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APOPTIN,融合蛋白用于抗肝癌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TAT-APOPTIN 融合蛋白在抗肝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该院自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给予观察组患者TAT-APOPTIN 融合蛋白治疗,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AFP水平、癌灶变化及1、2、3年存活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CEA、AFP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EA、AFP水平明显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病灶明显小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3年后存活率均明显大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T-APOPTIN 融合蛋白在抗肝癌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血清CEA、AFP水平,缩小病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TAT-APOPTIN 融合蛋白;肝癌;血清CEA、AFP水平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070-02
原发性肝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出现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控制转移及复发的有效途径,然而肝癌发病较为隐匿,患者诊断出时多为肝癌后期,此时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同时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处理难度较大[1],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方法改善预后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肝癌治疗出现新的进展,TAT-APOPTIN 融合蛋白能够影响肝癌细胞周期,从而改善预后,该研究对该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6.5±3.8)岁,患者均符合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上决定的新肝癌诊断标准[2],患者均接受CT、B超及AFP等影像学及化验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其中18例患者伴随动脉—静脉瘘,25例患者伴随发门静脉癌栓,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TAT-APOPTIN 融合蛋白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对患者血例规、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进行观察,同时采用AT-APOPTIN 融合蛋白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常规利尿、护肝、对症支持、止吐等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中血清CEA、AFP水平及病灶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随访,与治疗后第1年、2年、3年患者存活率进行观察。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EA、AFP水平分别为185~205 Ug/L、40~198 Ug/L,相较治疗前282~327 Ug/L、196~278 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EA、AFP水平分别为259~296 Ug/L、122~263 Ug/L,相较治疗前280~306 Ug/L、189~286 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EA、AFP水平,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病灶大小为2.1 cm×1.8 cm×2.1 cm,相较治疗前5.6 cm×8.6 cm×8.7 cm有明显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大小为4.6 cm×3.8 cm×5.2 cm,相较治疗前5.6 cm×8.6 cm×8.7 cm有明显缩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肝癌患者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继肺癌、胃癌后的第三大恶性肿瘤疾病,肝癌主要有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两种,原发性肝癌是临床最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肝癌起病隐匿,患者发现时多为晚期,此时手术治疗已经基本不可能,只能通过药物、化疗等手段延长患者生命,然而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上世纪90就年代,临床医学者发现鸡贫血病毒来源的一种小蛋白VP3可诱导人转化细胞,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不会对患者机体其他细胞产生影响,治疗中药物不会受到Bcl-2过表达及P53缺失影响的抑制,将其表达基因载于病毒载体结合穿膜肽分泌表达策略导入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对肿瘤细胞的转移及生成产生抑制作用[3]。临床认为 Apoptin特异性与其在细胞内的亚细胞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在肿瘤细胞或者转化过程中 Apoptin定位与细胞核,而在正常细胞中, Apoptin定位与细胞质,同时 Apoptin在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进行诱导时,不会对P53形成依赖,同时亦不会受到Bcl2、 BclxL的过表达所抑制,因此在肿瘤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4]。然而传统转染方法转染并表达活性肽, 因受到转导效率和表达细胞的自杀死亡的限制, 在实体瘤的治疗中效果较差。HIVTAT作为近年来临床医学研究中发现的新型高效运输载体,能够穿透细胞核膜、细胞膜,将携带的蛋白质、肽、 DNA 分子等带入细胞核及细胞质,并发挥生物效应,从而提高靶细胞在体内外的基因转移效率,并为蛋白质表达提供了有效方便的手段,同时临床研究显示,TAT-APOPTIN 融合蛋白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安全性极高,无明显不良反应。该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TAT-APOPTIN 融合蛋白治疗,实现外源蛋白的分泌表达,有效阻止了宿主细胞对表达产物的降解,同时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被杀伤,从而形成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TAT-APOPTIN 融合蛋白治疗,患者血清CEA、AFP水平下降水平及病灶减小程度均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年内存活率明显大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TAT-APOPTIN 融合蛋白在抗肝癌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陶站华,刘兴汉,张宇雯,等.TAT.凋亡素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抗肿瘤活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6,22(7):535-541.
[2] 韩苏夏,马瑾璐,吕毅,等.SP-TAT-Apoptin融合蛋白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24(9):864-866.
[3] 宋学刚,宋革,刘靖华,等.带Tat标记质粒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导融合蛋白进入细胞的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19(3):354-358.
[4] 何湘君,尚世彤,刘玉京,等.Apoptin引起肿瘤细胞G2.M阻滞[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3):263-267.
(收稿日期:2014-02-18)
推荐访问: 肝癌 蛋白 实验研究 融合 用于