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学科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初中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初中学生生活现象和社会热点,把基础知识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是指人类各种日常活动或生存。学生的生活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把课本知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情景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第一、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方法,突破了原有的课堂教育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教学生活化运用巧妙,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第三、教学生活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别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二、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育的步骤
第一、准备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利用课本中的知识有意识地寻找与生活中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例。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真切体验,感受其境。比如,今年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第一课《维护宪法的权威》中的“国家机构”这一目,就可以采用今年两会的相关新闻联播的视频来进行播放,这样学生能更感兴趣,更直观的学习相关内容。
第二、新课导人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印象是先人为主的,如果首次认知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就会导致学生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难以提起兴趣:反之如果首次认知给学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就能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灵活性,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导入新课是运用生活化的案例学生会更感兴趣。在新课导入《礼貌的力量》时:请学生演小品《问路》情节?:张井进城,向一位老大爷问路:“老头儿,这儿到县城有多少里路?”老大爷没有回答。张井又叫道,“你是聋了还是哑了,怎么不回答?”老大爷慢慢转过身来,张井见老大爷脸上有一道疤痕,又大声喊到,“疤老头儿,我在问你呢,这儿到县城的路还有多少里?”这时愤怒的老大爷举起手中的拐杖,大声吼道:“这儿哪有‘礼’,这儿只论‘杖’。”张井慌忙逃走了……这种场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不礼貌交往不能获得成功。这样教学过程中,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化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体验乐趣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组织教学情境生活化。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把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作为着眼点,在课堂中用模拟生活情境来具体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比如,在《我爱我家》一课中,清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几个温馨的场景,家庭关系和角色地位,并谈谈该如何处理自己同家人的关系等。这种情景既能回归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将课堂教学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在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第四、合作探究生活化。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案例的探究学习,更容易挖掘和把握到书本上抽象难懂的学科知识,而且正因为学生懂得了理论知识的来源,也就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在八年级的《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节中,针对学生放学后到校园周边的无证经营的流动摊点购买零食的现象,清学生讨论:我们能购买校同周边流动摊点的三无食品吗?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身边的案例,更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提供警惕,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平时学生会因某个问题进行辩论,争个耳红面赤。所以,也可把把辩论赛放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胜求学心理。思想品德课具有思辨性,把辩论赛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课本中具有思辨性的命题提出来并对其加以辩论的教学活动。辩论赛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能力等。在课堂开展辩论赛能够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语言辩论水平,在辩论赛中体现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所以,可以把辩论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思想品德课。作为辩论赛的组织者教师在组织辩沦赛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辩论赛前的准备进行掌控和帮助,在辩论赛开始时对现场秩序以及过程进行点评。在教科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就有许多知识可采用辩论赛形式,网络的利弊就是其中一个。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白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可见,教育源白生活,也能指导生活。教师把基础知识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O11:2.
[2]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0:64.
推荐访问: 浅谈 思想品德 生活化 初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