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校本课程建设探究

2022-03-02 08:24:30 | 浏览次数:

摘 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要解决校企共同育人的问题,学校应与企业联手开发符合地区行业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以弥补现行课程体系的不足,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资源的融合。阐述了明确自下而上的现代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路径、设置多层次的现代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分析了课程开发、课程改编、课程补充和课程整合等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式。现代学徒制下的中职校本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现代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路径;基本方式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三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双元制’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YB118)

作者简介:陈贵方,男,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侯宏强,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0-0015-05

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各地各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但大多却收效甚微,一直在政策层面上徘徊不前,归根结底,是缺乏相应的课程支持。当前,中职学校广泛使用的国家课程远远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近年来,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本文就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开发策略和方法略谈浅见。

一、中职校本课程建设是现代学徒制的必然选择

(一)弥补现行课程体系的不足

中职课程从开发主体来看,大致可分为国家课程、企业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种。国家课程是由国家层面组织专家开发的课程,它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1]是当前中职学校的主导课程。其适用范围广,针对性、灵活性不强,主要应用在基础学科。企业课程是由行业企业人员开发的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意在培养与企业直接对口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实用性。其适用范围窄,灵活性强,逻辑性差,且轻理论、重实践。企业课程重点集中在技能实训方面。校本课程是集国家课程与企业课程之优势,根据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和专业培养目标,自主开发的适合地方企业需求及学校特色和条件的课程,它能够弥补国家课程与企业课程之不足。

(二)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资源的融合

校本课程实现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框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框架相互关联与融合,把企业的关切和诉求落实在校本课程中,课程内容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两个不同实施主体间进行重新选择、组合与序化,并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内在逻辑,是使各自内容深度融合的课程;同时,校本课程符合从新手到专家的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与程序。因此,校企共同开发校本课程,能实现学徒认知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关联性、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的关联性、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关联性。此外,课程也能体现行业企业最前沿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标准。

(三)体现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主要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促进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2]其中,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要素是依据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建设,并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掌握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课程的内容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

二、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明确自下而上的现代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企业应用的技术是动态发展的,预设的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很难与企业的实际相适应,[3]而如何将工作技能转化为系统的课程学习体系是一个难题,解决这一冲突的关键是确立自下而上的、动态的课程开发路径。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境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构建知识链条,打破传统预设性的、现成化的课程开发模式。这一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对一线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熟悉工作过程的知识、技能结构和工作素养要求等。(2)分析工作全过程的要素,将行动领域的知识技能进行归类。(3)将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为学习的项目,再按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项目设计、序化、组合成校本课程,如图1所示,最终构建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设置多层次的现代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职业方向学习。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本职业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通过走访企业和完成一系列任务,了解职业的规则、规定和相应的资格标准,使学生初步认识所学专业相应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从而对本职业有大致了解。如学校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第一个月是认识实习,具体内容为:带领学生走访企业,让学生在企业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人员来校为学生做专业辅导,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培养学习兴趣等。

2.系统化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这些工作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是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过程。这一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与其工作任务紧密相连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者利用系统的知识与完整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该层次是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

3.解决其他问题与任务的学习。学习者除掌握本工作任务能力外,还需要学会处理与之相关事务的联动能力,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因此,该层次是拓展与提升课程。如学校在三年级安排相应的選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加以选择,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关键能力。

(三)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主体

现代学徒制是建立了“双主体”的育人机制,即企业与学校均是育人主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就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从学校教师转变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企业从被动参与课程开发转变为主动作为,甚至起主导作用。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负责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收集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工人理论与技能要求等;行业专家根据学校教师提供的调研数据,分析和提供该专业的职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现状,从宏观上把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专家即企业中的“师傅”,主要负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涵、工作组织形式与工作所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课程专家负责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编排、设计,最终形成校本课程,构建课程体系。

