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能力化取向,探索专业课教学评价新举措
[摘 要] 教学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应遵循原则才能发挥其功能,在职业教育中应强化能力化取向,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评价的新举措。行业专家评价、课程作品设计、理实一体和改良传统问卷等举措就是在教学评价中的大胆尝试。
[关 键 词] 教学评价;专业课;能力化;取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04-02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教学评价特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是总结性评价,也就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教学评价本身也是教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
诊断、激勵和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应对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好地发挥其反馈、导向、竞争和强化等重要功能。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能力型人才一直以来就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能力化取向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需要体现能力化取向,教学评价也当如此。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教学评价还广泛停留在做纸质试卷,主要通过背记来获得考试分数,从而获得学业成绩的评价模式。文化课如此,专业课也大多如此。这样的教学评价无法测出学生真正的能力,伤害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强化专业课教学评价的能力化取向,并且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评价的新举措。
一、行业专家评价
行业专家是精通某一学科或在某项技艺上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行业专家对某一专业课程往往比学校的专业教师掌握得更为全面和精深。虽然在职业教育中已经广泛推开“双师型”教师,但是相比之下,行业专家更有权威性,因为他们更了解这个行业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趋向,因此专业课的学习成果如何,行业专家更有发言权。
学前教育专业有一门专业课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中的教学评价往往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张纸质试卷,理论部分采用选择、简答、论述等题型,实践部分让学生做教学设计,写一个课堂设计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似乎也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考虑到强化能力取向恐怕就差强人意了。因为有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在试卷纸上洋洋洒洒,甚至背下来一些完美的教学设计方案,却无法实施真正的课堂教学,甚至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走进过幼儿园,从未跟一个学前儿童发生过接触,更不用说上科学教育课。这样的教学评价显然无法体现教学评价的原则,达到教学评价的功能。
如果换一种思路,采用行业专家评价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教师让学生两人为一组合作设计一堂科学教育课,包括教案和PPT、准备教具等,在此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将学生安排到幼儿园,一组学生对应一个班级,请班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教学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让学生与班级幼儿有初步的接触,同时提供教具方面的帮助。接着,学生重新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工作,请幼儿园的指导教师再次审阅并提出意见建议。再然后,学生给对应的班级幼儿上一堂真正的科学教育公开课,邀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业务专家进行听课评课,给每堂课打分。最后,举行集体评课,请优秀教师、业务专家以及学生的指导教师进行评课,每次评课学前教育专业的全体学生都参加,而不仅仅是上公开课的学生。这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则以幼儿园的指导教师和优秀教师、业务专家的打分为主要依据,参考平时的课堂学习以及作业情况做出最终的评价。
这种以行业专家为主要评价主体的教学评价新举措可以大大强化教学评价的能力化取向,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这一举措可以在美国学者威廉·G·坎宁安和宝拉·A·科尔代罗所著的《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中可以找到依据,“表现评价又被称作选择性评价,它具有多种形式。”“这种评价:(a)要求学生进行表现、创造或产出,(b)涉及高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c)采用能代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
任务,(d)与评分有关,(e)需要教师承担新的教学和评价任务。”
二、课程作品设计
作品是指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
性质,具有独创性的,以一定有形形式表现出来的智力成果。课程作品设计在这里特指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程后创作出来的有形的、独创的智力成果。用作品来进行教学评价对于设计类、创作类的专业课程来说十分适用。
广告设计专业有一门专业课程——广告心理学。可以请学生做一个广告作品文案设计,要求在文案中说明设计时运用的广
告心理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使用,使用后可以在广告受众中达到怎样的心理效果等。随着这一系列的阐述过程的展开,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广告心理学的成效,从而做出更加客观整体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运用专业理论来完成专业工作任务的能力。“评价不仅限于考核成绩,还必须能够提高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安排时间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公开可信的教学评价中更积极地参与其中,提升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有一门课程——市场调研与预测。这门课程如果没有作品而出一份市场调研报告,那么恐怕学生对市场调研的步骤都是模糊的。转变思路,让学生组成市场调研团队,制定并修改市场调研的问卷,走上街头、商场或者利用“问卷星”等电子问卷平台发放并收集问卷,而后分析市场调研的数据,写出市场调研报告,最后集体汇报交流。最终,教师主要根据学生这份市场调研报告,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等做出教学评价,那么学生的专业能力就可以大大提升。威廉·G·坎宁安和宝拉·A·科尔代罗认为“学生从实际经验中学习而不是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其效果最好”。
三、理实一体
理实一体化在职业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它突破了以往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充分調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能力可以在理实一体中很好地培养起来,教学评价也应该贯彻理实
一体思想,强化能力取向。
电子商务专业有一门专业课程——消费心理学。以往的考试都是闭卷,采用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基本上都是书本理论知识的背记。学生反感,不少同学靠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基本忘光,知识不能学以致用。
换一种思路,采用开卷,只采用两种题型:论述题和案例分析,因为这两类题型最能体现理实一体。论述题多为举例论述,是从理论到实践,而案例分析是从实践到理论。这样一种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题型最能测量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开卷考试可以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痛苦,将学习精力转到发展能力上来。开卷也使考试内容更为灵活,案例从实际社会生活中来,新闻报道、招聘信息、社会调查都可以成为案例,大大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检验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现代教学评价不仅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质量的测量,而且重视对学生的智力、能力、创造性以及品德、审美等方面的测评。”
四、改良传统试卷
传统试卷在教学评价中还是占有着相当大的份额,仍有存在的必要,特别是对于高考科目来说,过于开放的考卷往往造成评价的主观性过强,带来负面作用。但是传统试卷过于侧重知识,忽略能力,因此对传统试卷进行改良,使其更多地体现能力取向也成为我们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举措。
商业类专业有门高考专业课程——市场营销知识。多年来,市场营销知识的考试都是五大题型: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和简答,其中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要得高分都得按照书本一字不差地背记下来,被称之为“精准记忆”。这样的考试形式当然会大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忽视了能力。
高考专业课程的试卷改良是不容易的,只能微调。首先,可以在选择题、判断题中提高问题情境设置的灵活性,多引入现实中的真实情境,而不是直接引用书本上的原话或原例,减少学生靠死记硬背也能答出题的可能,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理论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其次,可以增加综合性强的题,比如简答题中用一个题贯穿课程,比如整体营销就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贯穿整个教材,就可以设计综合题;再比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贯穿了“4P策略”,也可以设计综合性强的题。这样的综合题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避免了割裂、片段和机械的学习。最后,建议采用案例分析,为避免过于主观,可以限制或者确定分析的切入角度,但是必须要理论联系案例,而不是死背知识点。以上微调都是对传统试卷的改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靠近评价的能力取向。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强化能力化取向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评价的新举措。行业专家评价、课程作品设计、理实一体和改良传统问卷等举措就是我们在专业课教学评价中的大胆尝试,这种尝试是不仅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也是非常成功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威廉·G·坎宁安,宝拉·A·科尔代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M].赵中建,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推荐访问: 取向 新举措 强化 课教学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