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2022-03-02 00:05:55 | 浏览次数:

摘 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应当形成四点共识: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要统领;思政教育不是“专人教育”而是“人人”教育;课程思政不是强加思政内容而是有效融入;课程评价、教书育人两者都要“硬”。同时,结合“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知识和能力点,提供了有效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的品德、为人处世、团队合作、创新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共识思考;思政案例

作者简介:《经济管理基础》(第二版)教材编写组成员:主编倪成伟(本文执笔),副主编吴庆念,参编者张秀君、陈六一、周建荣、陈伟平、何静、傅凌燕,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36-0017-05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显然,如何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好思政课程是个主阵地,但在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结合课程知识、专业技能如何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即“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更重要,任务也更艰巨,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大思政”局面,真正落实“专人”育人到“人人”育人的教书育人。

二、高职教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思考

众所周知,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的总称。高职教育的思政课程一般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是高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则有所不同,这里的课程一般是指除“思政课程”以外的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程等,这些课都要渗透和贯穿思政教育,其特点是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是灵魂,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明,即传统讲的“教书育人”功能。由于课程教学的分工,往往误以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思政课程和学工部门教师的任务,尤其是高职教育,强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知识点、技能点和应用能力,忽略或弱化了育人的功能,多数课程工具化教学成为自然。当前,党中央提出“大思政”教育,其实就是要强化每个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教师不管担任什么性质的课程,都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在课堂上要有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结合课堂实际,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因此,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引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值得教育界及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思考。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四个层面应当形成共识。

(一)学校层面

從学校而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建构上,育人功能即思政教育之魂要统领。教书育人,即教学具有教育性,高职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每位教师不论承担什么课程都要坚持教学设计中的教育性,学术讲规范,课程有纪律。诚然,课程思政并非要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按思政课程去搞模式化。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学科教学第一位是培养人,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知识技术,在顶层设计上理想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1]

(二)教师层面

从教师而言,要在认识上校正思政教育不是“专人”教育,而是“人人”教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教师在认识上要确立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事,是所有教师份内的事,而且也是学校行政后勤教辅人员的事的思想。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正是当前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广大教师做到:“四个相统一”(教书与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履职尽责,并按“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求,做“四有”(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好老师。

(三)课程层面

从课程而言,课程思政不是强加思政内容,而是结合课程有效融入育人内容。通俗地说,在教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正确引导为谁服务的问题,教育学生要做到“又红又专”。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将原本“冷冰冰”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体解剖课,加入课前向遗体鞠躬,上完课献花表达敬意的环节,学生与逝者从而建立起了情感的关联。同时,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近遗体捐献者家庭,与家属座谈,感受捐献者们“宁可医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不希望他们成为医生后在病人身上割错一刀”的奉献情怀。[2]又如,著名物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讲起,用严谨的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自信从何处来”。[3]再如,体育课教师可以把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融入体育课之中等不一而足。

(四)课程评价层面

从课程评价而言,思政的底线不含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评价标准:(1)要站位高,不能单就“思政课”评“思政课”建设,而是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2)要抓得准,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既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有效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三、基础课程思政实践案例

笔者在高校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基础”、“财政与金融”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始终探索实践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笔者主编的《经济管理基础》曾是国家教育部教育教学重大项目“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申报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课程组经过2013年12月“人文素质融入‘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浙江省教育厅课改立项号:Kg2013868)立项研究,目前“经济管理课程”处于浙江省在线精品课程申报建设之中,课程组结合课程知识点、技能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质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易于学生接受、理解,深受学生欢迎,效果明显。

开设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基础”,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懂经济、会管理。该课程既要研究经济学关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谁来决策的经济活动基本问题,又要研究管理學关于人类按照市场经济供求规律,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组织目标的问题。现将近期由作者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的《经济管理基础》教材中有机融入人文、价值观思政教育的实践成果作一交流,供教学界同仁教研参考。

课程组通过潜心挖掘,根据经济管理课程的相关内容,大致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的品德、为人处世、学习生活态度、人性化管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列举近40个思政教育案例,[4]限于篇幅,有代表性地阐述如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观教育

1.在阐述经济学有关资源稀缺性、资源有效配置等知识点时,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等稀缺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讨论:老天爷给的时间似乎是取之不尽的,为什么说人的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请结合大学生活,你在生活、学习上是如何配置时间的(包括假期安排)?你觉得你的时间效率如何?

2.在阐述管理学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时,正面引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理学尽管在人性的假设有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和复杂人等多种假设,但现代人总是生活和工作在特定的国家和社会之中,总是在一定价值引领下生活和工作的,从而引入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正面交流讲解三个层面24字的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自然地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品德教育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的“棘轮效应”。在讲解经济学有关消费者偏好、消费约束、消费者均衡等知识点时,通过引入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使学生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鼓励学生养成崇尚节俭、拒绝奢华的品德。

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谈及宰相张知白生活非常简朴,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别人会笑话他的。他回答说,我今天的俸禄,即使全家都穿最高级的名贵衣物,吃最珍贵的食物,也办得到。但“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现在的俸禄,哪能长期保持下去呢?一旦情况和今天不一样了,家里人如果养成了奢侈的习惯,不能一下子节俭起来,必然会导致他们生活不下去。由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广为流传,成为教育人们崇尚节俭、拒绝奢华的箴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来说均是如此,它反映了人们消费的一个特点,即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这个特点,经济学将之称为“棘轮效应”。