三、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式

(一)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环节。当前,中职课程开发主要集中在技能课程上,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此类课程国规教材严重缺乏,如“气压传动技术”“模具实训”“特种加工技术”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开发此类课程迫在眉睫。(2)部分课程内容严重老化,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变化。以“机械制造技术”为例,现有教材虽版本多,但内容大同小异 ,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涉及较少,严重滞后于最前沿的机加工技术的发展。

(二)课程改编

课程改编是指在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对课程中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进行矫正与修改,同时,包括对国外引进课程的翻译与本土化过程。在进行课程改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内容的结构性与迁移性,能力的发展性与创造性等,要通过增减、调整和改变等方式,对不合适的内容进行修改,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现实需求。如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CAD课程,就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编,新课程由10个企业真实项目串联,集实用性、趣味性与教学性为一体,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项目,就能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补充

课程补充是完善性开发活动,其价值在于完善国规课程。课程补充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牵强的添加,课程补充要做到以下两点:(1)突出专业化方向。如冷冲模具专业学生在学完“机械制图”后,往往看不懂模具图纸,其主要原因是“机械制图”中的基础读图知识与模具专业化方向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教师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补充模具图方面的知识。(2)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地处德企之乡,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德资企业工作,为此,应在原有课程基础上为学生补充德国《机械制造工程基础》和《简明机械手册》的相关内容。

(四)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跨越不同科目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5]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距离,把学生所需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为相对稳定的模块,以利于其职业岗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因此,课程整合不是无原则的“水果拼盘”,而是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围绕职业岗位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而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是,围绕几个具体项目的实施把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融合起来。如模具专业所开发的“模具实训”课程,涵盖了冲压工艺 、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SOLIDWORKS等学科知识,这些课程在一二年级是分阶段进行的,比较分散。新课程则将这些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了一次综合应用,从而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四、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校本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一)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先后完成了模具、数控和机械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开发了各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该课程方案已在教学中投入使用且效果显著。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还在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组扬州年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在此基础上,主持并完成了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3”中高职一体办学模具专业的课程方案;主持并完成了江苏省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完成了江苏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以上三个人才培养方案已在江苏省内各职业学校推广实施。

(二)教材建设

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目前,中职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大多偏重理论性,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教材,缺乏与地区、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材。为此,学校先后联手行业、企业,开发了《机床加工零件》《模具实训》《气压传动技术》《数控车编程与操作》和《车削加工》等实践性强的校本教材;同时,还形成了配套的教辅材料,如多媒体课件及习题等课程资源。其中,“车削加工”“数控车编程与操作”和“气压传动技术”课程,先后被评为苏州市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学校自编的教材紧扣实践每年更新,能较好地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且充分考虑了中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三)师资建设

校本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与课程专家、行业企业的行家里手以及学校同事“亲密接触”。教师不单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评价者和管理者,在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教师由传统的课程执行者向善于合作的探索者过渡。学校先后引进了多名高素质的企业能手作为正式教师或兼职教师,强化了师资力量。同时,对原有的教师进行了强化训练,全方位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总之,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开展联合培养的核心工作任务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产业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职业需求,实现学生课堂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是现代学徒制下的中職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需要社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18-22.

[2] 巴战龙.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一种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观点[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27-28.

[3] 高亚华,张英莉.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J].辽宁师专学报,2004(4):51-52.

[4] 杨成明,张棉好.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模式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4):7-11.

[5] 高德胜,陈志军.抓住“三个基于”做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79-82.

Abstract: Launching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pilot program requires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relating to the working together between schools and industries. Vocational schools, together with enterprises, ought to develop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hich meets the demands of the loc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so as to make up for the current system’s deficiency and incorporate the sources in the schools with those in the enterprises. This essay expounds on th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uch as the down-up developing path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etting multilevel developing patterns,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curriculum subjects, etc. It analyzes the basic method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ng like the development, adaption, suppl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i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has had an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chool-based curriculum;developing path;basic methods

[責任编辑 盛 艳]

推荐访问: 校本 学徒 探究 中职 课程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