醒:那我们该怎么爱护自己呢?多喝水、多吃水果、天气冷了及时添加衣服。)
3.表现秋天。
师:秋天硕果累累,红叶似火,落叶飞舞,桂花飘香,菊花怒放,大雁南飞……多么美丽啊!让我们用课前搜集来的树叶、花朵、果实等,在墙上贴一棵秋天的大树一“进步树”。(在音乐声中学生兴奋地贴“进步树”。)
(三)课后再体验,赞美、留住秋天
师:秋姑娘真是神奇啊,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礼物,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吗?你能把这美丽的秋天永远留住吗?(可以让学生用彩笔把自己心中美丽的秋天描绘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做首赞美秋天的小诗,也可以让学生用收集的秋叶做张书签等。)
三、教学反思
体验性教学彰显了新课改的最新思想与理念。符合思品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爱秋天》就是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课前观察体验,课上交流探究,课后实践再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情感。围绕这一主题,我着重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多方面地运用感官去体验,感受秋天的特点,与秋天“零距离”地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使学生去感受秋天之美,分享收获之乐,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初步领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本课从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在充分开放、生活化实践的体验中实施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思品教师,挖掘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摒弃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
推荐访问: 自主性 实效性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