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阶梯问题,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

2022-03-02 00:17:49 | 浏览次数:

摘 要: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通过创设阶梯问题来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的观点,并相应地提出创设和运用阶梯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阶梯问题;差异性发展;策略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同一班级学生间的个别差异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差异教学实践的热潮。例如:上海浦东新区梅园小学实施“走班制教学模式”;福州八中实施“深化分层次教学,试行学分制管理”的综合教育改革;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倡导的“异步教学法”;江苏洋思中学探索的以班级教学形式为前提、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践)”为基本特征、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南京第24中学丁玉祥、鄂傲君老师的“分层递进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改革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差异性教学理论”。总之,当前我国的“差异性教学”理论立足于我国学生众多的这一国情,重点解决在班级课堂教学条件下,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的问题,提出所谓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其理论核心是: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关注学生差异,促进他们差异性发展的教育。本文就是根据“差异性教育”理论的观点,通过分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学习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创设阶梯问题促进学生差异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无论从哲学或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上看,世界上人人都有差异。然而把这种差异性聚焦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影响课堂教学的个体差异因素主要是:

1.价值取向差异

这里主要是指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出现差异。初中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分成三类:第一类学生单纯、涉世未深,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价值观。这类学生占绝大部分。第二类学生较早熟,家庭教育好,他们热心公益,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第三类学生身世漂泊,缺少家庭温暖,甚至心灵受过创伤,他们往往愤世嫉俗、价值观出现偏差。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学生课堂上则表现为不愿参加课堂活动对抗性强等特点。

2.知识基础差异

知识基础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而影响到个体后续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文史哲知识面广的学生,对教师列举的材料他一听就懂,进而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而知识面单薄的同学,即使其智商再高,对教师讲解的案例经常一知半解,学习当然也就事倍功半。

3.动力性差异

动力性差异主要指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由学习兴趣引发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外部动力是学习成果带来的各种奖惩。理想的学习动机构成应是以认知内驱力为主,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应主要地建立在对所学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惩罚所左右。思想品德课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长期被归为“说教”类,相当多的同学的学习动力是外部的,冲着考试成绩来的。造成学习动力的个体差异,进而影响到学习成果。

4.学习能力差异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提高学习活动成效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学习能力具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包括预习能力、听课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能力、考试能力、检索能力和组织学习活动的认知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适应教学活动中交往活动需要而应有的交往性学习能力。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认知性学习能力,不谈或少谈学生的交往性学习能力。随着的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深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认知性学习能力和交往性学习能力高低共同构成学生差异分化的主要原因。

基于“差异性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对构成学生差异主要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积极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的主渠道。本文着重从课堂提问的创设这一环节来探索课堂改革的策略。

二、通过创设阶梯问题,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的策略

所谓“创设阶梯问题”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有梯度的问题设置和提问、解答的全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排除疑问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已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已由“知识灌输”变为“问题解决”。这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阶梯问题”:

1.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完全改变旧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但并不是否定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也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只是在这三者之中,新课标认为“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教学时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因此,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教学目标还是具有明显的层次差异。例如,在“认识自我”的内容标准中,新课标就提出:

活动建议:

(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4)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6)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由此可见,新的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差异依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由于课堂提问的问题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应创设与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问题。

①识记。这一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看书可以直接获得答案,设计的问题应直接明了,面向全体学生。

②理解。理解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展现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概括和说明能力。此类问题在创设中应减少或避免直接引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让学生介入到所学的内容中去,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的知识,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粤版教材)5.1“公民应具备的意识”的教学设计中,如果把问题设计成“当一名优秀公民应具备哪些意识”。那么,学生就讨论不下去。反之,把提问换成“请你谈你心目中的好公民”,那么,通过教师的提示,每个学生都有可谈之资。

③应用。应用层次的问题超越了记忆和对知识的简单描述、理解阶段,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知识的前提是记忆和理解,没有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知识应用便无从谈起。因此,设计此类问题要利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采取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创设的多重的、阶梯型的问题。

2.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好学生差异性发展问题,落实到问题的设计上,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又要考虑学生因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所产生的差异。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学生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表象到本质,由未知到已知。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想象。

(2)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问题。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从而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佳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选择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八年级4.1“关爱集体”一节教学中。当时正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之时,教师可以以学校的一次捐款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设计以下问题:“第一,我的捐款能为灾区重建做什么贡献?第二,灾区受灾这么严重,我的这些捐款有用吗?第三,我们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第四,谈谈你参加这类捐款活动的体会?”这样从易到难设计阶梯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习能力欠佳的同学可以通过看书回答前一、二个问题。知识面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通过对三、四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根据课程需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为了教学需要,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一方面要设计一些简易提问,如“你最喜欢那种集体活动?”“请你列举几种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提问没有固定或标准答案,学生在回答时无需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回忆。这些提问看似简单,其作用却不小,它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或引出主要内容以及为进一步的提问形成过渡。若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回答,教师便达到了提问的目的。例如,在九年级3.1“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一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回答课本中第65页的“上述图片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这两个问题后,马上引入全球经济危机的小材料,并提出如下三个问题:“第一,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第二,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第三,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从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从经济常识联系的社会常识,难度是逐步提升的。教师再及时加以援手,给以启发,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知识点,使问题成为知识之间的纽带。这种创设阶梯问题的策略,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

总之,通过创设阶梯问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提供了一条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得到重视和展现,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有人曾经说过:“课堂就像由不同乐器组成的乐队,等待着让伟大的音乐家指挥演奏出优美和谐的乐曲。”这样的课堂才是学习的课堂,才是个性教育的课堂,也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Thomas L,Jere E.Brophy.透视课堂.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

[3]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六中)

推荐访问: 差异性 创设 阶梯 促进学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