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设计的建构主义范式诠释
材料开发的痕迹很深,以至于一些产品沦为“强化应试”的工具,而不能有效地吸引学习者投入其中,应用效率低。
显然,有必要重拾建构主义,重新去探究学习环境设计应该展现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数字化学习生态。国内学习环境设计的相关研究多“提出一些原则性和指导性观点,实践的操作性弱,且实际的设计框架与理论相脱离”[2]。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教育项目指向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但各有侧重。例如:贾斯帕问题解决系列侧重于情境和抛锚,以录像媒体形式向学生呈现12个历险情境故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WebQuest课程侧重于超文本信息资源和支架策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美国知名的学习网站BrainPOP则作为一个整合的在线学习环境,几乎落实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和三大基本策略,可作为一个更全面的典型案例来揭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应有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最直接的设计框架,为在线课程的创新设计找到切实的参照。
二、案例及分析框架
(一)案例:BrainPOP在线课程
BrainPOP是美国最知名的一个K12教育平台[3]。包含了英语语言和学科核心课程,几乎覆盖了4—12年级的全部课程内容。BrainPOP以动画教学为特色,并提供测验、习题、学习游戏、建模工具、单词卡、补充阅读材料、手工、视频制作、各种评估工具等。这些在线资源获得了国际上众多专业教育机构颁发的奖项和荣誉。由于其课程丰富、体系完备,在美国有超过20%的学校在使用这个产品[3],成为美国首选的“在家上学”课程之一。
(二)分析模型: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很多,但是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4](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简称CLEs)更适合解释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乔纳森在其认知工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CLEs,如图1所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六个要素:问题、相关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社会境脉支持。教学即创造支持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不再仅仅关注教师如何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而是关注从真实情境、生活场和实践场出发设计好的问题,开发丰富的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等,让学习者在一个整合的环境中与这些要素“相遇”,发生积极的互动,进而发展理解、协商意义并达成知识建构。这种教学隐喻中“包含着对知识、学习过程、技术应用、主体角色等系列影响学习效果因素的认识与实践的转变”[1]。除了这些基本要素外,在实施CLEs时还需要使用一些灵活的支撑学习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分别是建模、指导和支架,规定了操作层面的一些教学原则。下面将以此为框架来分析BrainPOP案例,阐释建构主义在线学习环境的实现。
三、BrainPOP中的学习环境要素
(一)问题及问题设计
问题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起点,也是核心。这是与基于客观主义的教学最根本的区别。由问题驱动学习,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之中获得领域内的知识,学科核心概念则蕴含在问题之中。问题的设计需从问题境脉、问题表征和问题处理空间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1. 问题境脉
BrainPOP中每个教学动画均以Tim和Moby两个人物的对话展开,Moby是一台机器,只会发出“Beep”的声音。动画开始部分一般是两人进入一个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故事情境或者生活情境中。例如:在“除法”课程的一开头,Tim与Moby带着两个小弟抢劫后躲过警察回到家中开始分赃……(最后结尾:原来是他们在万圣节的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在“不等式解决问题”单元,Tim和Moby坐在热气球上,讨论要剪断几根热气球绳子才能使热气球上升高度超过远处的那座山,然后是一封读者来信“Dear Tim & Moby,How do you solve an inequality?——from Matt”。
推荐访问: 在线 范式 诠释 课程设计 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