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提升”模式的统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管理类专业统计教学存在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教学效果不佳现况。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形成“兴趣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提升”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兴趣导向法”,结合教学内容,精练趣味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原理和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单项项目和综合性任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统计思维,提高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实现统计指标计算教学到统计应用思维培养的转变。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
关键词:兴趣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提升;统计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75-02
随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管理活动产生的数据类型远远超出了结构型数据,基于结构型数据的统计教学不能适应科学的管理决策的需要,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剔除无效数据,运用科学统计方法,依托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故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都会开设统计课程,为各专业后期进行定量分析提供基本的方法与工具,属于工具类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研究型大学不同,更加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统计课程教学弱化统计方法数学推导,而应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藏的统计思想,培养认识数据思维,收集数据思维和分析数据思维以及统计方法在实际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以结构型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基础,适当扩充非结构型数据、半结构型数据或异构数据的应用;由传统侧重统计指标手工计算,转变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从基础计算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转变,统计计算能力转变为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中贯穿“兴趣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提升”模式。
一、统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描述性指标计算,抽样推断侧重于数理推导,缺乏对统计综合设计、统计调查、基础统计软件应用内容的重点教学;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课外学习途径少,缺少统计思维的培养;课程教学以教材为主体,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仿真性的任务锻炼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效果,仅通过考试成绩体现,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另一方面尽管统计课程在课程体系里是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对经济理论基础认识不足,学习重视程度不,把统计简单理解为数据的计算,数理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方法,缺乏经济学与统计学相辅相成的实践体验,很难将统计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学以致用的能力弱,特别是缺乏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阻碍了统计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理念
1.能力需求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手工计算不再是统计教学重点,强调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统计学习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后,能进行统计设计,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设计科学的统计调查问卷,选择统计指标,建立适用的统计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分析或相关分析。能力培养上从原来的手工计算能力提升为综合性较强的统计设计能力、统计调查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尤其强调统计软件运用能力和统计思维的培养。
2.教学改革思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强化工具类课程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兴趣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加强统计方法和分析能力的训练,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加强数据展示的能力,促进统计能力提升,实现课程教学目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①兴趣导向:通过趣味案例和任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趣味案例和任务的选择要与即将讲授的知识点紧密相关,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参与度。②任务驱动:设计综合性的任务,以任务完成来督促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思考实际问题怎么进行统计设计,选取何种统计方法、工具来完成,如何进行统计分析及报告。使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能力提升:通过兴趣导向和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与主动性,从而达到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能力提升表现为统计能力从计算能力向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能力提升;手工计算能力向统计软件操作能力提升。
三、教学改革内容与实践
1.兴趣导向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除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采用微课、慕课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前沿性和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促进教学相长。按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教学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体现“兴趣导向”教学改革思路,细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业已了解或生活中接触的感兴趣的案例导入新课。趣味案例的选择把握与即将讲授的知识点紧密相关的原则和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和学习兴趣的原则。案例的使用既可以是学前启发问题,启发学生对相关统计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又可以是学后检验案例,检验学生正确使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强调“抽象”理论的背景及应用,强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最后落地为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统计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统计教学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统计实践由课内单一技能训练到课外综合技能训练,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设计综合性强的任务,让学生了解任务所需理论知识,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背景、条件、统计思想和科学解释。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调整课内外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协作等方式完成任务。例如统计调查实践任务由学生自主组队,选择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处理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调查结果。学生在课内学习了基础的问卷调查知识后,课外进行这一系列的统计调查任务,课程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对问卷设计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探讨可行的调查方法,对学生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进行监控与指导,对学生调查报告进行验收。从实施到结束师生共同探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数据的获取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报告写作能力,为学生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统计软件的教学通过课内上机实验、课外分散实践等形式进行,为了便于学生课内实验和课外练习,根据授课的内容,编写相应的教学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指导、实验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统计软件功能,体会软件应用,分析软件运行结果,摆脱以往软件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将统计方法的教学与计算机上机融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结合专业后续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制作了相关课程的EXCEL模型工具,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会计专业上,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涉及大量的模型计算,运用EXCEL就可以很好的将学生从枯燥的数字运算中解脱出来,更好的分析管理活动,因而统计教学中重视学生建模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学生进行相关课程学习时,就容易在较高的视角上分析问题。
3.探究式学习教学法。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统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采用慕课、微课等方式,优化教学活动。例如统计调查的教学可以利用2015年5月4日北京大学华文慕课平台上推出的《统计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让学生课前向全国优秀教师学习,课上和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开展自主探索,课后布置调查任务,锻炼学生的统计思维。采用分散实践、社会实践等途径,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更加科学的完成实践任务,强化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和实践,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将统计课程与学院特色结合起来,进行一些交叉性研究,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
根据社会需求的统计能力培养需求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引入、案例分析、统计调查等任务布置注重兴趣导向;增加上机实验、课内与课外专题及综合实践,同时配以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基础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在管理专业的统计课程教学中形成“兴趣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提升”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统计教学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将教学资料丰富、细化、有针对性,保障兴趣导向、任务驱动的实施以及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统计课程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大数据与统计新思维[J].统计研究,2014,1(1):10-17.
[2]宋丽影,赵临龙.关于统计学专业发展的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2):106-111.
[3]岑仲迪,奚李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教学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5(22):86-88.
[4]黄敏,王健.课程任务教学法在财经类统计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70-71.
推荐访问: 教学改革 导向 兴趣 提升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