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互联网+”课程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
计划。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将原有课程内容、企业技术项目进行“解体”,制作成知识单元(知识库)、项目案例(案例库),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教学要求,进行重新组合,实现跨学院、跨学科资源整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链接,形成新的课程和课程群;选择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嵌入学校开放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每一门课程均配备校内教师,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校内教师与线上课程团队密切配合,跟踪辅导和答疑,确保教学质量。
(2)实施互联网+教学环境改造计划。长期以来,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两张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两个环境、两套体系各自运行,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物理界限,实施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理论教学内容与企业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环境与生产实训场景等课程资源的“互联互通”,推进教学体系综合改革。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实验项目、共建实践训练基地,将企业工程项目模型、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采用虚拟技术、远程技术等,实现教学与生产现场情景互动。在课程内容开发方面,以企业为主导,以岗位为基础,采取“嵌入式课程”开发、课程“物理结构”再造,实现人才培养“化学反应”,达到质的飞跃。以龙岩学院与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净环保)合作为例,第一步,筛选龙净环保内部职业培训课程以及公司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典型案例,整理出系列课程表单;同时,梳理龙岩学院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第二步,将龙净环保课程表单与龙岩学院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进行比对,寻找可能嵌入的课程和课程内容,能够独立形成的一门课程就独立设课,不能独立设课,就将相关内容嵌入原有课程,对课程进行改造提升;第三步,双方授课教师共同研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及授课方法和考核办法,完善课程体系。在教学环境创设方面,将校内实验实训与企业生产现场实习实训相结合,将企业参观考察和实训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按照工程系统实际案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流程,整合形成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理论教学与“解剖产品”相互嵌入,激发学生探究、思考、深入学习的兴趣,学会应用基本理论原理,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全过程参与课程设计、内容开发、教学组织、效果评价,持续改进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过程。
3.完善“一体化学习共同体”
大学需要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师生深层互动,共同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失败,给予学生自我控制、自我修正的机会。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职责在于“引导、辅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引路人与合作者。学生是自主的行动者和实践者,在自主的行动与实践中获得知识、能力、技术和方法,在学习实践中培养态度、精神,提升信念。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成为“学习共同体”。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跨界合作、多人同课”教学,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把课程教学全过程分段、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需求,安排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实施“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模式改革。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情境进行教学模式/策略/方法的选取与组合,吸纳不同教学模式/策略/方法的优点,构建最适宜的教学结构,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和深度学习。多位教师同开一门课程,根据教师特长讲授相应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场景组织教学。开展研究式教学、基于實际问题的教学,改呆板式的讲授为讨论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家具制造工艺”课程,将课堂搬到了企业加工车间、家居体验馆现场教学,现场讲授金属橱柜的发展历史,带领师生在车间进行了金属橱柜家具加工从原料到包装的整个工艺流程的教学,分析主要加工设备、金属表面处理及橱柜结构等工艺。将行业设计项目、行业大赛等贯穿课程全过程,解决理论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相脱节、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室内设计”课程,开课前与企业谋划,将龙岩首届“嘉和杯”大学生室内设计大赛嵌入课程教学过程,与课程教学同步。课程第一节课也是大赛开幕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与设计比赛,从征集户型、现场量房、问卷调查到与业主沟通,学生各自完成初步的设计方案,设计师进入课堂现场点评、指导,带领学生到场地实习等,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内容,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实践能力也大大提升。
四、结语
针对地方高校面临的困境,采取“互联网+”思维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种策略开发课程资源,构建一体化课程资源,创建一体化教学平台,完善一体化学习共同体,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机会,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 在新时期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4-10.
[2] 郭亚丽.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http:///s78/A08/moe_745/201811/t20181129_361868.html.
[3]史秋衡,康敏. 精准寻位与创新推进:应用型高校的中坚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96-101.
[4]杨宗凯.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推进路径与实践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1-31.
[5]吴仁华. “走进林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53-56.
推荐访问: 互联网 路径 课程建设 实践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