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职学校专业布局调整策略
摘要:本文分析了东莞市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所存在的专业开设布局结构不合理、专业开发缺乏科学论证、专业建设缺乏行业企业参与等主要问题,提出成立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设备的投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实施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设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东莞;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54-03
收稿日期:2014-12-03
作者简介:巫云(1968-),男,东莞理工学校校长,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广东 东莞/523000)
张佑青(1962-),男,东莞理工学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经与职业教育。(广东 东莞/523000)
何飞燕(1968-),女,东莞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室,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与职业教育。(广东 东莞/523000) 一、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开设布局结构不合理
东莞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莞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即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而东莞中等职业学校不考虑东莞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盲目争办一些热门文科类专业,较少开办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的工科专业,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二)专业开发缺乏科学论证,课程设置主观随意
一个专业的开办应具备最基本的实训设施条件,如果一时满足不了,也应尽快弥补。一些学校实训条件往往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现有不少教师本身就缺乏动手与操作能力,多年来他们已习惯于填鸭式的理论型教学,靠这样的师资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专业开发的主观随意性、教学计划实施的不规范、成果缺乏有效保护等问题也明显存在。
专业开发中闭门造车的多,事先没有市场调查,没有可行性研究,专业内涵不明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可以不开,教学计划未规定的课程也可以开,应在第三学期开的课程甚至可以挪到第一学期开。新专业的开发方面“拿来主义”盛行,自我研发不如搬用兄弟学校现成材料省事。一个学校新开的获学生欢迎的专业,很快就会被仿效,所开发的教学设计、教学计划等资料一夜之间就会流入兄弟学校。
(三)专业建设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
专业开设没有完全符合企业和岗位的需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情况较少,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也难以有效落实。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课程的开发程度不够,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基本上是职业学校一头热的状态,企业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看不到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因此主动性不高,参与力度不大。
二、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布局调整策略
(一)成立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人员结构2/3为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技术的、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以大企业为主,兼顾不同性质的企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的相关人员;指委会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可以帮助中职学校明确办学思路、合理设置专业,建立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及确认评价学生的质量标准,拓展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合作的各种途径。
中职学校自身要有常规的走出去开展专业建设的调查制度,采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形式,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信息。调查该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其技术水平、劳动组织方式、人力资源的需求状态和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信息。中职学校要与行业协会骨干、企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保持广泛的接触,建立定期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制度,用科学的方法规范专业建设。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设备的投入
东莞素以“世界工厂”著称,对电子、机械加工、模具等工科类人才需求旺盛。从2012年起,我市公办生均拨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的拔款大致均等,造成理工科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经费仍然是不够。此外,适当制定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通过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倾斜力度,吸引更多寒门学子接受职业教育。例如,东莞急需汽车钣金等专业操作工,可以通过学费补助、生活补助、通过企业赞助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吸引贫困地区的学子来莞学习相关专业,解决用工缺口大的问题。
东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东莞的职业学校比较密集,重点和普通职业学校结构合理。相邻学校之间平均车程约25分钟。密集的学校和发达的交通,为我们进行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奠定了基础。建立全面完整的机电类实验室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对任何一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这给规模小的职业学校带来了难题,教学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能在一定范围内,构建专业教学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能为整个专业教学的发展带来生机。这样的实训基地可以选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学校建立。周边学校只要进行非常小的实验设备的投资,当教学需要时,可以在前面提到的现实基础上利用实训基地教学。这样既可以节约资金,避免重复投资,又可使实验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对一些使用频率小,投入大的实验室,比如电子基础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等显得十分必要。就我市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大平台可在镇、区之间建立,发挥重点职校辐射作用,加强专业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学。
东莞市中职学校专业布局调整策略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的一个特点是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格外突出,“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会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可通过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充电”提高动手、丰富实践经验的办法,来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传授实践技能,使工程师、技术人员双向流动,以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还可以从学校现有的资源出发,实行教师“包班”排课模式,提高教师实操能力。首先体现教师系统掌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能力和“一专多能”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也参与实操教学,利用课程内容充实自己,提高实操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带动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校可选派尽可能多的教师参加省培、国培,更要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跟班锻炼的制度,使专业教师有更高的技艺,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教师也要努力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成为在本专业有发言权、话语权的专家。鼓励教师参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反复练获取经验,这样教起学生来更有说服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实施细则,包括补贴、考勤、奖励及成果展示等内容,严格、有效促进下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真正成为促进东莞职业教育的推手。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成立由职业学校、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等联合组成的职教协会,通过职教协会的桥梁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各校每个骨干专业都应与当地规模以上企业(对口企业)建立深度融全的合作关系。如开展高水平的“专班培养”“师徒学制”“工学基地”等技能型人才职业化培养模式。可以在全市推广东莞理工学校、东莞电子科技学校、东莞机电工程学校的校企合作做法,将理工科专业打造得更突出。
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型办学思路。汽车技术学校公办民助、股份制的模式可以为热门紧缺专业提供新的模式。汽车行业协会进驻校园,企业车间进驻,私企也参与教学设备的建设与投入,共同培养汽车人才,既解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建立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多功能实训中心,既是学生技能培训、教师科研及生产加工的基地,也是一个向社会开放,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地。
(五)加强专业课程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重视技能教学,增加学生实训课时比例。依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在总体上满足全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需求,克服未来就业面窄的问题;另一方面,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对新工艺、新方法的适应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职业素养的学习,提高学生职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职业学校的校风建设,严格管理校风校纪,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职校生源不佳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事实,但是严格的管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进一步加强以诚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工作,使学生摒弃眼高手低的作法,学会做人做事,在专业课教学上灌输职业规划的思想,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未来的一个方向。
学校还要收集全市乃到全省、全国的中职生成功就业创业的案例,以优秀毕业生的事例作为教学榜样,树立学生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和目标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同时,加强专业课的教研教改力度,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对主要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全市统一考核制,组织如专业知识或技能竞赛等活动。
(六)加强对民办中职学校的帮扶,促进公民办中职学校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切实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鼓励和扶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使他们成为公办中职教育的有力补充,为东莞的职业教育添砖加瓦。可以探索多种办学体制,如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名校办民校等;也可以实施公、民校“一帮一”政策,一所重点公办学校帮扶一所民办学校,师资、资源互通,加强交流,在课程教学与专业方面规范其建设管理。民校中做得好的也可以在公办学校中推广。如东莞联合技工学校虽然是一所民办学校,校舍、设备一般,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到的理念和做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喜爱,经验可以与其它公办学校共享。
(七)实施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设
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重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双师”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机制、改进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突显区域、行业和学校的特色,促进职业教育内涵的提升。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遴选和建设,要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科学定位,彰显特色,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增强人才培养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遴选,应依据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布局规划,充分论证拟建设专业的办学基础、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公正公平,择优扶持。推荐的特色专业应充分反映该专业发展趋势与建设水平,在认真考察东莞产业结构状况、发展趋势及对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致力于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富有鲜明的特色,努力开拓东莞经济与职业教育专业相互促进的格局。
责任编辑何丽华
推荐访问: 东莞市 中职 策略 布局调整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