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工艺学》中误差复映实验的改进设计

2022-03-02 08:16:17 |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机制工艺学》中原始差复映实验曲线失真原因的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逐个进行论证,装置改进后的实验曲线与理论曲线基本吻合,实验结果正确、稳定。

关键词: 《机制工艺学》 误差复映实验 改进设计

误差复映主要由加工余量变化而引起的。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件的余量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切削力的变化,从而引起工艺系统变形的变化,致使产生加工误差。为了能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复映现象,我校在《机制工艺学》中增加了误差复映实验,最初几次实验曲线与理论曲线基本吻合,但复映现象不明显,而且在实验中由于切深过大,造成振动。同时,在以后的实验中所得的曲线严重失真,使实验在教学中无法开设,为了能得到明显的且与理论曲线相近的误差复映曲线,对原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进行了改进。实验的改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改进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曲线基本吻合,且较为明显稳定,满足实验要求。

1.分析误差复映曲线失真的原因。

1.1首先在原有实验装置上做3次实验,所得到的曲线波动幅度大,且正值、负值兼有,与理论曲线相比较,曲线很不规则,理论上应该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曲线的滞后现象根本不存在,同时还有负刚度现象出现。如图1所示。

从实验装置表面和整个过程来看,影响曲线失真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实验装置的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偏心盘与芯轴之间为圆柱面配合,间隙为0.052mm;芯轴轴肩与外圆柱面轴线垂直度误差较大;芯轴采用一夹一顶装夹,而夹紧部分较长;有过定位现象;试件与芯轴用来联接的普通平键两工作面有磨损迹象。

(2)刀具结构及其几何参数不适当。实验采用焊接式硬质合金刀具,牌号为YG8的45°偏刀。其各几何角度为:后角α=10°-12°,前角γ=3°-4°,刀倾角λ=+3°,刀尖圆弧半径r=0.2mm,副后角α′=7°-8°。

(3)在切削过程中,工艺系统出现负刚度现象,从试验曲线中发现部分曲线在零线以下,很明显,是工艺系统产生负刚度引起的。

(4)测量误差与加工误差的质量对曲线失真也有一定的影响。

1.2为了弄清研究哪些是影响误差复映曲线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实验对其作了验证。

(1)在结构上采用整体式,仍采用原来的刀具和切削条件,以避免实验装置结构对曲线的影响,但通过实验所得数据画出的曲线全部处于零线以下,整体呈现下凹的趋势,是典型的负刚度问题,说明工艺系统产生的负刚度是影响曲线失真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在本次实验中是个意外的收获,只有先消除了负刚度,才能进一步验证原装置结构对曲线的影响是否是主要因素。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决定从改变刀具几何参数方面入手,将原来刀具的刃倾角λ从+3°改为-15°—-25°,即采用大负刃倾角,增大Fy/Fz的比值λ,提高刀尖部分的强度和刚度,使整个切削过程平稳,刀尖部分免受大的冲击。利用改进后的刀具再在整体式装置上采用原来条件下进行,得出数据全为正值,曲线基本呈上凸趋势,但复映不明显。消除负刚度后,再回头考虑装置结构对曲线的影响,将改进后的大刃倾角刀具在实验装置上进行实验,发现所得到的曲线比较光滑,且有滞后现象,但曲线呈正负大致各半的状态,与上述实验相比较,可确定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原装置中键与键槽,以及试件与芯轴配合间隙过大造成的。

(2)同时,在上述实验中曲线有些微小波动,这是由试件测量表面质量差引起的。

1.3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影响原实验装置误差复映曲线失真的因素有下列几个。

(1)工艺系统产生负刚度。

(2)原实验装置使用时间过长,由于结构上设计不合理,造成个部件间间隙过大,造成曲线失真。

(3)试件测量表面质量差,也是影响实验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

2.针对上述分析结果,对原实验装置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

2.1结构上,为便于更换试件,仍采用装配式,但各零件之间需加强接触刚度,具体做法如下。

(1)试件与芯轴间采用1∶10的锥面配合,以提高其配合精度和同轴度,芯轴锥面经表面淬火处理,硬度为HRC35-45,避免芯轴在多次装拆后产生剧烈磨损,保证其接触精度。

(2)提高芯轴与偏心试件上键槽的对称度,要求小于0.015mm,并采用半圆键联接。

(3)提高芯轴夹持部分与中心孔的同轴度,并缩短芯轴夹持部分长度,采用B型中心孔,避免产生过定位。

2.2刀具方面。

(1)为能清晰地表示出误差复映现象,使曲线更加清晰明了,同时为了消除工艺系统负刚度对其影响,采用了弹性机械夹固式刀具,刀头牌号为YT15,弹性刀具在结构上采用了增大刀头回转半径,增大开缝长度等措施,使其切削力的合力方向趋向于水平。

(2)刀头部分主偏角为45°,采用了较大的刃倾角,λ在-25°左右,适当加大刀尖圆弧半径,取r=0.25—0.4mm。

2.3试件材料方面。原来采用的铸铁试件牌号为HT200,试验过程中冲击较大,测量表面缺陷较多,因此,采用铸钢,能减小冲击,提高测量表面质量。

3.经过上述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在CA6140普通车床上用弹性刀具进行试验。

实验条件:转速n=100r/mm,s=0.61mm/r

偏心距e=2.21mm,切深a=4.5mm

试件直径:Φ293mm,材料:铸钢

刀头牌号:YT15

刀头几何参数:a=6°—8°,γ=5°—7°,λ=-20°—-25°,r=0.3—0.4mm,k=45°,k′=45°,b=0.3—0.5mm,b=0.03—0.08mm。

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的复映曲线与理论曲线基本吻合,且有明显的滞后现象,经几次重复实验后,实验结果比较稳定。如图2所示,至此误差复映实验的改进设计基本完成。

参考文献:

[1]孟少农.机械加工工艺手册[J].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陆建中.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推荐访问: 工艺学 误差 改进 机制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