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摘 要:为了增强学生对现阶段我国劳动法学理论和劳动关系法规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教学,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对案例教学法在劳动争议处理课程应用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策略,希望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应用;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6.087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岗位从业人员需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积累,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既熟悉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理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和谐劳动关系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通过生生、师生间的双向及多向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两者融合到一起,使学生在理解劳动法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劳动争议处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真实情景中把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运用,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最佳契合。研究其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着力提升其教学效果,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1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案例选择问题
目前上课采用的案例主要是教材案例和教师提供案例。
教材案例存在陈旧无法体现时代特色、简单不生动、案例背景不详影响分析、重结果忽视推理等问题。如教材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所所按采用的“华为7000人辞职,工龄归零事件”案例,发生在2007年底,案例陈旧。而且华为利用我国法律颁布与施行的时间差引起“辞职门”事件,更被解读为意在规避“连续工作满十年”。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十多年后,华为这一案例已经无法体现时代特色,案例目的不明确,教学意义不大。教材案例直接对案例争议焦点进行分析并给出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结果,影响学生自主分析和推理的兴趣。
教师教学所用的自选案例普遍陈旧、不典型、质量不高、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师在多年教学中积累的不少案例可能会存在不典型、案例背景不详、案例目的不明确等问题。一方面由于行业特殊性存在“涉密”问题;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教师缺乏人力资源工作岗位实践经验,兼职律师的经历更少,教师普遍缺乏获取新鲜生动的真实案例的渠道。新鲜生动的真实案例比教材中晦涩难懂、冗长枯燥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1.2 教师案例教学组织能力问题
(1)教学设计与组织方面:教师一般在理论授课环节加入案例教学,学生当堂对案例进行阅读,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既不利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影响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停留在浅层面。最常见的教师“自问自答”现象中,学生参与度过低,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部分教师提前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却容易出现学生通过网络上随意下载相关资料应付差事的现象。
(2)课程考核方面: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参与质量的考核,导致学生“应付差事”、“搭便车”现象普遍。考核与激励是管理中学生的一对共生体。要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必须有相对周到的考核办法。
2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策略
2.1 案例准备优化策略
第一,案例选择要求。案例应用于教学时应满足三个基本要求:内容真实,案例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案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为提高案例教学的互动效果,案例应该具备典型性、新颖性、生动性特征。在选择案例时还应站在企业岗位需求的角度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企业管理人员或HR,常面临如何将企业文化、企业人事管理人性化的“柔性”与法律规定的“刚性”有机结合,做到两者兼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劳动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劳动争议,同时还要让学生从实践出发,兼顾劳动争议处理的人性化、和谐化原则,达到两者兼顾的效果。
第二,案例来源方面。案例选择的途径有:有关案例书籍、互联网、官方机构的公告等。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不乏新颖的、真实的案例。2013年7月,裁判文书全面上网后大大丰富了劳动法学方面的案例资源,可以解决教师因司法公开程度不高普遍缺乏真实生动案例资源的问题。另外很多优质HR公众号也有大量新鲜、热点问题相关案例。可以引导学生订阅学习,并且选择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分享,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案例类型方面。劳动法律方面的教学案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描述评价型。即描述解决劳动争议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成功或失败。这样,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以及提出学生自己的可行性建议。第二种是分析决策型。即只介绍案例背景及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来分析并提出对策,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案例类型。
第四,案例编写方面。教师选择好案例还应进行必要的案例编写工作。编写案例有几点注意:案例编写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教学目的应当具体、明确;案例内容至少要包括正文和思考题,其中正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对于复杂案件应该详细介绍涉案的关键信息以便学生推理、分析;思考题不止一个,提问方式多样,如“你认为本案中某员工或某单位的行为有无不妥之处?”“你认为本案中用人单位如何避免此类争议的发生?”等。案例呈現时多考虑视频和图片等因素,提升案例编写的生动性。
2.2 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优化策略
(1)建立劳动争议案例分析讨论过程模型。
劳动争议案件分析包括七个教学环节:呈现案例—找案件争议焦点—分主次—找法律依据—找证据—提方案—总结评价。教师要将案例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争议解决的焦点及主次、法律依据、证据支撑、解决争议的方案,而后分组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观点再次分组,不同观点的组别进行辩论。观点越辩越明,教师恰到好处地进行总结点评。
(2)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化。
要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或者“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自由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营造出热烈的互动氛围;丰富教学模式,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模拟法庭形式来组织案例教学的七个教学环节。还可以由教师确定主题,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课堂分享个人案例分析思路。学生自选案例交流分析,使得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性强。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有很显著的效果。
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效果。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要结合案例渗透知识点,通过互问互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知识点,在案例的基础上深化课程内容。
(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现代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高度概括。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而教师在案例教學中起着激励、引导和总结的作用。
教师要教师把握案例背后的理论支撑,学生探究过程中予以必要的引导,掌控和引导案例分析的方向、深度和进程。通过及时提问、启发诱导等手段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及发言;合理计划和分配课堂时间;避种免学生因思考不深入,分析问题停留在表面现象;防止参与度低的学生“应付差事”;预判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难和争议,及时引导推进;分小组进行要注意分工合理,避免“搭便车”现象。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保障案例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
教师要重视总结和评价环节,完善和执行案例考核计分制度。不仅对学生的课堂观点进行归纳并作知识性评价,还应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进行评价。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自己或通过小组长对学生的所有环节的表现进行记录,作为评价课堂平时分的依据,并计入期末考核综合得分中。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满意度,提升教学互动效果有显著效果。
3 总结
尽管案例教学法也有一些不足,但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对教学条件和设备要求低而经济便利,虽不在新,却胜在应用范围广泛。通过对教学方法改进,可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使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成为受学生普遍欢迎又受益的一门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谭阳希.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应用[J].法制博览,2017,(33):245.
[2]段凯.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7,(03):235-236.
[3]王素芬,蒋佳伯.论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多重维度[J].辽宁行政学院学,2015,(11):82-85.
[4]兰芬.浅析案例互动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运用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7,(19).
推荐访问: 教学法 劳动争议 案例 课程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