2.公民、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应如何对待外部效应。通过经济学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懂得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和企业自律素质的重要性。(1)通过外部效应知识的学习,国家应当鼓励人们从事外部经济的行为活动,如为什么国家鼓励社会各界重视教育事业,对企业赞助教育公益事业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等优惠政策。这是因为教育给教育者(生产者)和受教育者(消费者)带来利益的同时,给整个社会及其它人也带来好处;(2)由于消费者或生产者的排污而产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国家往往采取非市场手段,如禁止、处罚或征排污税等行政手段,但其行政立法、执法都有相当的难度,且成本费用往往很高。显然,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能与个人的素质或企事业单位的自律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但不能完全依赖,因而进一步思考国家对外部效应可实行何种鼓励或处罚的行政或市场化措施。

3.著名公司的选人理念——品德。在阐述管理学人员配备原则等知识点时,通过分析著名公司的选人理念,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品德是多么重要。(1)微软:青睐“三种人”。①他是一位非常有激情的人。对公司有激情,对技术有激情,对工作有激情。②希望招到聪明的人。负责招聘的经理在和应聘人谈话时会通过许多开放式的问答来看他是不是够聪明,反映是不是够快。③要招努力工作的人。(2)欧莱雅:集诗人与农民于一身。像诗人一样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又要像农民一样勤恳、脚踏实地。欧莱雅在选人时更倾向于有主动性、创造力又能接受规则的年轻人,而不倾向自视很高却不喜欢做一些具体工作的人。(3)IBM:强调“高绩效文化”。这也是每年考核的三大部分,第一是win,就是要有必胜的决心;第二是execution,就是要有高效的执行力;第三是team,就是要有团队精神。(4)美国福特公司:品德优先。美国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刚从大学毕业,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试时,福特感到几乎没有希望了。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了起束,看了看,原来是一张废纸,就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桶。董事长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福特刚说了一句“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就发出了邀请:“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这个让福特感到惊异的决定,实际上源于董事长对他品德的信任,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品德是多么重要。

(三)为人处世教育

1.运用边际决策原理为人处事。经济学边际决策原理实质是对人们行动计划的增量调整,其应用很广泛,在引用到为人处世时,实际上告诉人们要把握好你我他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你能帮助他人之所急,你就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换个角度,根据边际决策原理,实际上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把握好工作或生活需要的轻重缓急,尤其是在有限的工作或生活时间里,你处理好了工作或生活中轻重缓急,你的工作或生活就会井然有序,不致于经常处于手忙脚乱的境地。

2.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人情观教育。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荣辱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人们在穿着打扮、住宅、轿车、头衔以及办公室布置等方面都会顾及面子,即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因此,在阐述经济学消费与效用等知识点时,可通过面子消费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人情观。

面子为什么能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呢?处理不当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首先,人们都想追求最大的效用。这里的效用是指一个人一生的总体效用,而一个人的生活总体包括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因为面子本身是精神产品,所以有了面子,就直接增加了一个人的精神收益,从而也就直接增加了一个人的生活总效用水平。其次,面子也会产生间接经济价值。面子是一个人的品牌和形象,和一般人相比,人们更乐于和有面子的人打交道和进行各种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有面子的人就比一般人有着更多的谋利机会,并且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大。

因此,人情世故、面子消费是为人处世经常碰到的事,要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人情观,切莫不顾个人实际盲目攀比影响生活和工作。

3.沉默是金——多听少说。在讲解管理学沟通技巧、有效沟通等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教育学生懂得沉默是金的为人处世道理。

相传有一个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向当时的皇帝进贡了3个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很高兴。可这个小国人并不厚道,使者出了一个难题,说回去要汇报,问这3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鉴定成色、重量和技术工艺等,但这些金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就难住吧?终于,有一位退位的老臣有了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3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插入第二个金人耳朵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了;而第三个金人,稻草插入耳朵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苏格拉底曾说过,“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 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这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沉默是金。

(四)团队、创新教育

1.管理之道,惟有用人。在讲解管理学现代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知识点,通过分析管理之道,唯贤是举、唯才是用的道理,教育学生懂得创新人才和团队的重要性。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前311年—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 后来有个智者郭槐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郭槐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槐开始,像我郭槐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从上例分析可见:要治理好企业,必须网罗人才。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样筑“黄金台”,但是,我们难道不可以借用报刊一角,筑起“招贤台”,招聘贤才么?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2.田忌赛马。在讲解管理学创新的内容、思维创新等知识点时,通过田忌赛马案例分析,教育学生懂得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并规定,每有一匹马来比赛;并约定,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付千两黄金。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因而要输黄金三千两。但是结果,田忌没有输,反而赢了一千两黄金。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赛馬之前,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

这个故事与“管理创新”这章案例导入“谁接董事长的班?”(白马黑马,谁的马最后到达终点就谁接班)的道理是一样的,均存在一个思维创新或策略问题,即在有双方参加的竞赛或斗争中,思维或策略是很重要的,采用的策略适当,就有可能在似乎一定会失败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董少校.聚焦高校思政教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中国教育报,2016-12-02(01).

[2] 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10).

[3] 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 2016-12-12(08).

[4] 倪成伟,张秀君.经济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王继国]

推荐访问: 课程 思政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